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忆塞北,宣城四大家族
- 从游戏推新开始建立仙庭
- 关昌
- 2086字
- 2025-02-18 07:50:33
“男子汉,大丈夫,愿赌服输,刘继业,你是我爹,我们走。”
赵鸿羽赌品一流,赌输他就认,挨打就立正。
履行完赌注后,他实在没脸待在这个伤心地,招呼了一众手下,便匆匆离开了。
在场的众人,自然不会在意失败者的去留,如今刘继业一诗成名,所有人都有一种见证历史的使命感。
“刘公子的才情,如意佩服,今日过后,怕是这首诗便会名传天下,千古流传,这首诗可有名字?”
“就叫它‘忆塞北’吧。”刘继业思索片刻,如果这首诗还叫他原来的名字,显然格格不入了,不如就让自己换个名字吧。
“忆塞北。”
众人瞬间明白,刘继业这是想要通过这首诗,追思自己的为国捐躯的父亲,此乃真性情也。
今日之后,《忆塞北》这首诗犹如病毒蔓延一般,通过口口相传,扩散出去,临安郡、冀州、大齐,邻国。
无数文人骚客追捧传唱,更有名妓花魁编成小曲,自怜自艾,忧国忧民。
而刘继业的名字,也随着《忆塞北》这首诗,让世人广为人知。
-----------------
自从那日比诗结束后,如意姑娘便将那首写在纸上,日日观摩,时不时的望向窗外,那是刘府的方向。
“公子才情,举世无双,妾身命薄位卑,自知不敢高攀,只是每天都能看到你的这首诗,便心满意足了。”
那日刘继业作诗时,身上仿佛在发光一般,那气度不凡的身影深深的刻在如意姑娘的脑海里。
“如意已经好几天未曾接客了。”
“一遇继业误终身,此生怕是再也看不上其他男人了。”
如意这段时间的状态,春风楼里的老鸨们都看在眼里,只能徒叹奈何。
如意收回目光,突然发现窗台一角好似有黑光一闪,带着好奇的目光看去,原来是一张黑色卡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何物?”
“求仙问道宁有种乎?全民修仙等你来!”随后,黑色卡片上的字换了。
【是否激活游戏?】
“仙人之物?”
如意心中一动,如此神异的卡片,定是话本中仙人使用的报备。
传闻,梅家老祖便是修仙界筑基家族,后来开枝散叶,一部分没有灵根的世家弟子,无法修行,慢慢分家出来,定居宣城。
家族后代,但有孩子到6岁时,便会送去主家测试灵根,一旦被测出灵根,从此便能一飞冲天,逆天改命。
这事虽然隐秘,但她也略知一二,因此突然看到这等神奇的之物,便料定是仙人之物。
【是否激活游戏?】
“激活。”
话音刚落,卡片顿时化成一道黑光,猝不及防的没入如意的眉心,“这......”
【姓名:如意】
【修为:无】
【寿命:23/65】
【灵根:无】
【天赋:声乐】(乐器类功法学习速度+100%)
【功法:无】
“这,连我多少寿命都能看出来?这就是仙法吗?”如意大受震撼,“如果我也能修仙,是不是就能帮到刘公子了?”
仙缘放在她面前,她第一个想法,不是自己以后会怎么怎么样,而是自己有了能力,在以后才有能力帮得上刘继业。
她眼中的刘继业,那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自己和他之间的差距犹如天地鸿沟一般,如今有了仙缘,自己也有了追随他的资格。
此时不谈如意在闺房自怨自艾,县府衙门里,来了几位重量级人物。
宣城县衙正堂,梅、魏、汞、沈四家已经全部到齐。
张清远端坐主位,轻叩案几:“诸位家主,大柴山贼寇日益猖獗,已严重影响我宣城的商贸发展及百姓安危,今日召集大家前来,也是希望群策群力,共同铲除这颗毒瘤。”
四大家主面面相觑,谁也没有接话,这讨伐山贼,本就是朝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和他们这些氏族有多大关系?
又何谈群策群力?
无非就是捐款那一套,只是不知道这次县令的胃口如何。
正堂之中一时鸦雀无声,气氛紧张。
梅家家主梅天李眉目低垂,手中翡翠念珠缓缓转动,仿佛外界的一切纷争都与他无关。他背靠白岩湖梅家,乃筑基世家,一个地方的县令自然不敢得罪他,他也犯不着为了其他人强出头,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即可。
魏家家主魏达彪经营武馆等生意,背后有林安郡高官背景,也不太在意县令的看法,坐那盘着自己扳指。
汞家家主汞明凡经营药草生意,世世代代医药传家,达官显贵但凡有个身体不舒服,都会找他们汞家,因此人脉关系广泛,就连县令张清远也曾因为夫人身体不适,找他寻医问药。
最后沈家,世代经商,很有商业头脑,懂得趋利避害,破财消灾。家主沈万鑫见气氛不对,有些顶不住压力,试探道:“不知大人是想......?”
张清远看到终于有人接自己话,暗暗松了一口气,宣城四大家族,根深蒂固,势力盘根错节,早已成为宣城的顽疾。
他们世代经营,积累了庞大的财富和人脉,甚至在地方事务中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县令虽然名义上是宣城的最高长官,但在很多事务上,没有四大家族的支持,往往寸步难行。
大齐轻商,商人地位比较低下,沈万鑫担心张县令不敢动其他三家,最后拿自己开刀,这才率先示弱。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次讨贼,本应向朝廷申请拨款,奈何朝廷现在正和燕国开战,自顾不暇,因此这笔费用则需要我们自己解决。”
魏达彪听闻此事,只是钱粮问题,顿时不假思索的说道:“我当是多大的事,只是钱粮这等小事,老规矩,我魏家带头拿一万两。”
沈万鑫连忙跟上:“我沈家同样一万两。”
连续两家表态,一下子筹到了两万两,张清远本该高兴,但此时他却笑不出来,魏达彪说的老规矩,则是县令巧立名目,豪绅带头捐钱,百姓看到有钱人都捐了以后,自然愿意慷慨解囊,一旦把钱都收上来之后,豪绅之钱原数退回,百姓之钱则三七分利,他县令才拿三成。
这样一看,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他能笑出来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