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翰林院不是铁板一块,可分而化之
-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监国
- 吟游沧海
- 2607字
- 2025-03-20 21:53:37
早朝结束之后,朱元璋沉浸在处理奏本之中。
等到全部处理完成,已经是日上三竿,阳光猛烈。
他稍稍活动了下筋骨,放松着有些酸胀的手腕。
批阅奏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说是和地方官员在斗智斗勇。
不仅仅会大量消耗体力,还会大量消耗脑力。
他这个年纪,做这些事情,也已经开始力不从心。
“历史上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六部直接归皇帝管理,一应奏本,也都由皇帝批阅。”
“如此一来,自然是把权力牢牢地把控在了皇帝手中,缔造出一头恐怖的权力怪兽。”
“可是对身心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也就是老朱这身体变态,才能够经得住如此摧残。”
“如此体格,历史上都极为少见,太子朱标很大程度上就是被繁多的政务给累死的。”
朱元璋微闭着双眼,脑海中杂乱的思绪跳跃着。
他要做的事情很多,但眼下实在是分不出太多的心思,人老了,精力不允许。
可是如果不做,他未来的时间,可不多了。
“如此畸形的中央集权必须要进行改变,如何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班子,还需要从长计议。”
办法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够想出来的,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
太过先进的东西,现在的大明也无法使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就搞出后世那些制度,不现实。
休息了有半刻钟,朱元璋感觉到精力恢复不少。
他睁开双眼,原本有些模糊的世界再度清晰起来。
“去翰林院把许观,张显宗,吴言信叫来。”
这三人,都是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殿试金榜一甲。
论及才学,在天下学子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尤其是其中的许观,更是科举历史上,极其少有的“连中三元”!
不过他现在还没有改回原姓,依旧是跟着继父的姓。
他原来姓黄,因为母亲改嫁,这才改姓为许。
聂庆童快步而出,没有丝毫怠慢。
……
翰林院中,已经是人声鼎沸。
自从消息传出之后,翰林学子不出意料的,炸了!
激烈讨论的声音从消息传出的那一刻,就没有停下来过。
从科举考试之中杀出来的翰林学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堂堂一介读书人,不仅没有当官,居然还要下放到田间地头去种地。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
人人心中都气愤不已,纷纷去找刘三吾询问。
面对着翰林学子汹涌的怒意,刘三吾冷冷的道:“你们这是咎由自取!”
“一个个以为过了科举考试,就能在翰林院享清福,就能够位居朝堂为官了?”
“简直是愚不可及!你们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数日前,陛下降旨,着翰林院编修农书,以造福万民,泽被苍生。”
“那个时候,你们在哪里,怎么没有人如此激动地向老夫请愿?”
“现在农书编修不利,翰林院中更有人恶意编排陛下,惹得陛下震怒,要降罪责罚。”
“老夫头都磕破了,才免去死罪,你们还觉得不够,那你们都去午门外跪着,请求陛下收回成命!”
群情激奋的众人看了看刘三吾头上裹着的丝巾,忍不住缩了缩脖子。
但还是有人不满,问道:“学士,不是已经安排了人编修农书吗?他们是怎么搞的,这点事情都办不好?”
“是啊,他们的罪责,怎么能怪罪到我们身上?学士你一定要上书陈奏此事,和我们无关啊!”
刘三吾直接被气笑了,当场就拿出辞信来,拍在桌上。
“这个你们也看过了,还有脸问?”
“你们满腹心思,仗着资历老就欺负后来人,可他们不干了,你能之奈何?”
“如今陛下降罪,你们还在这说什么无关?简直是恬不知耻!”
“这样吧,你们联名写个奏本,老夫舍去这一条性命,为你们上书陛下。”
“陛下看完之后,若是愿意原宥你们,那自然皆大欢喜。”
“若是想要摘掉你们的脑袋,老夫也只好自认倒霉,同你们法场上走一遭!”
刘三吾一提起要联名上书,众人又闭了嘴,下意识的退了两步。
对于朱元璋的脾气,他们是知道的,真要是联名上书,恐怕真就是上法场走一遭了。
一时间,大家都有些讷讷无言,没有谁开口。
刘三吾见他们这样的神态状况,内心里不由自主的生出几分鄙夷来。
他继续道:“陛下圣明天纵,体谅你们读书辛苦,特意下了恩典。”
“若是你们在秋收之后,对这数月时间所经历之事,有精深感悟,便可破格提拔,入朝为官。”
这话一落地,原本还义愤填膺的众人,都纷纷变了脸色。
“学士,您说的可是真的,不是糊弄我们?”
刘三吾斩钉截铁:“此乃陛下旨意,老夫怎敢更改!”
众人得到了确切的答案,纷纷都叩谢圣恩,之前那种种不愉快,似乎都抛诸脑后了。
刘三吾看他们这副模样,不免惊讶,这些读书人的反应,未免太过于平淡了些。
他仔细的一一看了过去,没看出什么气愤来,心中不免泄气,那份不屑更加多了。
“前据而后恭,思之令人发笑,更无骨气,可怜可叹。”
刘三吾内心里不免失望,他原想着众人即便是听到有官做的消息,起码也得反驳两句。
怎么着一点读书人该有的反应都没有,难不成他们对于下田耕种,一点也不觉得耻辱?
他百思不得其解,可在不远处观望的黄观和张显宗,显然明白其中道理。
不同于刘三吾、黄子澄等人出身名门,黄观和张显宗出身都非常贫寒,小时候种地耕田那是家常便饭。
翰林院中,人员混杂,五湖四海的人汇聚一堂。
这其中,有家世显赫之人,也有家徒四壁之人。
“澜伯,你觉得陛下如此做,有何深意?”
张显宗手捻着胡须,压低了声音询问。
“名远心知肚明,又何必来问我,陛下计谋深沉,随手布局便将他们的愤怒悉数瓦解,实在是高妙。”
黄观微眯着双眼,眼中异彩连连,他现在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攻心者上。
打一巴掌给颗甜枣,这数见不鲜的招数,竟然能将这群饱读诗书的读书人,给耍的团团转。
“陛下天赋才情冠绝古今,他们差的太远了,刘学士满以为天下读书人都同他一样出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张显宗摇了摇头,言语中多有感慨,他注意力转移开,问道:“怪哉,今日不曾见到守诺,平日里他可最喜欢这种场面。”
“他这几日在房中钻研农书,入迷极了,时不时还问我一些农事上面的事情,怎么,他没问你?”
“守诺真是发愤刻苦,他是知道这方面你经验比我足,这才将我抛弃,实在是叫我心中难过。”
他话音刚落地,身后便传来吴言信的嗓音:“好啊,背后说人坏话,可叫我抓住了,该罚!”
张显宗和黄观齐齐回头,见吴言信负手而来,招呼一声。
张显宗耸了耸肩:“你来的可晚了,错过一场热闹。”
“不晚不晚,热闹随时有,你我机会可不常有。”
吴言信嘴角微微一扬,“而且这热闹,我也听到了不少,实在是无趣。”
“你说的机会是什么意思?看来你颇有收获。”
黄观上下打量着他,稍稍思索,猜测道:“莫非是陛下有旨意?”
吴言信睁大了眼睛,啧啧称奇:“连中三元的脑子这么好使?”
“你猜的不错,方才有旨意下达,让你我三人,前去面圣!”
张显宗呼吸声都急促了,忙问道:“可说什么事情?”
“不知,但想来不是坏事,你我去了便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