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初见李白

诗会现场,日光透过轻薄的云层,柔和地洒落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庭院之中。李教授的心犹如一只不安分的小鹿,在胸腔里剧烈跳动着,目光紧紧追随着李白那潇洒的身影。李白,这位在后世被无数人敬仰、传颂的诗坛巨擘,此刻正一步一步走向高台,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李教授的心弦之上,让他的心跳愈发急促。

李白身着一袭素白长袍,衣角随风轻轻飘动,仿若仙人下凡。他身姿挺拔,气宇轩昂,面容英俊而又带着几分不羁,那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自信与光芒,仿佛世间万物皆在他的眼底。他走上高台,微微抬起头,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这笑意中带着几分洒脱,几分豪迈,瞬间便将全场的气氛点燃。

他伸手拿起桌上的毛笔,动作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毛笔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饱蘸浓墨之后,在洁白的宣纸上肆意挥洒。一时间,笔锋游走如龙蛇,墨汁在纸上晕染开来,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墨香。台下的众人皆屏气敛息,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李白的一举一动,仿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李教授也不例外,他紧紧地攥着拳头,身体前倾,全神贯注地看着李白,心中充满了期待。

不一会儿,一首气势磅礴的诗作便跃然纸上。李白放下毛笔,双手负于身后,微微仰头,高声吟诵起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如同洪钟般在庭院中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穿透了众人的耳膜,直击心灵深处。李教授听得如痴如醉,只觉自己的灵魂仿佛被这诗句牵引着,置身于黄河之畔,亲眼目睹那滔滔江水从天而降,奔腾不息;又仿佛看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青丝变白发的无奈与沧桑。他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这不仅仅是对李白才华的惊叹,更是对诗歌魅力的深深折服。

诗作吟诵完毕,全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仿佛所有人都还沉浸在李白营造的诗意世界中无法自拔。片刻之后,如雷般的掌声骤然响起,经久不息。人们纷纷站起身来,高声叫好,眼中满是对李白的敬佩与赞赏。李白面带微笑,向台下的众人拱手致谢,那谦逊的姿态与刚才吟诗时的豪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让人觉得如此和谐自然。

李教授也跟着鼓掌,双手拍得通红,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到李白面前,与他交流,向他表达自己内心的敬仰之情。然而,诗会现场人潮涌动,众人纷纷围向李白,将他团团围住,李教授一时难以靠近。他焦急地在人群外徘徊,眼睛紧紧盯着李白,生怕一不留神就跟丢了。

终于,人群渐渐散去,李白在众人的簇拥下向庭院外走去。李教授看准时机,快步上前,挤过人群,来到了李白的面前。他看着李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嘴唇微微颤抖,双手紧紧地握住李白的手,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李兄,久仰大名。今日有幸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李白看着眼前这位略显激动的陌生人,微微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亲切的笑容,说道:“兄台过奖了。不知兄台有何指教?”他的声音温和而又亲切,让人如沐春风。

李教授连忙说道:“不敢指教。只是在下对李兄的诗作十分钦佩,想与李兄交流交流。”

李白笑着说道:“好啊。既然兄台如此喜爱诗词,我们不妨找个地方,好好畅谈一番。”

李教授心中大喜,连忙说道:“如此甚好。不知李兄想去何处?”

李白想了想,说道:“不如我们去前面的酒肆,边喝酒边聊。”

李教授点了点头,说道:“正合我意。”

于是,李白和李教授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离开了诗会现场,向前面的酒肆走去。一路上,李教授偷偷打量着身旁的李白,心中满是好奇与敬畏。他发现李白走路时步伐轻盈而有力,每一步都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仿佛在丈量着这世间的诗意。他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既有着文人的儒雅,又有着侠客的豪迈,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却又不敢轻易冒犯。

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酒肆。酒肆内热闹非凡,酒客们高声谈笑着,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酒香。李白熟门熟路地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向酒保招了招手,说道:“来两壶上好的女儿红,再把你们这儿的招牌菜都上一遍。”酒保连忙应道,转身匆匆去准备酒菜。

李教授坐在李白对面,心中有些紧张,一时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李白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说道:“兄台不必拘谨。今日能与兄台相识,也是缘分。来,先喝杯酒。”说着,他拿起酒壶,为李教授和自己各倒了一杯酒。

李教授端起酒杯,与李白碰了一下,然后一饮而尽。酒入喉咙,火辣辣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让他的紧张情绪稍稍缓解了一些。他放下酒杯,看着李白,鼓起勇气说道:“李兄,方才在诗会上,您的那首诗作真是让在下大开眼界。那磅礴的气势,深刻的内涵,让在下深感敬佩。”

李白微微一笑,说道:“兄台过奖了。写诗不过是我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方式罢了。我只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没想到能得到大家如此厚爱。”他的语气轻松自然,仿佛写诗对他来说只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李教授接着说道:“李兄,您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就像那首《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此豁达的人生态度,实在让在下佩服。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忙碌,却忘了生活的真正意义。而您,却能保持一颗自由的心,用诗歌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李白听了李教授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没想到眼前这位陌生人能如此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诗作。他看着李教授,说道:“兄台对我的诗作理解得如此透彻,想必也是一位热爱诗词之人。不知兄台平时都喜欢读些什么诗?”

李教授说道:“在下自幼喜爱诗词,读过的诗作不计其数。但最让我着迷的,还是李兄您的诗。您的诗风格独特,不拘一格,既有豪放洒脱的一面,又有细腻婉约的一面。每一首诗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李白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道:“兄台真是太抬举我了。其实,写诗并没有什么固定的风格和套路,只要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好诗。我写诗,从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工整的格律,只希望能写出让自己满意、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

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谈论着诗词,越聊越投机。李教授发现,李白不仅诗写得好,而且对诗词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对诗歌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纯粹的追求。在与李白的交谈中,李教授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诗歌新世界的大门,让他对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酒过三巡,李教授的脸上微微泛红,他的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他看着李白,问道:“李兄,我一直有个疑问,您如此才华横溢,为何不去考取功名,为国家效力呢?以您的能力,必定能在官场有所作为。”

李白听了,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落寞。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兄台有所不知,我并非不想考取功名,只是这官场黑暗,勾心斗角,我实在是不适应。我向往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而且,我认为诗歌才是我真正的归宿,只有在诗歌中,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李教授听了,心中不禁对李白更加敬佩。他知道,在这个时代,很多文人都将考取功名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而李白却能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内心,这份勇气和执着实在让人钦佩。他点了点头,说道:“李兄,您的这份心境,实在是让在下佩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能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真的不容易。”

两人又聊了许久,直到夕阳西下,酒肆内的客人渐渐稀少。李教授看了看天色,知道该告辞了。他站起身来,向李白拱手行礼,说道:“李兄,今日与您相谈甚欢,让在下受益匪浅。时间不早了,在下也该回去了。希望日后还有机会能与李兄交流。”

李白也站起身来,说道:“今日能与兄台相识,也是我的荣幸。兄台若有闲暇,随时可来找我。”说着,他拍了拍李教授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真诚。

李教授走出酒肆,回头看了看酒肆内的李白,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与李白的相遇,是命运的安排。这次相遇,不仅让他亲眼见到了这位诗坛巨匠,更让他对诗歌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与李白之间,还会发生更多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