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雅俗之度

“曲高者和寡,道高者谤多”做人要“心雅事俗”,要世俗而不要低俗,要通俗而不要媚俗。

雅与俗,是很难评价之事。质言之,从形式上看,商贾市井亦可装饰出雅来,如买来名家字画挂满书房客厅,即使不读书,亦可以买万卷书收藏,在世人看来,还误以为真是名士鸿儒,骚人墨客,只有深知内情的人,才晓得其秘!犹如置身妓院青楼之中,知之为妓为淫,而摇身一变,到官宦王侯家调教以礼仪,精粉玉饰后再献给权贵时,当对方被其“美人计”击中时,还窍喜得一国色天香呢。

可见,形式之雅,是较容易装扮的,而本质里的高雅,骨子里的清雅,灵魂里的淡雅却是极难极缺的人品境界。

古人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室雅人雅是真趣,室雅人俗是亵渎。常见的是,很多人富贵者不懂风雅,然而却喜欢附庸风雅,生怕别人评价其俗,其不知用绢帛岂能掩饰腐尸媚骨,用茅台酒瓶装上劣等酒,只要一开封被人品尝,当即就会令人唾弃!

《菜根谭》中说:“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其大意是:经常畅谈山林泉水生活之乐的人,未必就真的领悟了山林的真正乐趣;高谈讨厌功名利禄的人,心中未必就不存名利思想。

其实,雅俗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无绝对关系,一个文人,官员,职务是雅,而骨子里完全可能是低俗的。如为了晋级,升官不惜丧失名节,低三下四地行贿,送礼,岂不是俗之又俗,俗不可耐?反之,一个布衣,却志高行洁,有傲公侯之见地独行,他照样是高雅圣洁之士!如古代的许由、庄子、芥子推、颜回等名士,就属于这样的千古名流。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竟不受。芥子推为避晋朝之封赏,甘愿与其母藏在山里被大火烧死,颜回居陋巷以箪食以瓢饮而不改其志……。

举目望去,在物欲横流的当代世界,人们都被功名利禄所困惑着,很难再找到真正的名人雅士。其实人生短暂,何必岌岌名利,而失去人生的自由与快乐。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天地之间,物各有其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日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于子之所以共适也。”

可见,富贵贫贱,唯在我们心中的一念。同理,雅俗之事,雅俗之度,亦是我们心中之一念。我们可以怀雅心去做俗务粗活,这就是可以通俗,但不能世俗,通俗是形式,世俗是本质。如做生意盈利,追求正常利润是通俗,利欲熏心去牟取暴利就是世俗。越国的陶朱公做生意盈利甚多,而他又能将其分给百姓,就是通俗而不是世俗。反观现在有的企业家捐出100万而想法设法利用其名誉和影响而蓄谋再获取500万,1000万,其动机就是俗,善于人见不是真善,真善是高雅,假善是低俗。

世界巨富之一,巴菲特能将300亿美元慷慨捐出,其意高雅圣洁几人能及,可要其死后再捐出就是低俗,因死后的钱财从本质上已不属于自己,那你就是慷别人之慨。(如继承人,或国家等)。

有傲骨谓之雅,恃骄风谓之俗。行道德之心谓之雅,为功利之行谓之俗;好色为之雅,乐淫为之俗;酣饮为之雅,酩酊谓之俗;求名不沽名而不损人为之雅,求名而不择手段为之俗。求利而不黑心不贪心谓之雅,巧取豪夺,丧尽天良者谓之俗、谓之罪。

然而雅与俗亦要适度,古人云:“阳春白雪和者必寡”。著者以为,形式上要雅俗共赏,内容上要通俗易懂。但通俗而不等于低俗。形式上通俗,本质上不能低俗,即形俗而神雅,犹如“通俗歌曲”是指唱法唱腔音色而言,而绝不能内容里低俗,那就是玷污艺术,亵渎艺术了。

言谈亦如此,所谓“曲高者和寡,道高者谤多”,亦属同理。可见说话是一件很难的事,要看对象要了解听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否则就会陷入“对牛弹琴”之误区。

