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陛下年迈,应早定皇储

在桌上书写,用不着顾忌隔墙有耳。

刘三吾话说的清楚明白,甚至有些赤裸裸的意味。

黄子澄惊住了,眼神中带着欣喜之色,有些不敢置信,手指点在桌上,道:“老翰林,您的意思是?”

他犹自有些不敢相信,又抹掉桌上的水渍,重复问了一遍:“老翰林可没有戏弄学生?”

“老夫就是如此意思。”

刘三吾也没有顾忌什么,直言不讳:“如今太子殿下猝然薨逝,皇帝陛下又性情大变。”

“圣贤之学流传已有数千年时间,自汉朝一统开始,便是天下唯一的显学。”

“其他杂学邪说,全部被扫进垃圾堆中,不复取用,如此大好局面,怎能改变?”

“可现如今陛下却要从脏腐不堪的垃圾堆中,将那些杂学邪说,全部翻找出来,还要冠冕堂皇,说什么请回孟子。”

“老夫虽已年逾花甲,命过古稀,可也不是眼瞎耳聋、毫无用处的匹夫。”

“于公,儒学乃是天下显学,无数前辈用儒家圣贤之说治国安邦,大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谈。”

“为了天下苍生之福祉,为了圣贤文章以传世,老夫都不能让百家之邪说死灰复燃。”

“于私,老夫钻研章句数十年,一生成就全部是圣贤赐予,儒学于老夫可谓是再生父母。”

“天底下哪有孩子见到父母受难,而不去帮助的?老夫绝不会袖手旁观!”

“如今陛下年老昏聩,竟然想出如此毒计,你我身为儒学门生,便是舍去这一条性命,也要力争到底。”

“人命终有穷尽,老夫猜测,陛下这般年纪,恐怕也没有多长时间了。”

“你我当为陛下分忧,早日确定皇储,正国本,定天下。”

“殿下,就是上上之选,你我怎不能肝脑涂地,辅助殿下上位?”

他说的极为赤裸裸,就差没有明确表述出,朱元璋不日就要驾崩了。

在他看来,既然现在这个皇帝无法劝动,那只好换一个能够劝得动的皇帝。

朱允炆,恰恰便是其中最好的选择。

“老翰林所言正是学生心中所想,殿下温良恭俭让,又偏向你我文臣,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尚礼,你觉得如何?”

在一旁看得胆战心惊的齐德,此刻被骤然发问,不免有些沉默。

虽说眼下只是在桌上以水书写,不用担心被人发现,可他还是觉得,如此公然编排皇帝,实在太过于过分。

所谓食君禄,解君忧,身为臣子,即便是不满君主所为,也只能好言劝谏,怎可有这样胆大包天的想法。

只是在刘三吾和黄子澄近乎是逼问的目光之下,他只好妥协,沾着水写道:“共襄义举。”

黄子澄见状松一口气,面上露出几分喜色来,道:“尚礼深明大义,我心甚喜。”

“如今殿下能得老翰林和尚礼相助,想必假以时日,定能成就大业。”

“到时候,你我便都是辅国之重臣,一身所学,也有施展的机会。”

黄子澄的眼中亮起期待的光。

他是洪武十八年乙丑科殿试金榜进士,堂堂的探花。

如果不是因为紧张,便是状元,也该在他手中!

寒窗苦读十数年,一朝及第天下知,他入朝为官,却不想只是在这翰林院中,当一个小小的编修。

圣人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每每想起,总觉得遥遥无期。

可现在,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能够一展才学的希望。

太子猝然薨逝,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他作为朱允炆的老师,只要能够扶助朱允炆上位,未来治国安邦,他便是话事人之一。

这对于一个文臣而言,是多么大的诱惑力,黄子澄扪心自问,这是绝对无法拒绝的诱惑。

一直以来,他都在努力的争取刘三吾和齐德等人,和他一起辅助朱允炆夺嫡。

之前刘三吾和齐德,还有几分若即若离的滋味,似乎是顾忌什么,舍不得下注。

现如今,阴差阳错之下,这两人也尽入彀中了。

黄子澄嘴角上扬,兴奋的写道:“老翰林,尚礼,如今陛下老迈,随时都有可能驾崩,你我该做好准备才是。”

“太子殿下丧期已经过了小半,老翰林,您久居朝堂,在群臣之中素有名望,学生希望老翰林能够说动群臣上书,让陛下早日确定国储。”

刘三吾点了点头:“此事自然要办,储君之事不可再拖了,陛下也该早做决断。”

“如今陛下交代翰林院学子下乡,此事难以推脱,需尽快办好,否则陛下不喜,你我上书也无意义。”

齐德擦去桌上的水渍,既然是讨论朝堂上的正事,自然是用不着麻烦的在桌上书写。

他神色凝重,道:“这件事情着实是麻烦,翰林院中多是科举考试中走出来的精英,每一个都是天纵奇才。”

“让他们去田间地头耕田种地,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

“陛下虽说只要没有官职在身的前去,但数量也着实不少。”

“他们满怀期待能够进入各部为官,如今却碰到这种事情,真不知他们会是什么反应。”

刘三吾也颇觉得头疼,他总不能明里暗里的暗示大家:这是陛下强制的旨意,你们要怪,就去怪陛下吧。

宣读旨意的既然是他,翰林院学子身上的怨气,自然会朝他倾斜。

再联想到太子薨逝这件事情,翰林院学子恐怕还会以为,是他得罪了陛下,才殃及到翰林院全体。

作为一部堂官,他享受着权力带来的荣誉,可是也要承担权力带来的风险。

“此事实在难以处理,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非是苦上几个月时间。”

“更何况,秋收之后,他们之中优异者可入朝为官,这也是一桩盼头。”

刘三吾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想起来那十一头蠢猪,顿时心中一定,道:

“此事都是由他们引起,自然只能由他们结束,尚礼,你去将他们的辞信取出,传阅诸人。”

“你我将此事缘由说清楚,他们即便有怨言,也由那十一人承担了去。”

“剩余的,便交给老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