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黄观的思考,透过表象看本质
-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监国
- 吟游沧海
- 2125字
- 2025-03-21 22:20:50
“整理衣冠,前去面圣吧。”
面圣的机会不多,三人都不敢大意。
即便是连中三元的黄观,也不过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
平时想要见到朱元璋,基本上没有可能。
张显宗和吴言信更是如此,翰林院编修的身份,面圣的机会太过于难得了。
离朱元璋更近一些,施展一身所学,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也会越高。
三人整理衣冠,跟随着聂庆童,步履匆匆。
很快,三人入殿,跪拜礼之后,朱元璋和颜悦色:“咱没记错的话,你三人出身同咱一样,都很落魄,家徒四壁,举步维艰。”
“难能可贵的是你们没有怨天尤人,抱怨出身,反而是刻苦读书,发奋求学,这才有了今日。”
“咱就喜欢你们这样明理懂是非的读书人,平身,赐座。”
黄观、张显宗、吴言信三人受宠若惊,谢恩之后,小半边屁股小心翼翼的落在小凳上面。
尽管还不清楚朱元璋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是光从刚才朱元璋几句话中,三人便已经猜到,自己渴求已久的机会,来了!
“你们都是科举考试里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咱也从你们的考卷上,看到了你们非凡的才华。”
“杜甫曾经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两句,咱很喜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的极好。”
朱元璋切入正题,道:“天下太平,老百姓才能吃饱喝足,才能过上太平日子。”
“大明幅员辽阔,想要治理这样大的一个国家,需要非常多的人才,所以咱效仿历代君王,设科举选拔天下英才。”
“你们都是从科举考试中走出来的人才,对科举考试有着切身体会,都和咱说说,你们对现今的科举制度,有什么看法?”
“畅所欲言,不必拘束,无论说什么,咱都恕你们无罪。”
吴言信听罢,稍作思索,便答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科举为天下寒门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让他们有一个确定的目标为之奋斗。”
“恰如陛下所说,科举就相当于陛下为天下学子建设的千万间广厦,让无数寒门学子,能够摆脱卑贱的生活,有了富贵的可能。”
张显宗也道:“吴编修所言有理,微臣尚有两点补充。”
“首先,科举考试是目前最为公平,也是最为公正的制度,能够让真正学有所成的学子,通过寒窗苦读,进入仕途。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其次,正是有了科举制度,让寻常老百姓也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从此,老百姓生活有了一个盼头,会想尽办法送子女读书。”
“假以时日,天下读书人越来越多,大明国运势必蒸蒸日上!”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汪洙曾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天底下文人士子视科举为龙门,寒窗苦读只为能够登堂入室。”
“你们说的不错,这的确是科举带来的好处。”
“黄观,你为何一言不发?”
对于黄观,朱元璋带有一种莫名的期待。
或许是前世身为老师的职业病,看到一个出色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期待感。
尤其是这个学生,实在太过于优秀,连中三元,在整个封建王朝历史中,都是头一份的成就。
黄观此时正在思索着,他并没有急切的发表自己的言论。
他心里清楚,朱元璋叫他们来,绝不只是为了听对于科举制度的看法,应当还有更深层次的用意。
这份用意是什么呢?
黄观仔细思索着,脑海中诸多线索慢慢的汇集在一起。
请回孟子,编修农书,翰林学子下乡,诸子百家之说推广……
这短短的数日时间之内,发生了太多不该发生的事情。
黄观思索着其中的共同点,抽丝剥茧,慢慢的抽出了其中共通的一点——
——话语权!
他不禁想起当年朱元璋将孟子请出孔庙,闹得沸沸扬扬。
天下文人士子坚决反对,闹得很不愉快。
最终,朱元璋和天下文人各退一步,孟子依旧能够享受孔庙祭祀。
代价则是,被删减过后的《孟子节文》成为读书人的教材。
这件事情影响很大,他读书时读的就是《孟子节文》,直到进入翰林院,才知道原本的《孟子》长什么模样。
如今,朱元璋将《孟子》补全,看似是对读书人的让步,可紧接着便以编修农书为由,将大批翰林学子下放乡间。
并顺势在朝堂之上,强硬的宣布推广诸子百家之说。
这一切行为,归根究底都是为了争夺话语权。
黄观猛然醒悟,后背不禁冷汗涔涔,他意识到了朱元璋如此行事,到底是有多么大胆。
儒家掌控话语权,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如此长的时间之内,并不是没有皇帝试图改旗易帜。
但是,他们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原因自然非常简单,皇权不够强势集中,外加儒学包容性极强,能够将其他学说化为己用。
魏晋时期佛道思想迅速传播,在天下占据一席之地,并开始挑战儒学权威性。
唐朝时期,三教并行,达官显贵之中,信奉佛道之人不知多少。
武则天大力提倡佛教,广修佛寺,更编写《大云经疏》,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
唐玄宗更是尊崇道教到了极致,亲自注释《道德经》,颁行天下,要求士庶都要学习。
可即便是如此,到了宋朝,原本三教并行的局面转变为三教合一。
在以程朱为首的大儒努力之下,儒学直接吸收佛、道思想,新儒学,也就是理学诞生。
理学直接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佛学注重的内心修行、道家的天地观结合,最终在这一场思想的争锋上,笑傲天下。
黄观内心感慨朱元璋心思缜密,能够步步为营,硬生生找到一个突破口。
他也惊讶朱元璋胆量之大,竟然会在理学成熟的时代,选择争抢话语权。
至于这话语权同科举制度有什么关联,黄观猜测,科举制度便是朱元璋下一把利刃。
如今,面对朱元璋的询问,黄观把握住核心要点,直接答道: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现如今科举制度,还存在有诸多弊病。”
“弊病不除,科举制度只会逐渐僵化,最终成为禁锢世人的魔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