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罗马与大明

夜幕下的奥斯曼大营弥漫着不安。

安纳托利亚骑兵围着篝火窃窃私语:“听说海峡里藏着希腊人的海怪”

“放屁。”耶尼切里军官朝那名骑兵挥鞭,“是热那亚人出卖了我们,就知道不该相信那些基督徒。”

苏丹的营帐内,穆罕默德二世正在大发雷霆,“旱地行舟?现在我的天才计谋成了全世界的笑话,这都是拜巴尔托格鲁所赐。”

领导出了错总要找一个背锅的,而巴尔托格鲁就是最好的背锅侠。

其实在上一次两面夹击失败后,当时,穆罕默德二世气得几乎失去理智,海战还未完全结束就策骑冲入海岸边,对着巴尔托格鲁搭乘的旗舰大声喝骂。

海战结束后,巴尔托格鲁以及海军的主要将领被解赴御前,苏丹下令将他斩首。但随军大臣以及巴尔托格鲁的部下竭力为他求情才勉强保住一命。

苏丹准他戴罪立功完成【旱地行舟】,可这场战役也再次失败,这回说什么求情的话也没有用了。

于是很快奥斯曼海军司令巴尔托格鲁的头颅就滚落在地毯上,无神的眼睛仍盯着帐外金角湾的方向。

反正海军舰队没了,要海军司令也没用了。

跪伏在地的将领们大气不敢出。因为帐外正传来持续不断的惨叫。

参与【旱地行舟】工程的五千名劳工正在被集体处决,罪名是勾结异教徒。

至于是否真的勾结,苏丹并不在乎,只是这场失败必须有人负责,当然责任肯定不在苏丹本人。

“是热那亚人出卖了我们,他们故意引导舰队进入陷阱,全营的将士们都是这么说的。”卡拉贾帕夏膝行至苏丹面前。

卡拉贾只是害怕苏丹的怒火波及更广,急切的想要找一个替罪羊。

伊沙克帕夏冷笑:“或者是你的人蠢到连事先侦查都没做好。”

争论被突如其来的爆炸打断。众人冲出营帐,只见金角湾对岸的加拉塔区燃起大火。

那是愤怒的拜占庭市民在洗劫热那亚商站。

“既然舰队被困在了金角湾那就不用管了,只要我们从正面啃进去,那支舰队自然能被解救。”

将领们倒吸冷气,他们想到了前几天的惨烈伤亡。

但没人敢在苏丹盛怒的状态下反驳。

五月,奥斯曼的军鼓再次擂响。

安德烈从箭孔望出去,只见密密麻麻的保加利亚农奴被驱赶到阵前。他们手持粗制滥造的木盾,腰间捆着捡石弹用的麻绳,眼睛里全是将死之人的麻木。

城下的尸体已经堆到两人高,新来的冲锋者不得不踩着同胞的胸膛往上爬。

有个少年被射穿大腿,倒在尸堆里发出非人的嚎叫,直到被后续涌上的人潮活活踩碎头骨。

狄奥多西城墙上的守军正在换防。

“三队撤,五队上”朱斯蒂尼亚走过垛口。刚经历两小时激战的守军退到二线,他接过修女们递来的面包和葡萄酒。他们的位置立即被生力军填补。

这些轮休的士兵刚在城墙内侧睡了六小时,此刻眼睛里还带着血丝,手上熟练地开始检查装备。

“省着点箭。每人每天配额三十支,给我射准点。”安德烈踹了一脚某个兴奋过度的新兵。

他不用想也能看清奥斯曼苏丹的算盘,他愿意赔上他看不上的贱命来消耗拜占庭的箭矢,顺便消耗守军的精力,等到拜占庭人困马乏,他再派出精锐一锤定音,直到如今,他的精锐还没有怎么消耗呢。

但这条五公里长的狄奥多西城墙就像无底洞,吞噬再多奥斯曼人的血肉也填不满。

这主要得益于拜占庭方的天然地形优势,狄奥多西城墙总长才五千多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三千人手拉手就能站满,拜占庭如今的一万多人还有轮换的余地。

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大皇宫里再次召开军事会议。

叶莲娜展开账簿。“过去七天,我们消耗箭矢四万二千支,杀死敌军约一万五千人。但我们在战后回收了九千多支完好的箭。”

皇帝的看到账簿上一组数字。

守军伤亡不足三百。他看得出神,浑然不觉周围的人都在等待,他喃喃道:“苏丹还能这样耗多久?”

安德烈撇撇嘴:“直到他的仆从们暴动。或者等我们杀累了。”

“威尼斯、匈牙利、阿拉贡……”皇帝翻着求援信的回执,试图再找一个可能来这边支援的国家,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再试着求援吧,这也是皇帝的日常工作了,除了这个,皇帝也不知道用什么缓解自己的焦躁了。

安德烈抱臂靠在廊柱上,他忍不住说:“没有人会来救援的”。

君士坦丁说:“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防守起来也更有底气,士兵也能多轮换,让他们不至于太过疲惫也还不错。总比就这样干耗着强。”

皇帝说的也没错,城墙的防御进入了垃圾时间,总得找点事情干,于是安德烈也陪君士坦丁整理起信件的回执。

可一封中文信件惊得他瞪圆了眼。

公元1371年,即洪武四年四月。

南京奉天殿。

明太祖朱元璋捋着胡须,饶有兴趣地打量着殿下的拂菻国(又称大秦)使臣。这个高鼻深目的商人穿着古怪的长袍,胸前挂着的双头鹰徽章已经氧化发黑。

“尔国僻处西极,能慕义来朝,甚善。”朱元璋示意通译传话,随即话锋一转。

“朕提三尺剑定天下,实乃天命所归。”

商人聂古伦额头沁出冷汗。

他本是君士坦丁堡的丝绸贩子,正赶上元末大乱被迫滞留。朱元璋听说有个国家还没有向大明朝贡,便把聂古伦传唤过来问话。

通译庄严宣告聂古伦:

“皇上问,尔国可愿奉大明为正朔?”

为了保命,聂古伦只好说愿意。

当聂古伦带着大明的使团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君士坦丁堡时,拜占庭宫廷一片愕然。

“他们,真的以为我们还统治着整个罗马?”当时的皇帝约翰八世苦笑着展开那封烫金敕书,上面赫然写着“谕拂菻国王,朕统御万邦……”

但很快,廷臣们意识到这是个机会。

“陛下。”大臣激动地语无伦次,“明国富庶,若能结盟,或可解我们燃眉之急。”

大臣这么说,就是他们因为也曾向东方的帖木儿帝国求援,而帖木儿帝国真真切切的在战场上打败过奥斯曼,拯救过东罗马帝国一次,所以对任何大国的可能救援,他们始终保持热忱。

于是,拜占庭匆忙拼凑了一支朝贡使团,带着几件圣物、几本古籍和一堆早已失去实际意义的头衔,踏上了东行之路。

只是,安德烈苦笑,1453年的这时候,明堡宗朱祁镇还在瓦剌留学,他们的希望也注定成为泡影。

怪不得,直到拜占庭灭亡,罗马也没能等到明朝的天兵。

但中国人天生同情衰落的古老帝国。若是有机会,明朝会派兵救援也说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