第3章 安民当重农
-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监国
- 吟游沧海
- 2198字
- 2025-03-09 23:15:28
“……臣闲暇之时,也曾读过部分农书,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前朝王祯的《王祯农书》。”
刘三吾举出两个例子加以佐证,增加话语间的可信度。
毕竟朱元璋不按套路出牌,问起农书之事,他作为翰林学士,如果浑然不知,那简直是晚节不保。
“爱卿学识渊博,所谓‘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农业乃国之根本,不可不察。”
“如今天下已定,天下太平,老百姓有田种,有饭吃,不至于像咱以前一样,动辄饿死冻死。”
“仰赖圣上恩德,天下百姓才能有今日衣食富足的生活,这全是陛下您的功绩啊。”
刘三吾适时吹捧,“陛下德施四海,威加海内,普天之下,莫不称颂陛下圣德。”
“这番无用的吹捧话就不用多说了,咱要的不是这个。”
朱元璋很清醒,又问出一个问题:“爱卿饱学鸿儒,尚且只是读过部分农书,那天下学子,岂不是对这些农书弃之如敝履?”
刘三吾一时间不知如何接茬。
天底下读书学子何止万千,他们寒窗苦读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为的有朝一日,能够科举成名,登堂入室。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岂不快哉!
想要科举成名天下知,那就得专攻四书五经,深研圣贤教诲。
否则,科举考卷上写什么?
至于农书,在有志科举的读书人眼中,不说弃之如敝履,那也是拿来垫桌脚的“砖头”。
稍加斟酌,刘三吾回答道:“陛下,圣人曾言‘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天下学子,无不以圣人为榜样,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生所求之道,岂能为旁事所累?”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的读书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张口道德文章,提笔不切实际,咱不喜欢。”
朱元璋旗帜鲜明的表明自己的立场,同时也做出人事安排:“翰林院中,多的是饱学之士。”
“你们每天窝在书堆里面,拿着前人的书籍皓首穷经,也没见你们研究出个什么名堂。”
“咱交代你一件事情,在翰林院里挑几个踏实肯干能吃苦的人,给咱大明,也编写一部农书。”
“珠玉在前,咱要求不高,不准咬文嚼字,不要卖弄文采,用大白话写,最好给咱全都弄成插图,咱要大明的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这本农书。”
刘三吾心内震动,目光中满是诧异。
自三皇治世以来,历代王朝都将农业放在首要位置,所谓士农工商,便是其衍生。
但是历朝历代,虽说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官修农书,却少之又少。
武周时期官修农书《兆人本业》已经散佚,失传已久。
元朝《农桑辑要》影响深远,可并非是给老百姓所看,更多的还是专人指导。
这些官修农书,不说晦涩难懂,但总归是给读书人看的,故此行文简略,用笔考究。
寻常百姓别说看懂听懂,就是这本书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陛下宏图远志,微臣既感且佩,微臣领旨!”
“只是百姓大字不识两个,即便是成书,也难以推广。”
“而且,书籍昂贵,老百姓恐怕不会愿意购买,到时候恐怕有负陛下一番美意。”
刘三吾提出两个严重的现实问题,直接就摆在朱元璋面前。
文盲率高,书籍昂贵,理论和经济上都不支持,事情就难以推广。
丑话说在前头,刘三吾虽然无法直接拒绝,但也设下了前提。
朱元璋闻言认同,道:“爱卿言之有理,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但就是历来如此,才需要做出改变,这件事情,汉朝做不到,唐朝也做不到。”
“到了咱的大明,也该让老百姓知道。”
“此事你无需忧心,咱自有主张,你只需要好生编修农书,尽快呈交。”
劝不动朱元璋,刘三吾只得起身领旨:“臣遵旨。”
至于朱元璋所说的自有主张,刘三吾并不抱有任何希望。
老百姓不识字,需要教化,可教化需要的东西太多了。
读书识字向来就是一笔烧钱的买卖,请老师需要钱,纸墨笔砚需要钱,买书也需要钱。
老百姓口袋里那三瓜两枣,能吃饱肚子穿暖衣服就已经不容易了,哪有多余的钱读书?
即便是老百姓都有钱,能够请老师买书籍,市面上也没有这么多书。
雕版印刷即便是效率高,最多不过日产两千张,如果是插图,产量更低。
到时候,供不应求,只会便宜了那些无利不起早的奸商。
对于朱元璋这种幼稚想法,刘三吾不以为意,编修农书的旨意他接下,完成自己的任务便可交差。
刘三吾离开之后,朱元璋马不停蹄,召见工部尚书秦逵。
皇帝召见,秦逵不敢怠慢,很快来到文楼。
熟悉的小凳子安排,秦逵也如刘三吾一般战战兢兢的落了半边屁股。
太子新丧,百官心内惶惶,尤其是他这种高官,更是心惊胆战,唯恐一句话说错,惹来杀身之祸。
他可是听说,近来应天城中,棺材铺行情火热,有不少官员家中已经备好几口棺材,每日都是如丧考妣。
他没敢备棺材,那些小官胡来可以当个笑话听听,像他这样的六部尚书,二品大员,有一点风吹草动,那都在锦衣卫的小本本上记着。
今日备下几口棺材,惹得皇帝不喜,今晚就能够用上。
秦逵心情惴惴不安,耳朵支棱着,不敢错过朱元璋半个字眼。
听完朱元璋长篇大论,秦逵心中松一口气,道:“陛下,工部向来擅长营造,能工巧匠不下千人,只要有准确图纸,工部便可着手制造。”
“咱刚才画了几张图纸,你拿去看看,能否制造出来。”
聂庆童手捧着图纸走下来,交到秦逵手中,他仔细一看,约有半刻钟时间,点头道:“陛下,图纸上所绘制之物,只需要两日时间,工部便可制造出来。”
他稍稍犹豫,还是问道:“恕臣愚钝,陛下绘制图纸上的物件,微臣从未见过,不知到底是何物?”
“此物乃造福苍生之利器,等制造出来,咱再同你说。”
朱元璋卖了个关子,叮嘱道:“务必照图制作,不可胡来,尺寸决不能错。”
秦逵心中狐疑,起身领旨:“臣领旨!”
……
注1:逵,字文用,宣城人。洪武十八年进士……二十二年进尚书。明年改兵部。未几,复改工部。(《明史》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