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突闻恶耗,王洽离世

刘浚之回到庄园内,来到后院侧门后等待。

不一会儿,陈操之就带着宗之和润儿,脚步欢快的赶了过来。

刘浚之打开侧门,迎了三人赶紧进来。

相比于人丁不多的陈家坞来说,刘家庄园的人数可算是更加少了。

陈操之此时寡言少语,并没有多说什么话,反而是宗之和润儿两个小孩,对于刘浚之很是喜欢。

两个小家伙嘴巴甜甜的向刘浚之一再致谢。

刘浚之也是打趣了几句,便领着三人往西院而去。

至于怎么跟王羲之交代,其实也简单的很。

王羲之一概免见的全都是来拜会他的,刘浚之只需说陈操之是自己朋友,是来拜访自己的就行。

只有一个人和两个可爱的孩童,以王羲之的脾气,根本不会介意。

刘浚之领着三个人来到西院,刚刚进入门口,便听到前方传来王羲之爽朗的笑声,伴随着父亲刘弘的同频笑声。

很明显,这两个人相处两天,已经是颇为融洽。

“那便是王右军吗?”

陈操之愣在原地,呆呆着望去。

什么名士风流的范儿,无论在脑海里想象多少次,也不如亲眼见一次。

更何况,眼前的人是闻名天下的王羲之王右军。

宗之和润儿也很是激动开心,再过些日子,便是他们去丁家坞与母亲相会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跟母亲讲讲今天亲眼见到书圣的事情,若是他们能得到书圣一句半句夸奖,想必母亲会无比的开心。

刘浚之看到三人愣在原地,温和的笑道:“不必拘谨,且随我前去就行。”

三人闻言,全都默不作声的点点头。

正在此时,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刘浚之背后传来。

刘浚之转头看去,只见一个人神色紧张,手持一封信件,脚步匆匆小跑过来。

他认识此人,乃是老师王羲之随行的王家管事季安。

“季安,何事如此慌张?”刘浚之侧身问道。

季安见到刘浚之,停下脚步,额头上满是汗珠,“刘郎君,建康送来的书信,有大事禀报家主!”

“原来如此,快去吧。”刘浚之神色一凛,连忙说道。

他的心中,不禁感觉有些震惊。

王羲之明明是随心所欲的四处游玩,根本没有什么计划性,但是京师建康城的王家书信,还是能如此准确的送达这里,说明琅琊王氏这种顶级士族高门的力量,绝对是如触手一般,在各处早就布置齐全。

一旁的陈操之和宗之、润儿见状,全都明白,现在发生了大事,可能要无法去书圣面前一睹其名士风采了。

“陈兄,实在抱歉,请稍后,我先去看看是何情况。”刘浚之歉意的说道。

“岂敢岂敢,我等在此等候,刘兄请自便。”陈操之连忙说道。

刘浚之匆忙一揖,然后急步走了进去。

刚刚还畅怀饮酒谈说的王羲之,此时已经是完全沉闷了下来。

他的脸色充满了悲伤、担忧和无奈。

王献之和王孟姜二人,也是刚刚凑过来,并不知道父亲手中的书信说了什么事情。

老爹刘弘在旁边默然,并没有好奇的询问。

良久之后,王羲之似乎才稍稍舒缓一些,喟然长叹之后,对着刘弘、刘浚之父子说道。

“吾弟敬和,两日前,卒于任上了……”

刘弘闻言,顿时很惊讶,连忙说道:“王领军,不是才三十六岁而已,岂会如此?”

此前在老爹刘弘这里,刘浚之恶补了许多东晋官场的人物和渊源。

他知道,王羲之说的‘吾弟敬和’,乃是琅琊王氏的王洽。

王洽是开国元勋王导的儿子,官至从一品的领军将军,兼领中书事,属于东晋朝廷中央的最高官员之一,也是琅琊王氏在朝堂上的领袖和代言人。

三十六岁的年纪,骤然因病去世,必然会影响琅琊王氏整个家族的权力根基。

王羲之虽然隐退了,但闻名天下的声望,让他不可能置之不理,事关整个琅琊王氏的未来荣辱。

更何况,他身位兄长,也应该去奔丧的。

“天不假年,惜哉痛哉!”王羲之又是一声长叹,亦是流出两行眼泪。

王洽比王羲之小将近二十岁,是他这个堂兄亲手传授家学书法长大的,名为兄弟,情同父子。

“既如此,逸少兄当速至建康。”刘弘直接说道。

领军将军是建康城的最高军权掌握者,兼领中书事又是形同宰相,王洽之死,对于琅琊王氏的影响,刘弘是能明白的。

王羲之点点头,让随从们赶紧去收拾行装,随后又带着王献之、王孟姜两个儿女,向刘弘致意,算是谢过款待。

刘弘自然也是还礼,又好生安慰一番。

“上月荀令则卒于徐州,如今吾弟敬和又卒于建康,国事家事,何人可托付矣。”王羲之面露哀伤的叹道。

荀令则乃徐州刺史荀羡,颍川荀彧的六世孙,东晋朝廷倚重信赖的年轻将领,属于东晋忠臣派。其姐夫周抚是镇西将军,益州刺史,属于桓温的支持者。

王洽和荀羡皆是三十多岁病死,东晋朝廷在地方和中央的两个强力忠臣。

此二人一死,大司马桓温的权势和野心,将会再也没有人能够制衡了。

故此,王羲之才会如此的哀伤担忧。

此去建康,最快的方式便是乘船沿着当年吴越两国修建的运河,再转到长江进入建康。

琅琊王家的人,很快就准备好了行船。

王献之一行离开刘宅,自然惹得钱塘众人们好一通围观追随。

不过,谁也没有心情去理会这些事情。

刘浚之随车同行,亲自送老师王羲之去往渡口码头。

“此去匆匆,为师还有不少地方,尚未来得及提点你,纵使如此,你也不可松懈,当需日日苦练,方才能破桎梏得真学。”

王羲之坐在马车上,对着刘浚之敦敦教导着。

“恩师教诲,浚之必然铭记于心,还望此去建康,恩师多多保重,万不可悲伤过度。”刘浚之连忙说道。

一旁的王献之、王孟姜兄妹,也因为事发突然,脸上全都神情哀伤复杂。

王羲之看着刘浚之,非常认真的想了一下,紧接着说道:“此去建康,为师肯定要待不少日子,三月之后,诸事也应该完毕,到时候,你去建康,我要好好考教你一番。”

刘浚之一听,便是飞速思索联想起来。

王羲之的这话,似乎听起来不简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