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才情惊书圣,王公意收徒
- 上品寒士:从凿冰求鲈开始
- 潇逸神
- 2070字
- 2025-02-09 12:01:03
“凿冰求鲈?”
“孝子刘浚之?”
听到女儿王孟姜的话,王羲之稍稍一愣,然后似乎也是想起来了。
“吾在山阴时候,听过此事,想不到你还是如此孝子。”王羲之笑着说道。
若是其他人说这话,刘浚之就坦然受之。
但是,这可是王羲之啊。
当年‘卧冰求鲤’的王祥,就是人家的曾叔祖父。
纯纯的原创作者。
“不过是家中小事,想不到被乡邻传的有些夸张了。”刘浚之认真的谦虚回道。
王羲之似乎并没什么阴阳心思,非常严肃的说道:“尔之德行,足为上品,为国栋梁,可愿意乎?”
刘浚之闻言,瞬间明白了王羲之的意思。
人家书圣,不仅认可自己的书法,还认可自己的‘纯孝’,这是要举荐自己啊!
琅琊王氏,可是与司马氏共天下的存在!
王羲之也曾官至右军将军,会稽郡太守,足以有资格和底气,举荐刘浚之一个郎官。
只不过,这与刘浚之的计划,并不相合。
“王公恩举之心,小子感激不尽,只是如今尚且才学不足,恐难以担当重任,还是安心学业为先。”刘浚之一副虚心后辈的模样。
看着眼前的刘浚之,王羲之不禁生出来了一股内心的深处的羡慕感。
当年的自己,也是如此年轻,也是如此充满好学的精神,对于叔父王导让他当官的推荐,他也是这样拒绝的。
王羲之颔首,笑着问道:“浚者清明,不爱争权夺利,果然有君子之风。”
刘浚之的名,是他祖父给起的,取其中一个‘治理’的意思,希望孙子将来能当一个好官,像是王羲之这样解释为‘君子清明’,还真是令刘浚之有些哭笑不得。
随后,王羲之便以常见的儒学问对,提出了几个问题考验刘浚之。
刘浚之早就已经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对于几个问题,全都是对答如流。
不仅如此,刘浚之提出的一些解答,蕴含了许多后世明清学者考据出来的观点。
明清两朝,对于儒学经典的考据学,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刘浚之的新奇作答,令王羲之顿生一种恍然。
“此子大才!年纪轻轻,比那些经学博士也不遑多让啊!”王羲之心中暗暗惊道。
一旁的王献之和王孟姜兄妹,看着自己父亲与刘浚之问答,全都是被惊到了。
“这个刘浚之,竟然如此博学擅思,与之相比,我就好比那‘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蒙学孩童,实在令人佩服。”王献之心中有些惭愧,又有些羡慕。
王孟姜望着侃侃而谈的刘浚之,竟然生出了一股难以抑制的对比想法。
“阿畅也算是博学多才,可与这刘浚之相比,似乎难以望其项背啊……”
琅琊王氏与南阳刘氏因为崇尚天师道的缘故,两家关系匪浅,王孟姜与南阳刘畅年龄仿佛,从小便熟悉,王羲之有意嫁女于南阳刘氏之子。
王羲之看着对答如流的刘浚之,如同自家长辈一样,又说道:“圣人厄而春秋出,要博取书中圣贤之气,万不可因为一点小小考据得失,便忘掉本心,容易变为睚眦必报之小人,比如那太原王某。”
刘浚之一听,差点就笑了出来。
书圣口中的太原王某,乃是太原王氏的王述,与王羲之同岁。
王述年轻的时候,便进入王羲之伯父王导的幕府,与王羲之算是老熟人,只是王述这人极其爱挑刺,经常故意指出某书错漏点,作为自己的小成就。
不论是读书,还是做事,惹得同在幕府的王羲之大为生气。
可以说是一个东晋另类版本的‘李达康’。
后来,王述与王羲之生出嫌隙结仇,为了打压王羲之,作为顶头上司的王述,擅自给王羲之当官的会稽郡加重税。
没有其他目的,纯粹就是想要让王羲之完不成,恶心打压。
王羲之一怒之下,直接辞官不干了。
“王公教诲,小子铭记于心,一定戒骄戒躁。”刘浚之压着嘴角答道。
如此风姿不凡,又博学多才,工于书法,还谦虚恭谨的孝子,让王羲之更加欣赏了。
恰好此时,王羲之看到旁边的易经,决心再做最后一次考问。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刘浚之刚才正好看到这里,书圣见状,便索性拿这句做题。
“浚之,此句当如何为之?”王羲之问道。
刘浚之看了一眼,心中早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
这一句话的意思,无非就是说,顺应天时,日月星辰季节全都乱不了,圣人顺势而行,就会政治清明安乐。
古人对于这些哲学问题,总结出来的结果,经常是这样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用现代的解释,无非就是一句常见的话。
“实事求是!”刘浚之淡淡的说道。
“嗯?”王羲之一愣,没有想到刘浚之竟然说出这么一句。
“出自《汉书》河间王传。”王孟姜在旁边小声的说道。
“小妹。”王献之拉了一下妹妹的衣袖,让她不要随便插嘴。
王羲之惊讶,当然不是因为不知道‘实事求是’这个词,而是没有想到,刘浚之竟然用在这个地方。
一番思索后,王羲之展颜一笑,非常开心的说道。
“妙也!”
其实,这句易经的意思,再结合前后的几个卦词,讲述的就是关于时机的把握。
天地把握时机正确,所以季节正确;圣人把握时机正确,所以政治清明。
想要做到时机正确,就不能成为教条主义、机会主义、左倾、右倾、盲动……
教员早就总结出来了一句精髓。
‘实事求是’。
王羲之是何等绝顶聪慧,稍加思索,便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联,并且深感其中大妙。
“浚之,你如今师从何人?”王羲之关心的问道。
刘浚之答曰:“如今在家由我父亲传授家学。”
对于这个回答,王羲之显然不认可。
刘弘当官的时候,王羲之也是与他打过交道的,知道刘弘的水平,绝对难以教出这般优秀的人才。
“看来你是自学成才啊。”王羲之悠悠的说道,“不如这样,我收你为徒,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