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清浊之度
- 度:掌控成与败的节点
- 李增黉
- 2026字
- 2025-05-16 14:29:15
“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做人不可走极端,处人过清过苛,你会成为孤家寡人,还会失去人生中的机遇和机会。
清、浊者,相对之谓也。古人云:“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其意仍是做人不可走极端,极端是很危险的。处人过清过苛,则无人与你为友,不但会成为孤家寡人,还会失去许多人生中的机遇和乔迁的机会。”洪应明说:“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容得。”其意说,立身处世不可太清高,对于一切羞辱、委屈、诽谤、脏污都要能容忍才行;与人相处不可善恶分得太清,不管好人、坏人、智者、愚者都要包容才行。
如著者听友人讲述,某局长上任之后,一不收礼,二不收钱,三不吃请。而且任何变通都没有。久而久之那些副局长、处长等,都觉得他太没人情味,清得令人冷漠,令人敬而远之,结果是没人敢靠近他。他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情报,以致很难运筹帷幄,工作上遇到重重阻力。不但如此,有些个别领导由于请他吃饭屡遭“闭门羹”,故心存怒恨,恼羞成怒,就背后造谣以诽谤其生活作风有问题,不愿和大家接触是怕“隐私曝光”等等。他由于工作开展不利,加之众口铄金,真假难辨,反而在任只干了不到半年就被迫调走了。
李斯曾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充分说明,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具有“清浊并包,善恶兼容”的气量,何况每个人都有缺点,何必要求完美?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清浊并包,首先得扩大“心”的容量,正所谓“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也有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心。都是表明心量的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常见心量狭小者,可因丢了几百元钱而寻死上吊跳河自杀等。心胸大者如谢安、范仲淹、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则可胸藏天地,气吞宇宙……
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最可怕的不是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贪官浊行,而是那些外清内浊,深藏不露的伪君子,伪道士。这种“变色龙”是很可恶、很卑鄙的。
这样的人,这样的官,这样的学者,令人防不胜防,是道貌岸然的老狐狸,如深谙官场定律,头顶无数光环的原南昌市委常委、南昌县委书记汤成奇曾在经济开发中被称为“成就奇迹”的人。然而,就是这个汤成奇最终由“经济能人”沦为腐败“祸首”,因受贿3901万余元,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造成国家损失2.8亿多元,被江西省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缓。
曾经招商引资的“经济能人”,从一名小学老师成长为县委书记的“明星官员”深圳市长许宗衡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许宗衡多年来一直以“港深合作推手”的姿态活跃两地政治舞台,在香港媒体上有高曝光率,因此他“出事”的消息不单震惊广东政坛,也在香港引来极大关注。许宗衡出席深圳市政府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廉政建设,推动市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迈上新台阶。”怎知他未抓廉政建设,自己却卷入廉政风暴。
古往今来,一切苦难、悲剧等无不是贪欲太过而致。过浊则秽,过浊则腐,腐则败坏矣。引伸到人的思想、意念、行为、过浊则是贪欲,色欲等不能自我节制之果。
贪心一起,顿陷“无明”,或痴或愚,迷途不返。回首历史,人类的每一次血与火的劫难,不都是由于人的贪婪、愚痴而造成的?如辉煌盛世的古罗马帝国的毁灭,叱咤风云的德宣志第三帝国的崩溃,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的下场,风起云涌的大清王朝的衰落等等……。
人生祸福,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六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航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
30多年以来,1200多位企业家自杀,他们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权,总之都是贪欲太过,超过了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以自杀结束了自己本不应该形成的“悲剧”,不知他们撒手西去时是如何感想?如果有来生,不知他们还会作何选择……。
著者在河边钓鱼时偶有所悟,做人不妨学学江河之道。如江河之中心与江河之边岸水流速度不同,故清浊之度亦不同,是否可以用做为人之道,即骨子里可以清,但行为言语中不能太清。具体地说,就是行为可以随和一些,可是思想却要深德清纯,心灵却要避免污染。从书法之道上正是“外柔内刚”,棉中裹铁的书风。如清代刘墉先生的字,宋代苏轼的书法风格大抵如此。
总之,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认真和太计较,钻牛角尖。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凡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素质和修养,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宽容大多数人。并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才能成大事、立大业。
做人不仅要自身把握好清浊之度,还要学会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以时时识破对方的“清浊”真面孔,且不可被其“表清”障目,而不辩“真浊”,那就只能怪自己眼浊,或有眼无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