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董昭

洛阳城中。

王融与贾诩相见。

与王融想象中的老阴比形象不同,贾诩的容貌给王融的印象不错。

身形虽然清瘦,但却自带一股威严,容貌也算是中上之姿。

也是,汉末三国时代,能够被举孝廉出仕的人,一来要有背景,二来要提前打好名望基础,三来不能长得丑。

像庞统这样容貌迥异的特例终究是少数。

“融已向陛下请奏,恢复文和的光禄大夫之职。”

由于李傕、郭汜来犯天家圣威,西凉军那伙人的官职已经被一撸到底。

刘协不再受西凉军挟持,自然也就不承认之前赏给西凉军众人的官职。

因此贾诩成为了白身。

“以诩之才,不足以任此职,况诩又是戴罪之身,不宜入朝为官,请校尉再奏陛下,降罪于诩。”

贾诩不受光禄勋大夫之职,他只想低调安稳,不想张扬。

王融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这么过去了。

次日,王融找来刘备,说贾诩这个人是世间难得的大才,一定要把他留在身边。

“可贾文和昨日不是婉拒了先生吗?”

刘备问道。

“备思虑他似乎无心加入我等。”

对于这个问题。

王融摇了摇头,说道:“不,玄德,你向陛下再度请奏,请封贾文和为尚书仆射。”

只要是王融开口,刘备基本照办。

当天,朝廷的征召就下来了,欲册封贾诩为尚书仆射。

贾诩还是以自己能力不足和戴罪之身的原因,二度婉拒。

“尚书仆射是朝廷百官的师长,是天下吏员的榜样,诩既无才华,又无名望,出任尚书仆射难以服众。”

“这对朝廷,对社稷来说,没有什么好处。”

“诩为罪吏,若入朝为官,恐遭非议,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贾诩客客气气地回应了传诏的郎官,又亲自到王融、刘备面前解释了一番,谢过了抬举之恩。

更说他无心、无才,亦无法担任尚书卜射。

刘备皱眉,但没说什么,只是沉默。

而王融则笑着说不紧要。

第三天。

朝廷的征召文书又下来了,这次要改拜贾诩为朝中尚书,专管选拔人才的职责。

“陛下,明公,诩何德何能专掌尚书之职?”

贾诩三度婉拒。

但贾诩心中也明白,对方是铁了心要把贾诩拉进阵营之中,估计接下来还会有其他征召。

一昧地拒绝不是什么好事,就怕会适得其反。

想到这里,贾诩拱手说道:“诩曾听闻校尉麾下正缺一名假佐。”

他直接毛遂自荐,说要担任王融这个司隶校尉麾下的低级属官,假佐。

这些天贾诩算是看出来了,洛阳这帮徐州部众表面上是由徐州牧、镇东将军刘备统御。

实际上,连刘备在内的全体人员,都非常敬重和拥戴王融。

司隶校尉王融才是徐州部众的真正话事人。

因此,为了摆脱更多的麻烦,贾诩想在王融麾下当个小透明,隐于人群之中。

“好。”

王融答应了聘请贾诩为假佐,留于身边。

他拉拢贾诩的目的达到了,贾诩想要低调藏匿不冒头的目的也达到了。

双方心照不宣。

夜里,刘备来找王融,问道:“先生不是说贾文和乃是世间大才,何至于让其屈居假佐小吏之职。”

刘备觉得,如果贾诩确确实实是大才的话,假佐一职,就是大材小用、明珠蒙尘了。

“他就是这个样子的。”

王融解释。

善于审时度势,善于保全己身,这样的贾诩是不会高调的。

什么光禄大夫,什么尚书仆射,什么尚书,在这种乾坤未定的局势里,以上官职都需要抛头露面,站于人前。

根本就不符合贾诩谋己求存的本性。

反不如藏在人群中不起眼的位置上,默默观摩局势。

王融毫不怀疑,他日徐州部众落魄了,折戟沉沙时,贾诩会提前抽身离去。

就像原本历史轨迹上一样,贾诩先弃李傕郭汜,再劝张绣投降,然后一直委身曹魏阵营里。

甚至只让自己儿子娶寻常妇女,绝不与世家和曹魏宗室联姻。

王融一度认为,如果官渡之战曹操战败,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贾诩会毫不犹地豫顺势而为,进入赢家袁绍的阵营里。

贾诩,绝不会为任意一家军阀诸侯陪葬,所思所虑,只有自己。

面对这样的人,王融不奢求对方一心一意跟随徐州部众。

他只是不想让贾诩追随其他军阀,然后给徐州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仅此而已。

正当王融和刘备讨论着假佐贾诩之际,刘协遣来议郎通知,说明天清晨请皇叔刘备进宫议事。

议郎的精神状态吸引了王融的注意力。

在跟着天子刘协从长安来到洛阳的一众公卿里,个个都饿得面黄肌瘦,更无血色。

唯独面前的议郎,容光焕发,精神充足。

“司隶一带尽皆大荒,官吏军民,都有饥色,阁下何得尊颜充腴呢?”

王融问对方。

“某从冀州而来,刚入洛阳,不似百官公卿于长安煎熬许久,故而身形未曾枯槁饥瘦。”

那人回答,并报上名号。

兖州人,姓董名昭,字公仁。

王融:“?”

原来是你呀!

董昭向王融解释,说自己举孝廉后,成为了袁绍的从事,后来听闻天子回到了东都洛阳,于是辞了从事一职,赶往洛阳朝见天子。

他被天子封为议郎后的第二天,徐州部众就来了。

这一番解释里,王融听出了端倪,但没戳破。

没记错的话,董昭原本是袁绍的部下,但是因为袁绍孤傲自满,听信谗言怀疑董昭的忠诚。

这是导致董昭离开袁绍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董昭眼光长远,已经意识到天子刘协的政治价值,也清楚谁控制了天子,谁就能掌控绝对优势。

所以,这就解释得通为何曹操和兖州人闹矛盾,身为兖州士人的董昭依旧选择与曹操合作了。

士人不像武人,武人面对矛盾冲突,向来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而士人会基于当前的局势,选择是抗争还是妥协,总会给自己留下一些回旋的余地。

因此士族门阀绝对不会投资一莽到底的边疆武人,董卓、公孙瓒就是典例。

在曹操和兖州人的冲突之中,选择抗争的是陈宫,选择妥协的是董昭。

美食家程昱是个特例。

王融和刘备送走了董昭后。

“先生,天子明日召备进宫,将会商议何事?”

刘备问王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