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宗室问题不得不解决

朱元璋一句话,说的杨靖冷汗涔涔。

陛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杨靖自然是知道,朱元璋那些个儿子,在封地内多有不法行为。

部分人的罪行,更是罄竹难书,惹得民怨沸腾。

如果他们只是寻常百姓,犯下如此多的罪行,早就推出辕门斩首示众了。

可是,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儿子,是大明朝尊贵的王爷。

他们犯下的累累罪行,除了皇帝能够处置之外,还有谁能够处置?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虽然执掌天下刑律之事,可那是针对普通老百姓,对于王公贵族,几乎可以说是毫无约束力。

杨靖心里明白,想要将这些犯法的王爷秉公处理,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可现在,朱元璋这一句话,他的心思顿时活络起来。

莫非在太子朱标薨逝之后,陛下性情大变,要严肃法纪,整饬宗室了?

他有些不敢确定,硬着头皮问道:“陛下,您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是朝廷勋贵,就是各地藩王,也在同等律之中?”

朱元璋点了点头,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咱的那些个儿子做了很多错事,咱看在眼里,老百姓容不下他们,咱也容不下他们!”

“圣明天纵无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靖难以克制心中的激动心情,跪倒在地,心悦诚服。

历朝历代,能够光明正大的说出这句话的皇帝,极少极少。

尽管朱元璋的这个表态来的很晚,可是终究让他给听见了。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足以震惊天下的态度,从此往后,即便是贵为藩王,也不能将律法踩在脚下。

他心中又惊又喜,恭敬的退出大殿,忍不住一挥拳。

六部尚书之中,他的年纪最轻,胸中热血最旺,还有着年轻人特有的血气方刚。

他脚步匆匆,要拿着这道旨意,重修《大明律》!

朱元璋目送杨靖快步离开,心中盘算着这一次重修《大明律》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大明的宗室问题之严重,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初具雏形。

如果说贪官污吏是攀附在健康帝国上的吸血虫,那么大明朝的宗室,就是敲骨吸髓的吸血鬼。

宗室拥有着无与伦比的特权,占据着最为肥沃的土地,还不用纳税,生活还十分的奢靡。

不仅如此,大明的宗室,还能够享受朝廷的俸禄。

也就是说,宗室在能够自产自足的情况下,还在贪婪地吮吸着原本属于朝廷的营养。

借助着宗室的身份,各地藩王实际上成为了各地毒害一方的毒瘤。

老朱分封诸王,设想是拱卫朝廷,维护自身统治,但显然现实十分骨感。

这些藩王不仅没有起到拱卫朝廷的作用,还直接的败坏了朝廷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形象。

就好比秦王朱樉,作为朱元璋的嫡次子,封地在西安。

朱元璋原本想着将朱樉分封过去,能够发展生产,造福百姓,最终弥合南北裂隙,再造统一盛世。

可是事情完全朝着他预想的方向背道而驰,秦王朱樉到任之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弄的民怨沸腾。

这些怨气,一部分化作了对朱樉的咒骂,还有一部分,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朱元璋头上。

崽卖爷田不心疼,可怜朱元璋在应天拼死拼活的干,他这些个儿子们则是在封地里面生活奢靡,使劲的吃喝玩乐。

如今,朱元璋既然已经知道这段历史,也知道了宗室问题的严重性,自然不会遗留下如此麻烦的问题。

重修《大明律》,只不过是他接下来诸多行动的第一步,也是很小的一步,但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信号。

他将心神缓缓收回,仅仅是半天时间,他已经做出多项安排,每一个安排,都会对大明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

做事情不能一味求快,朱元璋暂缓脚步,等待这几件事情慢慢发酵。

……

“毛骧,你跟了咱三十多年了,劳苦功高,咱都看在眼里。”

“这一次标儿走了,朝堂之内风声不断,锦衣卫该多担点担子。”

作为朱元璋引以为重的心腹,毛骧弓着腰,紧跟在朱元璋身后。

听朱元璋这样说,毛骧立刻迎合道:“臣受陛下信任,授予锦衣卫指挥使之职,监察百官,已经是不胜荣幸。”

“这么多年,臣也知道自己,没别的本事,能够为陛下看重,引为前驱,臣自当殚精竭力,誓死效忠陛下。”

朱元璋在亭中坐下,挥退左右跟随的内侍,只留下毛骧一人。

“咱现在有件事情,要你去办,这件事情不好办,只有你能够办。”

毛骧心底一激灵,连朱元璋都说难办的事情,自然不会是什么好事。

只是他作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身荣誉地位全在朱元璋信赖之中,这事情他不愿意办,那也得办。

他斩钉截铁,道:“陛下请说,微臣就是舍去这一条命,也要给陛下办好这一桩差事!”

朝廷鹰犬,此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朱元璋非常满意,道:“你即刻动身前往西安,不要惊动任何人,暗中收集秦王违法犯罪的证据,务必要详实可靠。”

“咱要看到一个真实的西安,要知道最为详实的秦王,但凡有半点虚言,咱拿你是问。”

天威难测,毛骧听得后背冷汗涔涔,心底摸不清楚朱元璋的用意。

但眼下不是质疑的时候,他硬着头皮接下这道旨意,心中不免思索这件事情该如何去办。

锦衣卫监察天下百官,有直面圣上的特权,可是也从未去搜集过一位藩王的罪证。

这些藩王可都是朱元璋的儿子,大明朝廷谁不知道,老朱对自己的儿子,最是纵容。

秦王朱樉犯下的事情不知道多少,说上一句罄竹难书并不过分。

以往朱元璋最多也只是训斥责骂一番,惹得急了,叫回来好生反省,从未让锦衣卫插手其中。

可如今朱元璋一反常态,连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都直接调用,其中深意,惹人深思。

毛骧怀着满腔的疑惑离开,在他离开后不久,朱元璋召见锦衣卫指挥同知蒋瓛。

“蒋瓛,你即刻动身赶赴北平,将这份密信亲自交到燕王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