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从来如此,便对吗?

詹徽瞧了他一眼,摇了摇头,道:“愚兄惭愧,实在是不清楚。”

他叹了一口气,苦笑道:“说实话,我手中这一桩事,才叫麻烦。”

“诸子百家的学说,从春秋时期到如今,已经有数千年。”

“这么长的时间下来,百家理论早就不知散佚多少。”

“就说这墨子的学问,流传甚少,想要重新整理汇编,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赵勉心知詹徽不愿在朱元璋心思这件事情上多说,也随之接过话茬,道:“詹兄素有智谋,陛下既然将这件事情交给詹兄,一定也是信任詹兄的能力。”

“至于百家学说,那些散佚的部分,你我也没有办法,只要将那些流传下来的文章整理即可。”

“愚弟以为,陛下需要的并非是完整的典籍,而是七天之内,你我能不能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章程。”

“如今天底下儒生众多,已经没有百家学说立锥之地,就算是陛下一……”

他原本想说朱元璋一意孤行,但话到嘴边,硬生生改了:“就算是陛下圣明天纵,也没有办法让天下读书人,都改投他家吧?”

“且不说天下读书人心里会如何去想,就是改换门庭所需要的百家典籍,一时半会也难以印刷。”

“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此事终归是镜中花水中月,流于表面罢了。”

詹徽却不愿在这件事情上多说,只是拱了拱手,道:“也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事务繁忙,我先失陪了。”

“詹兄慢走。”

赵勉目送詹徽离开,眉头不免皱了起来。

这老狐狸,一句话也套不出来,实在是不爽利。

他心底有些惴惴不安,太子薨逝,自己的老岳丈又莫名其妙的卷入这编修农书一事之中。

怎么看,这事情都发生的不简单,似乎是朝着自己来的。

原本还想着从詹徽这里得到些消息,没成想他只是顾左右而言他,丝毫不提及这些事情。

赵勉有些慌乱起来,难不成是东窗事发了?

他呆愣了片刻,没有丝毫头绪,这才离开。

……

刘三吾失魂落魄的回到翰林院,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

得知刘三吾回来的消息,齐德快步赶来,见刘三吾这副模样,不免大惊失色,关切道:“学士何以如此面目,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说着,他朝外吩咐道:“快打热水,拿热毛巾来,还有伤药、干净丝巾,快!”

刘三吾摆了摆手,有气无力的道:“无妨,些许皮肉伤,不用担心。”

“您老都七十九了,怎么还如此冲动,弄的头破血流的,朝堂之上,这样子可不好看。”

齐德拿着热毛巾,擦拭掉刘三吾头上的血污,上了伤药,缠好了干净丝巾,这才问道:“早朝发生了什么事情,学士您怎会如此?”

“唉,说来话长。”

刘三吾将事情详细的说了一遍,齐德越听越是心惊。

听完之后,他脸色更是变得煞白,道:“陛下此举是何用意?翰林院中学子,无不是有经世治国之能,虽说年轻气盛了些,但是都放去田里种地,岂不是浪费了人才?”

“更何况,天底下哪有读书人种地的道理?陛下此举,简直要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老夫也不知道陛下这样做有何深意。”

刘三吾摇着头,目光中满是茫然,喃喃道:“自古以来,读书人何曾有种地一说?”

“如此贫贱之事,现如今落在读书人肩头,老夫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翰林院诸多学子。”

“学士无需自责,或许陛下只是临时起意。”

齐德犹自有些难以置信,“陛下所说为民请命的好官,历朝历代都有,如包拯,如狄仁杰。”

“他们不种地不下乡,难不成影响他们成为一位好官了?陛下这番说辞,实在是错……”

“唉,怎么会如此,怎么会如此!”

两人一时间都有些难以接受。

实在是翰林院中学子,都是从五湖四海一路科举杀上来的天才,每一个到了地方,都是神童一般的存在。

这样的人才,竟然被派去种地,这可是他们在自己老家,都没有经受过的待遇。

让原本读书治国的人去种地,这岂不是南辕北辙吗?

齐德越想越气愤,忍不住一捶桌子,道:“我要上谏,天下之事分工明确,读书人自该做读书人该做的事情,农民也只该做一个农民,哪里能够互相混淆?”

“长此以往,农不农,学不学,大明危矣!危矣!”

他正说着,黄子澄已经到了,推门而入。

黄子澄一进门,就看见刘三吾头上裹着的丝巾,神色顿时一变,急忙上前来:“老翰林,你这是怎么回事?莫非是摔伤了?”

“老夫无事。”

见黄子澄来,刘三吾便又将事情复述一遍。

黄子澄听完,神色异常难看,怒道:“这……这简直是胡来!”

“先不提百家邪说有何种资格推行天下,就说翰林学子,哪一个不是世之翘楚?”

“他们苦读圣贤书,天资卓绝,这才能够年纪轻轻进入翰林院,想着为朝廷效力,为陛下尽忠。”

“可现在陛下居然为了如此可笑的理由,要将这些才德兼备之人,都拒之门外?”

“老百姓种地耕田,读书人治国安邦,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情,怎么到了现在,居然要改变了。”

“自古以来,都是老百姓种地耕田供养读书人的道理,哪里有读书人种地耕田的先例?”

“读书人都去种地耕田,那老百姓做什么?他们在家中看着吗?”

“君子远庖厨,陛下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叫人寒心。”

“长此以往,还会有读书人愿意刻苦读书,为朝廷效力吗?”

“我看,陛下是年老昏……

黄子澄话还没出口,齐德急忙上手给捂住了他的嘴。

“子澄兄慎言,小心隔墙有耳!”

黄子澄这才哼了一声,气愤的坐下。

但他终究是忍不住心中所想,不得不一吐为快,直接就着盆中热水,以手为笔,在桌上奋笔疾书。

“陛下定是年老昏聩,否则怎么会做出如此昏悖之事!”

“翰林院是什么地方?天底下学子梦寐以求的圣地,读书人挤破脑袋都想要进入的殿堂。”

“在这里,有着天底下一等一的读书人,有着天底下最为聪明的脑袋。”

“他们原本应该出将入相,有着光明的未来,可现在,竟然沦落到去种地?”

“这难道不可笑吗?难道不凄凉吗?”

黄子澄写完,看向两人,示意也在桌上书写,以防止隔墙有耳。

这办法的确不错,刘三吾心底早有怨言,此刻也是一吐为快。

“朝堂之上,老夫实在是没有办法,凉国公蓝玉咄咄逼人,意欲置老夫于死地。”

“老夫心中虽然不愿,然陛下天威降临,老夫心知再度反对,必定会遭逢杀身之祸。”

“老夫性命事小,可天下学子未来事大,不得已,老夫只得领旨。”

“如今看来,自从太子殿下薨逝之后,陛下是真的糊涂了,连这样的事情,都能够做出来。”

一番发泄,刘三吾心情稍稍舒畅了些,积郁的愁绪少了许多。

他稍稍休息,手指沾了水,直接问道:“子澄,你一直筹谋的事情,办的如何了?”

“殿下年富力强,可为太孙,你我更该努力,扶助殿下上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