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民国初年至今的研究

1.民国初年至1980年以前

这一时期在小说研究方面,除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外,80年代以前,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究的学者只有范宁、刘叶秋等少数几个人,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有范宁的《论魏晋志怪小说传播和知识分子思想分化的关系》、刘叶秋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简论》等,特别是刘叶秋,在1961年还出版了他研究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专著《魏晋南北朝小说》。上述论文或专著,在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综合研究的同时,也都涉及了王嘉的《拾遗记》。鲁迅先生认为《拾遗记》“文笔颇靡丽,而事皆诞谩无实,萧绮之录亦附会”[5]。范宁通过对志怪小说作者思想的分析,认为王嘉“和嵇康张华干宝等人一样将神异的现象作为题材,只是写作的态度改变了,不是信仰而是玩赏”。从这一角度出发,他说:“王嘉《拾遗记》里面的人物生活表面是名士的,而实质上是方士的。”在内容和艺术方面,他的见解尤为独到,他说,《拾遗记》中的某些篇章,开始出现了一点细节描写,这是技巧上的进步。“至于内容方面,就题材说还是神异的,不过这些神异的东西不是超现实的,而是富有人间烟火气,有人情味。”[6]刘叶秋运用传统的文本分析法对《拾遗记》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总结,认为《拾遗记》“融合神话传说,夹杂谶纬瑞应,为古代野史杂传之发展”[7]。作者方面,苏丰、江夏的《志怪小说作家王嘉》一文,可谓这一时期专门研究王嘉的文章,通过对王嘉生平经历及其著作《拾遗记》的探究,苏丰、江夏认为:“王嘉的一生及他的《拾遗记》,可以说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表现。”[8]

2.1980年迄今

从20世纪80年代迄今30多年来,对《拾遗记》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者研究

这一时期,在对《拾遗记》的作者有着较为一致观点的前提下,对王嘉的籍贯、生卒年等则存在着较大分歧。在籍贯方面,王嘉系陇西安阳人并无疑义,但对于现今陇西安阳的归属,学术界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李剑国、侯忠义、王枝忠等认为陇西安阳乃今甘肃渭源;刘叶秋、颜廷亮等则认为陇西安阳即今甘肃秦安。王嘉的生卒年,学术界迄今也无定论。王嘉楼观道大师的身份,使得他的生卒年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就已经扑朔迷离。唐修《晋书》在他的本传中没有说明其生卒年即是明证。目前关于王嘉的生年有二说:

①西晋末年说。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持此说。

②前赵中后期说。王枝忠《试论王嘉的〈拾遗记〉》一文从此说。

卒年则有以下几说:

①“公元390年左右”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史》等从此说。

②“公元386年前后”说。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等从此说。任先生认为,据《高僧传·释道安传》,安当卒于公元385年,“次年四月姚苌入长安称帝,十一月苻登亦称帝,与姚苌相拒”[9],而王嘉正是在姚苌与苻登相拒之时被杀。据此,任先生认为,王嘉之死当在公元386年前后。

③“太元十二年(387)”说。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等从此说。该说认为:“王嘉被杀最早也应在太元十二年。”[10]

④“公元386年至393年之间”说。邵宁宁、王晶波《说苑奇葩》、颜廷亮《王嘉》等,均从此说。该说认为:“按王嘉384年冬入长安,386年姚苌攻取长安,逼嘉自随,姚苌死于393年,则王嘉之死必在公元386年至393年之间。”[11]

⑤“公元384年至公元393年之间”说。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王枝忠《汉魏六朝小说史》等,均从此说。

这一时期,对王嘉籍贯、生卒年的探究,虽仍无定论,但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关于王嘉的思想,齐治平、李剑国、侯忠义、颜廷亮、王枝忠等都有进一步的探究,但普遍认为,“王嘉是一个道教的方士,虽一生大半时间隐居山中,但并非于世事绝不关心。实际上,他恐怕还是相当注意政局变化的”[12]

