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贾迎春·因何镇日纷纷乱(4)云南通判

  • 红楼密码
  • 洪思
  • 1718字
  • 2025-04-01 08:22:17

孙可望是南明历史上极重要的人物,其来历需在此细细道来,后文解析香菱、晴雯时才不显唐突。

孙可望是张献忠的养子,1646年张献忠在四川凤凰山战死后,孙可望便成为大西军首领。

大西军在四川兵败后撤退到贵州遵义。1647年云南土司沙定洲发动叛乱,大西军借平叛之名,打着明军旗号占领了云南全境。为得到云南官绅支持,大西军名义上归顺了明朝,遥奉永历,放弃“大西”旗号。

第二十四回贾芸去给凤姐送冰片、麝香时撒了个谎,说有个朋友开个香铺,现在捐了个官要连家眷一齐到云南去,就将帐物分了,贾芸分到一包冰麝,就想着拿来送给凤姐。这谎言讲得有鼻有眼,可能就是隐写大西军进军云南这段历史。这段文字中有这样一些符号:

“前儿选了云南不知那一处,连家眷一齐去”,南明历史上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大西军入主云南。

“便把帐物攒了一攒,该给人的给人,该贱发的贱发了,象这细贵的货,都分着送与亲朋”,喻大西军分为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部。张献忠建立的军事制度有点类似满清的八旗制度,各部之间独立性相对较高,四部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若说送人,也没个人配使这些,倒叫他一文不值半文转卖了。因此我就想起婶子来”,这里是以“婶子”代表贾府,喻大西军确立联明抗清策略。

“就是这个端阳节下”,大西军四月下旬入昆明,史籍载“二十四日孙李诸军入城,秋毫无犯”,距离端午节很近了。

大西军施行集体领导制度,孙可望主导,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王共治,艾能奇进入云南不久后战死。

他们对云南的治理颇有成效,团结少数民族、改革田亩税赋制度、促进贸易,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税赋充盈。在战火纷飞、饿殍遍地的华夏大地上,将云南治理成一片难得的乐土。

改用明军旗号的大西军在云南站稳脚跟后,1649年开始出兵四川、贵州,扫荡收编了两省大大小小的明军军阀,将云南、贵州及四川部分地区整合起来,治理得井然有序,民众安居乐业。

瞿式耜殉国不久,永历朝廷丢失了其掌控的全部领地,已无容身之处。1651年孙可望将穷途末路的朱由榔及朝臣们从广西柳州迎入贵州,后来安置在贵州安龙府。

永历朝廷投靠孙可望前,二者间一直有矛盾。孙可望希望获封“秦王”,并误以为朝廷已经同意,将此封号颁布云南全境,如果收回便会有损孙可望威望。但永历朝臣坚持异姓不得封“一字王”的祖制,为这点政治正确的小事与孙可望拉锯了数年,孙可望提出只要朝廷承认“秦王”这个号,让他在云南军民中有个交待,其余称呼、待遇等都不用变,但永历朝臣还是坚决不做任何妥协。

直到永历朝廷走投无路,才无奈认可秦王封号。孙可望将朱由榔接到贵州时,便顺带把一直反对封他秦王的朝臣全部杀掉。

孙可望在贵阳有一套自己的行政班子,实际掌控着云贵川三省的军政事务,以“国主”身份发号施令。朱由榔在安龙的朝廷形同虚设,并且朱由榔处于被严格监控的软禁状态。

朱由榔身边的权臣马吉翔、太监庞天寿,看永历朝大势已去,便向孙可望暗中献媚,建议孙可望逼迫永历皇帝禅位。据栽孙可望曾在昆明举行了登基大典,大典之时突然大雨倾盆,街上水深尺许,数日无法出门。众人皆以为称帝之举有违天意,孙可望迫于舆论便放弃了称帝计划。

为了摆脱孙可望的胁迫,1654年永历朝臣策划了一个方案,拟定密诏,遣使赴广西诏李定国回师救助。但此事不慎泄露,孙可望一怒之下将参与密谋的十八个朝臣处死,其中首辅吴贞毓赐自缢,内监张福禄、全为国和刑科给事中张镌凌迟。行刑前太监全为国高喊:“我辈不能诛马吉翔、庞天寿、孙可望三贼,死当作厉鬼杀之,以除国害!”

今贵州安龙县天榜山下有“明十八先生墓”,便是十八人殉难遗迹。

永历朝所在的安龙府地处偏远,孙可望供应微薄,茅屋土房,条件非常坚苦。《红楼梦》中孙绍祖将迎春“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此语或许就是以“下房”喻安龙府,以“打一顿”喻十八先生案。

一直到1656年,永历皇帝才被李定国从安龙府营救出来,迎入昆明。这也使孙可望与李定国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内讧。

1657年九月,孙可望以“清君侧”为名,从贵州举兵十四万进攻云南,与他两个曾经生死与共的兄弟李定国、刘文秀,在曲靖交水决战。孙可望出师无名,军中将领又多心向永历皇帝和李定国,结果战场上众叛亲离,孙可望大败,逃回贵阳时只剩十余骑随从。眼看大势已去,便带着家眷随从四百余人,赴湖南投降清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