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蓝玉:朝堂的反应都被小宝说中了

朝堂之上,众人皆向蓝玉投去了疑惑的目光。

今日朝会才刚开始,气氛尚显冷清,蓝玉却如此急切地要上奏,这举动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哪有皇帝才刚入座,臣子就急忙上书奏请的道理?

况且当下大明并未遭遇什么十万火急的紧急事务,他这般迫不及待,就好像生怕别人抢了他上奏的先机似的。

于是,众人的目光紧紧锁定在蓝玉身上,都想瞧瞧这位凉国公究竟要搞出什么花样来。

朱元璋微微挑眉,瞥了蓝玉一眼后,沉声道。

“奏。”

蓝玉对着朱元璋躬身行礼,说道。

“臣刚刚得知,在东南海域,倭夷竟登陆嘉兴海盐,致使一个村子里数十名百姓受伤、丧命!”

“如今国家正处太平之时,倭夷此举无疑是不宣而战,东南沿海的百姓深陷苦难之中,苦不堪言。”

“臣恳请陛下恩准,让臣率领军队奔赴东海,踏平倭国,将其彻底覆灭,永绝后患!”

东南沿海的倭患问题,使得当地百姓伤亡惨重,这不仅是对大国的公然挑衅,更是对国家尊严的严重践踏。

倘若大明对此无动于衷,那么谁来为无辜百姓申冤?

往后又有谁还敢安心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区?

大国的威严该如何维护?

明廷的威望又将置于何地?

实际上,无论在哪个朝代,对于文官武将而言,评判一位君主是否贤明,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百姓的生活状况。

但凡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不必饱受战争之苦,无需日夜担惊受怕,这样的统治者在百姓眼中便是好君主,理应被后世传颂。

蓝玉刚说完,兵部尚书茹瑺便站了出来,反驳道。

“启奏陛下,国家即便强大,但若一味好战,最终也必然走向衰败。”

“臣个人认为,应当让礼部通过外交手段,与东倭展开谈判。”

户部侍郎傅友文也跟着出列说道。

“如今国家太平已久,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恢复民生经济。”

“我们现阶段实在难以负担一场海外征战,经济上根本无法支撑,攻打倭国所需的成本实在太过巨大……”

“而且,大明在海上作战方面的经验,严重不足,所以臣也认同茹尚书的看法。”

傅友文话音刚落,各科给事中、言官们也纷纷出列,各抒己见。

总体而言,众人的观点都倾向于不要远征倭国,大家都觉得以大明当下的状况,尚不具备在海上与他国作战的实力。

都察院右都御史也站出来上奏。

“启奏陛下,女真人在辽东建州边境挑起争端,鞑靼人也在北疆的边境制造骚乱,臣以为,应当将资金重点投入到北疆,以此加强北疆和辽东的防御力量。”

平心而论,这些大臣们倒也并非有意针对蓝玉。

蓝玉所说的情况属实,大明在东海遭受倭夷侵犯,这的确是奇耻大辱。

然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绝非儿戏,它和邻里之间的矛盾截然不同,绝不能仅凭一时意气就轻易发动。

国之战,需要综合考量诸多因素,比如经济实力、军事装备、兵员素质以及战前的训练筹备等等。

只有方方面面都准备周全,才有胜算。

大明作为大国,要么不行动,一旦行动,就必须一击即中,取得胜利!

否则一旦失败,大明将会颜面扫地!

这个后果,大明承受不起!

况且这场灭国之战,周边各国都会密切关注。

这不仅是大明与倭国之间的较量,更关乎外界对大明实力的评估!

因此,从各个角度综合考虑,在大明尚未做好全面准备之前,绝不应轻易发动灭国之战。

众臣纷纷将目光投向朱元璋,等待着他做出决策。

朱元璋沉默片刻后,开口道。

“东海那些嚣张的倭夷,这仗肯定是要打的!”

“凉国公所言极是,他们既然敢欺辱我大明,就必须让他们付出代价,灭其国,斩其根!”

“不过,诸位爱卿的话也有道理,若在没有十足的把握时贸然出兵,确是不太妥当。”

众人听了,都暗自松了口气。

可朱元璋突然神色一变,冷声道。

“咱多次向倭国递交国书,他们却置若罔闻,还愈发张狂,若不给予他们严厉的教训,他们怕是不知道大明的威严!”

“咱必须让他们知道害怕,知道疼痛,你们都说说,该如何是好?”

朱元璋目光扫过众臣,询问道。

蓝玉接着建言道。

“启奏陛下,臣认为可以派遣舰队出海巡查。”

“我大明早有出海的规划,东南地区也在紧锣密鼓地建造宝船,可等舰队全部建成,恐怕还需数年时间。”

“既如此,为何不派人先出海探索一番航道呢?”

“这样做有诸多好处,其一,能够彰显大明在海上的强大威风。”

“其二,可以让众人提前适应海上的生存环境。”

“其三,还能震慑倭奴,在恰当的时候,派遣小股舰队前往倭国岛屿,对他们的几个村落进行打击,给予有力的反击!”

蓝玉今日在朝堂上的所有发言,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引出这些建议。

今天朝堂上的这场讨论,都是他外甥孙朱小宝教他的!

蓝玉只觉暗自好笑,虽然朱小宝此刻并不在朝堂上,但他却感觉朱小宝仿佛正站在这里与群臣激烈辩论一般!

不管怎么说,朱小宝的目的算是达成了。

这小子,还真是有些本事!

这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

下西洋本就是早已确定的国策,毕竟大家都对海上的财富充满了好奇。

土豆的出现,就让一众臣子兴奋了许久。

出海跟行军打仗无异,确实需要有人在前面探路。

以朝廷目前的情况,凑几艘海船并非难事。

更何况,东南沿海的那艘五层宝船已经造好了。

组建个小队先去探探路,也确实可行。

朱元璋沉思片刻后,问道。

“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凉国公所说,有一定的道理,不妨一试,臣提议由兵部派人出海,率先下西洋探路。”

兵部左侍郎钟勖迈步出列,诚恳提议道。

蓝玉一惊,默默看向钟勖。

今日朝堂之事,竟然都在朱小宝的预料之中!

蓝玉大为震惊!

朱小宝今早在他耳边交代的那些话,此刻正一一应验!

那小子,还真是厉害得让人惊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