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校注
- 林家骊 邓成林
- 2907字
- 2025-04-27 16:12:14
丛書总序
浙江大學是一所人文璀璨、名師薈萃的全國重點大學,其前身是1897年創辦的求是書院。百年浙大,一路風雨,一路輝煌。在這塊深厚的土地上,它不僅哺育了馬敘倫、馬一浮、沈尹默、蘇步青、王淦昌、貝時璋、張其昀、談家楨、盧鶴紱等眾多的文化名人和科學大師,而且在長期的辦學中形成了堪稱典範的求是精神。尤其是在竺可楨主政期間,於極其艱難的西遷辦學中更是把這種“求是”精神發揮到極致,使浙大聲名遠播,成爲“當時中國最好的四所大學之一”。
浙大中文系辦學歷史悠久。往遠說,可追溯到林啟主持的求是書院。辦學伊始,書院即開設國文課程,先後延請宋恕、陳去病、馬敘倫、沈尹默、張相等著名學者授業講學——以此算起,中文系已曆春秋百有十載;往近說,則源於1920年的之江大學國文系和1928年的國立浙江大學國文系——就此而言,中文系悠然已有九十餘年歷史。它前後歷經西遷時期、龍泉分校時期,後又融合之江大學國文系、浙江大學國文系兩大主脈。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文系被劃歸由浙大“母體”孵化出來的新的分支——新成立的浙江師範學院。嗣後1958年,浙江師範學院與新組建的杭州大學合併,稱杭州大學;從這時開始,浙大中文系便進入了“杭大中文系”時代,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杭大中文系”的系名,一叫便是整整四十年,并已在社會和學界贏得了良好的聲譽。直到1998年,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四校合併成立新的浙江大學,中文系在經歷了一番分分合合之後又返回到了它的母體懷抱。現在的浙大中文系是以原杭大中文系爲主體的,自然,它也整合了其他相關的師資力量。
浙大中文系自建系以來,人才輩出,具有深厚的學術積累。祝文白、繆鉞、劉大白、豐子愷、許欽文、夏承燾、薑亮夫、錢南揚、胡士瑩、徐聲越、陸維釗、任銘善、王季思、鄭奠、王駕吾、孫席珍、王西彥、蔣禮鴻、徐朔方等一大批在國内外學界享有盛譽的杏壇名師、學術名流都曾於此任教。他們實踐的“傳承創造”的學術精神和追求的“卓然獨立”的學術境界,爲中文系的發展,包括有特色、有影響的學科的創建,也包括有特色、有發展後勁的梯隊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百年滄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近代科學的目標是什麼?就是探求真理。科學方法可以隨時隨地而改變,這科學的目標,祈求真理,也就是科學的精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回顧往昔,我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了竺可楨老校長在20世紀40年代所講的這句話的深刻含意,也越發懷念爲中文系發展做出貢獻的諸多前輩和老師,并油然萌生了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和發展中文系的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我們高興地看到,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浙大中文系已發展成一個實力雄厚、在國内很具聲譽和影響的系科。特別是自1995年被批准爲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以來,更是在各個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在全國同類專業的高校排名中一直居於前列。中文系也由原先單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成爲涵蓋漢語言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編輯出版學三個本科專業和一個影視與動漫編導方向的立體多元、結構合理的“大中文”專業。目前,中文系已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以及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博士後流動站,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7個二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中國古典文獻學爲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4個學科爲浙江省省級重點學科。漢語史研究中心成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現有在編教師50人,其中教授26人(博士生導師25人),副教授14人。他們不僅在各個學科發揮重要的帶頭和骨幹作用,而且在國内學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正是在這批以四五十歲的青年學者爲主體的學術核心的努力和引領下,由夏承燾、薑亮夫等前輩學者所開創的,吳熊和、王元驤等名師宿儒所光大的中文系學脈,方能做到承傳有自、薪火綿延。
這次我們編輯出版的這套《錢江新潮文叢》,所收的是工作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的在職教師的系列學術論著。他們中有30多歲的學術新鋭,也有五六十歲的年長或較年長的一代學者。涉及的範圍,包括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以及影視文學等不同學科。在這裏,學科與學科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彼此是有差異的,思維理念也不盡一致,但有一點似乎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在努力追求和體現中文系傳統的“求是博雅”學風。章學誠評價古代兩浙學風時曾謂:“浙西尚博雅,浙東貴專家。”浙大中文系以“求是博雅”爲系訓,正是因爲非求是則無以成專家,非博雅則無以成通儒。所謂“求是”,就是求真、求實;所謂“博雅”,就是求善、求美。這反映了我們力圖貫通浙東西、融合古與今的學術視野與意識,以及從傳統的學脈中創造新的浙江學派的願望,也是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學術觀的一個投影和富有理性的特殊呈現。儘管面對浙大中文系的百年歷史和悠久傳統,本叢書中的這些成果尚遠不能說是“雛鳳清於老鳳聲”,在這方面,我們深知與前輩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中文系數十位教師用心血和智慧澆灌出來的這些學術之果,畢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求是博雅”作了新的詮釋,這是很可欣喜的。可看作對中文系近十年學術研究的一次檢驗,一次富有意味的“集體亮相”。
這些年,由於種種原因,學術浮躁和浮誇之風盛行,違反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的不端行爲也屢有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中文系老師“守正創新”,一方面繼承了百年來的優良學術傳統,不盲從、不浮躁,以“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嚴謹求實學風,孜孜不倦地潛心從事學術研究,堅守著學術正道;另一方面不囿於陳說,鋭意創新,力求在前人基礎上有新的發現,爲學術研究做出自己創造性的貢獻,這十分難能可貴。而這一點,在這套叢書中也都表現得十分明顯。
不尚空談,不發虛詞,以追求真理爲目標,以崇尚事實爲基礎,強調學術研究的“實事求是”與“實事求是”的學術研究。我想,這就是浙大中文系生生不息的學術傳統,它貫穿百年而又存活於當下,已内化爲我們的一種精神生命,一種支撐當下中文系存在和發展、堅守學術家園的“阿基米德點”。我們出版這套叢書,目的就是弘揚浙大中文系這一學術傳統,繼往開來,進一步加強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建設,爲提升和擴大其學術水準及影響盡一份綿薄之力。
本叢書的出版得到了中文系1984屆校友、浙江通策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明先生的鼎力相助。2007年5月,在浙江大學110周年校慶期間,他慷慨捐資百萬元支持中文學科建設。他的善舉和情意令人感佩,也催發了我們策劃并編纂此書的積極性。源於此,我不僅對本叢書所反映的教師學術才華和追求感到欣慰,同時更對百年浙大中文學科未來的發展前景抱持一份堅定的信心。
錢潮乃天下奇觀,故孫中山先生有“猛進如潮”之贊,學術創新,貴如潮水之猛進蕩決;錢潮及期而信,故吳越王錢镠有“日夜波濤不暫息”之感,學脈傳承,當如潮水之永不止息。“求是博雅”,就意味著學者既要有弄潮兒那般“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的鋭氣,也要有“晚來波靜,海門飛上明月”的心境。本叢書以“錢江新潮”爲名,其微意實在於此。
吴秀明
2009年4月15日於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