如著者早年医院里有一位医生,他自恃记忆力好,经常好炫耀卖弄,特别是酒后,更显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之态,张口就是李白的《将进酒》,闭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背起古文来滔滔不绝,洋洋自得,别人想抢话都难,经常成为一言堂,他倒挺高兴,挺尽兴,致使别人经常很败兴、很扫兴。时间长了人们都回避他,都躲着他,不愿同他在一起喝酒,甚至不愿和他在一起谈话,致使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差,本来他的业务能力很棒,可是每次涨工资、评劳模都没有他的份。他反而不思悔改,不责己过,到处抨击别人太俗,俗不可耐。其不知失言者才是真俗,迂腐者才是低俗,卖弄者更是大俗,雅俗一旦失度,就会变质,就会变味,甚至令人掩鼻而逃矣。

行为上亦要雅俗有度,可与俗人交往,但不可以随流俗改变,正如对于时尚,可以欣赏,可以思考,但却不可盲目追逐一样。

雅俗之度,不仅在一个人的内涵,品行中能表现出来,而且在一个人的外在服饰上亦能折射出来。常见很多人不懂服饰美学,一味效仿别人,更不懂得服装要适合自己的年龄、形体、性别、身份、以及场合等的色彩搭配,有时穿得很高档,很品牌,可就是给人一种俗的感觉。

女人化妆更是如此,千万不可过分浓艳、妖艳、那就是俗,而且俗得拒人于千里之外,根本失去了你化妆的意义。“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君子自风流”。什么是本色呢?从文学上可称为“白描”。文坛公认鲁迅先生为白描高手,即不用华丽的词藻,就像绘画艺术中的水墨丹青,与平淡中见神奇。如齐白石的画、李苦禅的画等等。

女人讲究化妆,现在已成时尚,特别是国外,女人不化妆都不能出门,外交场合尤其如此。可见化妆是自尊、自爱的内容之一。但是真正的美往往又是不加刻意雕琢的,正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诗句的意境。一个真正美的女人,化妆亦美,卸妆亦媚,正如鲜花一样,朝也明艳,夕也娇艳,旱亦溢香,雨亦留翠。

时下男人也开始美容,美容已不再是女人的专利,可在追逐时尚的时代,我们是否还应该提倡一点“本色”呢?“本色”的内涵还有譬如:花的本色,或红、或粉、或黄、或紫。叶的本色,或浅绿、或深绿,可人们往往为了追求时髦、时尚,竟忘记了雅的忌讳,一味追求潮流,似乎大家都去追求、追逐的必然是受欢迎的,其实未必。

一个故事说:一个长龅牙的人,被电影导演看上了,导演说:“你明天来排戏。”那个人乐巅巅地想,这下子可交好运了,可得好好美化一下自己,第二天,到美容院把本以为难看的龅牙拔掉了。意外的是见到导演后,导演一看,说:“你的龅牙哪里去了?没有龅牙我们就不要你了。”他后悔不迭捶胸顿足,真想把那龅牙再补上,可是覆水难收了。

一位美国富豪,在颐和园邂逅一见钟情中国的一位女大学生,二人山盟海誓,美国富翁答应回国后请示父母同意后再回中国即可和她结婚,女大学生欣喜若狂,分别后便去了美容院,将单眼皮割成双眼皮,满以为一周后见到未婚夫后他会喜出望外,可未婚夫回来见到她却连连摇头,连声说:“怎么会这么样?我所爱的形象不是这样的,我们不能结婚了”。女大学生作梦也没成想她的“锦上添花”变成了弄巧成拙,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后精神失常险些自杀。

罗斯福当上美国总统,并没有去外科整形,他的门牙照样参差不齐。拿破仑也并没有穿上鼎派内增高跟鞋。在我们的记忆中,毛泽东主席始终没有穿过西装,这些伟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始终保持原来的本色。据说,毛泽东当上党中央主席后,仍然喜欢吃红烧肉,尽管江青时常戏谑讽刺,可他仍然不改其习,这就是本色。

生命中真能保持本色,却非易事。一则故事说:一个农夫在挖地时,得到一枚稀有的古钱币,农夫以为把古币上的斑斑锈迹除掉,会更值钱的,于是精心把那枚古币打磨得发光锃亮,结果这个本来价值昂贵的古币却变成了一个不值钱的铜板。

总而言之,雅俗是一个人气质、品德、风格全部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古人说:立志不转流俗传,留心学到古人难。太多者为之俗,太媚者为之俗。所以书法上、绘画上,艺术上一贯主张提倡创新,即标新立异。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新就是奇,就是与众不同,就是宁拙勿巧,就是宁丑勿媚,就是突出个性之谓也。

人生犹如一场春节晚会,一定要雅俗共赏,那才能受到普遍的欢迎,否则就是缺憾的、甚至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