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第四卷)
- 张晶
- 2062字
- 2025-04-22 16:13:38
三
诗人为什么能够形成这种以豪犷哀顿为主而兼冷峻沉著的艺术风格呢?为什么苏诗会呈现出那种壮中寓悲、悲中含壮的美学特征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这是有着深刻的时代因素的。诗人感情的悲愤激切,很大的成分来源于宋代社会政治的刺激。宋代结束了长期战乱而复归一统,开国之初万象俱新,经济、文化均有很大发展,正处于大有可为之时,有理想有才能的士大夫跃跃欲试,准备施展身手,干一番宏图伟业。然而由于宋代统治者既定国策的致命弱点,宋王朝转瞬之间又出现种种危机,上下腐败因循,陷于无可为的境地。于是,那些有志之士感到失望、抑郁、茫然。曾经主持庆历革新的范仲淹那“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为相思泪”(《苏幕遮》)的词句,未始没有四顾茫然的孤独之感。随着国势的衰颓、金兵的进逼及至半壁河山的沦丧,那些爱国志士心中的悲愤抑郁也就更为强烈。陆游的“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金错刀行》)、辛弃疾的“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都是这种悲愤心情的流露。随着国势愈加艰危,这种色彩愈加浓重。苏舜钦生活在危机重重的时代,有治世之才却不得发而救急难,这不能不使这样一个爱国志士扼腕切齿。总之,豪犷哀顿也好,冷峻沉著也好,苏诗的风格是产生于这种时代土壤之上的。
苏诗风格的形成还有其内因,这就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因素。苏舜钦是以气质豪放著称的,同时也十分易于激动,情绪动辄达到“沸点”。他说自己:“舜钦性不及中庸之道,居常慕烈士之行。”(《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这的确道出了他本人的性格特点。他为人行事是不顾及什么“中庸之道”的,激昂慷慨如烈火腾烧。欧阳修评论他:“子之心胸,蟠曲龙蛇,风云变幻,雨雹交加。”(《祭苏子美文》)刘克庄称苏诗:“轩昂不羁,如其为人。”[6]这把苏诗风格与他的个性特征联系起来了。确乎如此,苏诗那种喷薄奔迸的表情方式、飞动雄奇的艺术境界以及猛悍锐利的诗歌语言,都与诗人的豪犷气质密不可分。
苏舜钦思想性格中弥足珍贵的是刚正倔强,不媚流俗,这使苏诗有了峭劲刚健的凛然风骨。诗人性格耿介,常常触怒那些邪曲之人:“自顾屯钝姿,出语少姿媚。”(《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因而,“低摧朝市间,所向触谤怒”(《答梅圣俞见赠》)。但他不改初衷,坚持自己的刚正态度:“鄙性背时向,处世介且迂。自固以为节,人皆指为愚。”(《送闵永言赴荆门》)其实,这种“介且迂”的处世态度与他对政治革新所持的坚定立场很有关系。诗人倘若对那些腐朽的权贵、营私舞弊的官僚温和一些,不那样激烈地指责抨击,就不会遭致如此严重的政治迫害,但他决不逢迎媚世,决不向腐朽势力妥协。《城南归值大风雪》这首诗就是诗人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刚正气节的极好写照,诗人向那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大风雪”凛然宣言:“胸中肝胆挂铁石,安能柔媚随良媒。世人诈饰我尚笑,今乃复见天公乖。应时降雪固大好,慎勿改易我形骸!”如果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傲然不羁、追求解放的精神特征,那么,这里所表现的,则是苏舜钦刚直不阿、坚定不移的性格特质。豪放激昂的气质与刚直不阿的个性,是苏舜钦诗歌艺术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
苏舜钦诗的艺术风格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结合的产物。就其作品的基本倾向而言,苏诗无疑是深刻地体现着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精神的,苏诗的主要作品不是折光地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直接揭示出诗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风貌,直接反映当时的重大事件,如《庆州败》《感光》等作品,我们可以明显感到,诗中那种强烈的时代脉搏。苏诗中对社会生活本质化的反映,对人民悲惨生活状况的真实描绘,对时弊所作的深刻批判,都说明苏舜钦的诗歌创作是深刻地贯穿着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的,这点毋庸置疑。但仅说明这点还不够,应该看到,在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创作之中,除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之外,诗人又运用了许多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前所述,诗人创造了那些雄奇、怪异、壮美多姿的艺术境界,有着那么多奇幻瑰异的想象、奇特难以逆料的比喻及夸张等手法,把对现实的态度用超现实的方式表达得更为深刻而奇警,使苏诗风貌显得格外瑰奇多彩。另外,那种激越的情感因素,使苏诗具有了浓烈的抒情性,这也是浪漫主义艺术的一种表现。总之,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形成的苏诗创作的独特之处。进而言之,给苏诗带来与他人不同的风格特征的,更多的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在苏诗中,现实主义倾向是基本的、主导的、渗透于苏诗总体的,它譬如一株合围大树的汲取大地乳汁的深厚根基,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则使这棵大树的枝头绽满奇葩。
[1] 本文刊于《文学遗产》1985年第2期。
[2] (元)脱脱等:《宋史》卷442《苏舜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073页。
[3] 《毛诗序》,见(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0页。
[4] 王气中:《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7页。
[5]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页。
[6]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2,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