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他一飞冲天了
- 我一个文科生,要什么学霸系统啊
- 一只废橘喵
- 2151字
- 2025-04-13 00:02:14
所谓“女美妆、男财经”,男博主以“财经”为切入点,是最容易起号的。
之前,“姜荣产业理论”就是财经博主们的热门话题、
毕竟很多政府部门的数据分析、一些金融部门的投资分析,都开始引入“姜荣产业理论”。
而这不成熟的“姜荣产业理论”又具有很大的争议性。
这一下子就养活了很多财经博主。
当这篇由三位诺奖得主共同完成综述,在《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上发表了,直接给“姜荣产业理论”盖棺定论地判处死刑了。
最伤心的就是这些财经博主了,他们又少了一个题材。
现在“姜荣产业理论”被判处“死刑”了,他们只能抓紧蹭这最后的热度了。
而诺奖得主都判姜荣“死刑”了,这舆论自然也是一边倒地批评姜荣。
网友们能在一夜之间,把一个平常人推上神位,自然也能在一夜之间把姜荣拉进地狱。
其实平常人在平常的时候,是很少关注“学术”的。
他们不懂这些、而且这些东西也颇为无趣,他们对各种帅哥、美女和社会极端问题感兴趣。
但现在,在外部势力的刻意引导之下,最近“学术”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而且舆论还以姜荣为切入点,在网暴整个国家科研体系。
......
餐厅外,吴佳实在没有耐心看完整个视频,她看着坐在窗边吃饭的姜荣,脸上挂满了焦急的保护欲。
吴佳看了一眼主驾驶的段舒雅,满是哀求地开口道:
“姐,你让我去陪他吧!”
“我发誓,我一定会把欠你的还上的!”
“我不要嫁入豪门了,我什么都不要了,我就想陪他!”
“姐,我真的喜欢他!求求您了!”
段舒雅无奈地看了吴佳一眼,这样愚蠢的美女很好控制,但缺点也就是愚蠢。
段舒雅想要怼吴佳一句:“笑话,喜欢他的人多了去了,你算老几?”
但段舒雅压住了火,开口道:“别多想,你连一句话都没跟他说过,你喜欢他什么?”
吴佳说不出话来了,她根本就说不清自己喜欢姜荣什么,姜荣甚至都不认识她。
但现在姜荣跌入了低谷、被各种网暴,没有了任何价值,吴佳就想靠近他、安慰他。
吴佳开始后悔,后悔自己走进了这一行,她的心中升起了浓烈的自卑和道德谴责。
吴佳知道自己配不上姜荣,但她也不奢求自己能配上姜荣,她就想把自己学到的所有讨好奉献给姜荣,讨取姜荣的欢心,让他舒服、让他高兴,让他不要这么不开心。
“砰砰!”
吴佳后悔了,而段舒雅比吴佳更后悔,可她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她的车窗传来了敲击声,一个便衣男子在敲击她的车窗玻璃。
通过反光镜看去,段舒雅看到她的车后,还有另外一个便衣男子在拍照。
段舒雅落下了车窗,车外的男子亮了一下证件。
看了一眼这证件后,段舒雅心里咯噔了一下,她猜的没错,姜荣不是跌入谷底了,而是一飞冲天了,她如果再算计姜荣,那就是找死了。
便衣男子眼神十分警惕的环视了一下车内后,对段舒雅简单敬礼,开口道:“女士你好,请出示一下证件。”
“好的!”
段舒雅点点头,认真地配合检查。
“走了!”简单检查了一下后,段舒雅看了一眼窗边吃饭的姜荣,对副驾驶恋恋不舍的吴佳开口道:“你不是想去三亚吗,明天你就可以去了。”
“姐,我不想去了。”吴佳开口哀求道。
段舒雅皱了皱眉,“名媛”最害怕的就是“恋爱脑”了,这吴佳已经没用了,但是看在她对姜荣的忠诚上,段舒雅愿意放过她。
段舒雅对吴佳开口道:“他不但没事,而且前途不可限量。”
凭借着对“荣滨传媒”模式的复制,段舒雅的“舒雅传媒”盘活了一家商场,她是很成功的。
但其实,段舒雅依托“舒雅传媒”开展的“名媛培训班”业务,才是更成功的。
段舒雅手里有很多大人物的“黑料”,这燕京城就没有她干不成的事情。
但此刻,她觉得她的阴谋诡计真的不值一提,她很后悔,后悔当初没有留在“荣滨传媒”。
要是留下的话,那姜荣或许不会喜欢她,但也不会讨厌她。
段舒雅不在乎其他任何人对她的评价,但她真的很在乎姜荣对她的看法。
姜荣并不知道餐厅外还有两个漂亮的女人在为他哭泣呢,他坐在餐厅里舒舒服服的吃了一顿饱饭。
心情很不错的从餐厅出来,坐上一辆奥迪A6L回了学校。
......
“早!”
新的一天,姜荣精神抖擞的走进了教研室,笑着跟大家打招呼。
姜荣进来的时候,教研室里已经坐满人了,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学者。
姜荣认识其中大部分人,还有很多坐在前排的专家教授是姜荣的老师。
按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现在姜荣在全国各地都有“爹”。
不过因为这次研讨会是关于《“姜荣多元化理论”在近代经济史中的分析》。
所以会议室里不但有姜荣熟悉的经管专业学者,还有一些历史学者和政治学者。
姜荣走进教研室后,教研室里原本嘈杂的气氛立马安静了下来。
还是因为那三位“贵人”,当有了三位诺奖得主在《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给姜荣的“背书”后,已经很少有人质疑姜荣了。
网络上的关于姜荣的“风评”已经完全转变了。
“三位诺奖得主,在行业权威期刊上否认姜荣”,这效果不亚于抗日战争期间,岛国天皇亲自下发的对姜荣的“通缉令”。
“通缉令”还是很有效果的,在“沦陷区”,姜荣就是“罪大恶极”,姜荣已经不可能在外文经管期刊上发论文了;
国外各国的学者上蹿下跳的,各种发文章嘲笑华夏;
“大殖子们”代表的“汪伪政权”更是趁机抹黑整个华夏;
姜荣从来都没有发表过任何的外文社科期刊,但从《大漂亮国经济评论》到最水的外文“水刊”,只要是社科类的期刊,不论是哪个国家的,每一期必有“姜荣”的名字。
而他们虽然在拼命地骂姜荣,但有趣的是,燕京大学国外学者访学量与日俱增。
现在提起“社会科学”,甚至可以不知道“社会科学”到底是什么,但绝对不可能不知道“姜荣”这两个汉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