(2)文本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拾遗记》的研究出现了向文本转向的新趋势,并向当代文学研究方法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使得对《拾遗记》的研究,除继续运用传统的内容、艺术成就两分法来解析文本外,也开始借助文化学、民俗学、叙事学、历史学、美学等多重视角来重新观照与审读文本。齐治平、李剑国、侯忠义、吴志达以及宁稼雨等诸位先生都运用传统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拾遗记》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陈文新的论著《中国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13]、王晶波的论文《论〈拾遗记〉的唯美倾向》[14]从美学的角度重新阐释了《拾遗记》,认为《拾遗记》不论是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叙事语言,还是体例,都具有唯美的倾向。杨义则借用文化学、叙事学的方法,对《拾遗记》作了更加深入的探析,他说:“干宝的《搜神记》和王嘉的《拾遗记》至有成就,从中足以窥见志怪小说的叙事神采、艺术渊源和作者类型。”通过对《拾遗记》卷五“怨碑”一事的分析,杨先生进而认为“(怨碑条)行文是以金凫和匠人为两个基本意象,切割、折叠合贯串时间因素,把秦世、汉初、盛汉等几个时代,以及秦始皇冢内、冢外两个空间聚于一炉,显示了当时小说中相当出色的叙事操作能力”[1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邵宁宁、王晶波两位老师的《说苑奇葩》一书,对《拾遗记》从传统文本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同时,在内容方面涉及了神话与传说、女性、名士生活轶事等几个前人未曾关注的方面,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另外,薛克翘的《〈拾遗记〉杂谈》[16]一文从宗教学角度,薛瑞泽《〈拾遗记〉中洛阳史事述要》[17]一文从历史学角度等都对《拾遗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析。除了从文本角度研究外,这一时期,齐治平的《拾遗记》校注本,陈君丽的《〈拾遗记〉校勘》[18]一文等力图从校勘学的角度解读《拾遗记》。关于《拾遗记》的版本,李剑国、齐治平都有初步的探讨。张侃的《试谈萧绮对〈拾遗记〉的整理和批评——从小说批评史的角度加以考察》一文,则是目前所见,从小说批评史的角度对萧绮的“录”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研究的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研究王嘉及《拾遗记》的多篇硕士毕业论文也从各个方面对王嘉及《拾遗记》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陈君丽的《〈拾遗记〉校勘及语词分析》[19]、李倩的《〈拾遗记〉副词研究》[20]、谭晓花的《〈拾遗记〉名词研究》[21]等从校勘学或语言学的角度,张春红的《〈拾遗记〉考论》[22]、吴蓉的《〈拾遗记〉研究》[23]、朱莉莉的《〈拾遗记〉作者、版本及文学性研究》[24]、孙勇的《王嘉及〈拾遗记〉研究》[25]、姜乃菡的《〈拾遗记〉研究》[26]、杨寿苹的《〈拾遗记〉三论》[27]等均从作者与文本的角度对王嘉及《拾遗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

回顾前人对《拾遗记》的研究,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目前所见有关《拾遗记》的材料有限,不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就王嘉的生平而言,其卒年籍贯等问题长期以来就一直难以弄清。此外,《拾遗记》的体例、历代的著录及版本情况,《拾遗记》在内容方面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如女性、神话,《拾遗记》的语言艺术,萧绮的《拾遗记录》等方面都没有给予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所有这些问题,还有待来日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1] (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前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2] 张侃:《试谈萧绮对〈拾遗记〉的整理和批评——从小说批评史的角度加以考察》,《复旦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3]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二,上海书店2001年版。

[4]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二,上海书店2001年版。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6] 范宁:《论魏晋志怪小说传播和知识分子思想分化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

[7] 刘叶秋:《古典小说笔记论丛》,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8] 苏丰、江夏:《志怪小说作家王嘉》,《甘肃日报》1961年5月27日。

[9]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1页。

[10]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版),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11] 邵宁宁、王晶波:《说苑奇葩》,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12] 颜廷亮:《王嘉》,《甘肃文艺》1980年第5期。

[13]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5] 杨义:《汉魏六朝志怪书的神秘主义幻想》,《齐鲁学刊》1991年第5期。

[16] 《南亚研究》1996年第Z1期。

[17] 《中州古今》1994年第6期。

[18]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年第4期。

[19] 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3年。

[20] 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1] 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2] 硕士学位论文,西藏民族学院,2008年。

[23] 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4] 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25] 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0年。

[26] 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7] 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