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校注
- 林家骊 邓成林
- 1825字
- 2025-04-27 16:12:17
《贈從弟弘元》一首 南朝宋 謝靈運
題解:東晋義熙十一年(415),荆州刺史司馬休之有异志,劉裕率軍征討,平江陵。以劉道憐爲荊州刺史,“道憐貪鄙,無才能,裕以中軍長史晋陵太守謝方明爲驃騎長史、南郡相,道憐府中衆事皆咨决於方明”。方明乃靈運和弘元從叔,遂推薦謝弘元。謝弘元從鎮江陵,任驃騎記室參軍。靈運作詩贈别,詩中既表達了對弘元將赴江陵爲官的欣喜之情,亦抒發了將與從弟離别的傷感,最後對自己目前的處境流露不滿,有歸去之意。此篇逯欽立輯入《先秦漢魏晋南北朝詩·宋詩》卷二。
從弟弘元爲驃騎記室參軍,義熙十一年十月十日從鎮江陵,贈以此詩。
毖彼明泉,馥矣芳荑。[1]揚曄神皋,澂清靈溪。[2]灼灼吾秀,徽美是諧[3]。譽必德昭,志由業栖[4]。(其一)
憩鳳于林[5],養龍在泉。舍潜就躍[6],假雲翔天。飪以味變,台以明宣。[7]言辭戚朝,聿來鼎藩。[8](其二)
昔爾同事,謂予偕征[9]。睽合無朕[10],聚散有情。我端北署,子騰南溟。[11]申非授乖[12],飲泪悽聲。(其三)
緬邈荆巫,杳翳江湍[13]。三千既曠,繇役實難[14]。想像微景,延佇音翰。[15]因雲往情,感風來嘆[16]。(其四)
寑處讌説,指辰忌薄。[17]仳離未幾,節至采穫。[18]静念霜繁,長懷景落。[19]人道分慮,前期靡托。[20](其五)
視聽易狎,冲用難本。[21]違真一差,順性誰卷[22]。顔子悔傷,蘧生化善。[23]心愧雖厚,行迷未遠。[24]平生結誠,久要罔轉[25]。警掉候風[26],側望雙反。(其六)
【注釋】
[1]毖:通“泌”,泉流輕快的樣子。《詩·邶風·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芳荑:芳草。荑,讀音tí,茅的嫩芽。《詩·邶風·静女》:“自牧歸荑,洵美且异。”
[2]神皋:神明所聚之地。张衡《西京賦》:“尔乃广衍沃野,厥田上上,寔为地之奥区神皋。”此指江陵一帶。澂清:肅清世亂。靈溪:溪流的泛稱,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帶。宗夬《荊州樂》:“朝發江津路,暮宿靈溪道。”
[3]徽美:美好,多指美德。《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若淑媛謙順之人,則能依義以篤好,崇恩以結援,使徽美顯章,而瑕過隱塞。”
[4]志由業栖:志向靠功業來寄托停留。栖,停留,附身。
[5]憩鳳:息鳳。憩,休息,歇息。《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6]舍潜:舍棄潜伏的水。《易·乾》:“潜龍勿用,陽在下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7]飪:烹調,煮熟。台:星名。
[8]言:助詞,無義。戚:親近,親密。鼎藩:地位重要的諸侯國,此指荊州。
[9]偕征:一起出征。
[10]睽合:離合。朕:預兆,徵兆。《莊子·應帝王》:“體盡無窮,而游無朕。”
[11]端:六朝對幕職的敬稱,這里指任職。北署:北方的官署,指朝庭中書侍郎。南溟:南方的大海,借指荊州。
[12]申:陳述。授:任命,任用。乖:分離。任昉《與沈約書》:“將乖之際,不忍告别。”
[13]杳翳:遥遠模糊。江湍:江水急流。
[14]繇役:即“徭役”,從征。段玉裁《説文解字注》:“作繇,亦用爲徭役字,徭役者,隨從而爲之者也。”
[15]微景:微賤身影。延佇:引頸久立,形容盼望之切。陶潜《停雲》:“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16]感風:感于風人。
[17]寑處:同“寢處”,坐卧。《孔子家語·五儀》:“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讌説:宴飲交談。忌薄:怨時間迫近。
[18]仳離:離别。未幾:不多久。采穫:歲暮。《詩·小雅·小明》:“歲聿云暮,采蕭穫菽。”
[19]霜繁:霜重。王充《論衡·寒温》:“朝有繁霜,夕有列光。”這兩句意指日夜都在思念弟弟弘元。
[20]人道:人倫。《禮記·喪服小記》:“亲亲、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前期:從前的約定,預定。《莊子·徐無鬼》:“射者非前期而中,謂之善射,天下皆羿也。”
[21]冲用:道家所提倡的謙和、中和之道。《老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難本:難以依據。
[22]順性:順從天性。《吕氏春秋·先己》:“順性則聰明壽長,平静則業進樂鄉,督聽則姦塞不皇。”卷:改變,喻内心堅定不移。《詩·邶風·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23]顔子:顔回。蘧生:蘧伯玉,春秋時衛國大夫。《莊子·則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于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此指顔回知過能悔,傷其短命;蘧伯玉不斷總結教訓,隨年遷善。
[24]心愧:内心慚愧,指違志做官。行迷:行路迷途。《楚辭·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此指做官乃迷途。
[25]久要:舊交。曹植《箜篌引》:“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
[26]警掉:即“警棹”,備船。候風:觀測風向,等候順風開船。謝靈運《歸塗賦》:“于是舟人告辦,佇楫在川,觀鳥候風,望景測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