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继位的元年春季,延续上代国君的外交政策,与郑国交好。郑国请求完成许田和祊田的交换。两国结盟。
宋国的华父督在路上见到孔父嘉的妻子,他目送她从对面走过来,又回头从后面盯着她走过去,说:“美丽又光彩动人”。这场艳遇直接导致宋国一名重臣和一名国君身亡。
桓公二年春季,宋国卿大夫华父督直接攻打孔氏,杀死孔父嘉而夺取他的妻子。宋殇公发怒很生气,华父督惧怕被处理,随后竟然杀害了宋殇公,华父督拥立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继位,是为宋庄公。华父督宋国公室子弟,官至太宰,很有势力的大贵族。孔父嘉其实也是宋国国君的后代,但是传承已经很多代,血缘关系已经很远了,此时官至大司马。宋国的朝政掌握在公族手里,他们几乎包揽了国家所有重要的官职。这些贵族家族长期掌控着朝政大权,对宋国的政治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公族就是一代代国君的庶子形成的,比如华父督和孔父嘉,华父督是宋戴公的孙子,孔父嘉是宋国第五任国君宋前湣公的五世孙,另外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
宋殇公和孔父嘉直接被杀,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宋殇公继位后十年间,发生了十一次战争,宋国主要和郑国打仗,孔父嘉作为大司马主管军事,连年的战争,死伤惨重,国内民众反战情绪很高,苦不堪言。华父督对外宣传都是因为大司马孔父嘉的原因,导致连年战乱。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左传一书记载中,唯一的一个例子,太宰级别的重臣大街上看到另外一个重臣的妻子,见色起意,引发政治血案。后面历史记载来看,华父督辅佐宋庄公,给各国送礼,为他稳固君位,和郑国讲和,偃兵息鼓,休养生息。之后又辅佐宋庄公的儿子宋闵公,直至29年后的一场动乱,太宰华父督听到变乱,挺剑登上战车,起兵讨乱的时候被杀。
这场动乱的原由可以追溯到宋宣公,也就是宋殇公的父亲,宋宣公舍弃自己的儿子把君位传给了弟弟宋穆公,而宋穆公为了回报恩情,又舍弃自己的儿子宋庄公,把君位又传给了哥哥的儿子宋殇公。导致宋国权力结构不稳固,正是这种原因,宋国被卫国说服,一直和收留宋庄公的郑国为敌,而此时的郑国国力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
夏季四月,鲁国从宋国取来郜国大鼎,置于太庙,这大鼎是宋国为了宋庄公稳固君位送的礼物,同时给齐国、陈国、郑国都有送礼,见者有份。关于太庙置鼎,鲁国大臣臧哀伯说:以前周武王攻克殷商,把大鼎迁到雒邑,还有人有非议。现在这个大鼎显扬的是违法乱纪,以下克上,这怎么能放在太庙呢。鲁恒公不听,从这里来看鲁恒公对周朝礼法没有敬畏之心,根本不放在心上。
秋季七月,杞侯来鲁国朝见,不恭敬。杞侯归去后,桓公就策划征伐他。这个时候鲁恒公年龄还没成人,鲁国朝堂的话事人应该是公子翚,刚刚策划政变后的两人极度敏感,按说一个小国国君大老远过来朝见,不太可能不恭敬,纠小错为理由,杀鸡儆猴倒是可以理解。
蔡侯、郑伯在邓地会见,开始畏惧楚国。蔡国和郑国是紧挨着楚国的诸侯国。此时楚国已经开始向北拓展势力范围了。
九月,军队攻入杞国,声讨杞侯的不恭敬。小杞国还是没有抵抗之力的。
桓公与戎国人在唐地会见,是为了重修友好,这也是继承了鲁隐公的外交政策,与郑国、齐国交好,与四周小国保持友好关系。
接下来是插播的一段史料,记载晋国大小宗之争的起因、过程,此时晋国小宗已经传承到了曲沃武公这一代。
恒公三年,书接上文,曲沃武公进攻翼城,军队驻扎在陉庭。韩万为武公驾车,梁弘作为车右。在汾水边的低洼地追赶晋哀侯,由于骖马被绊住才停下来。夜里,俘获了晋哀侯和栾共叔。这里详细介绍了几个人,韩万就是后期晋国大名鼎鼎的六卿家族韩氏的先祖,栾共叔是后期大卿族栾氏的先祖。
鲁桓公和齐僖公在莱芜会见,这是因为和齐女订婚。莱芜在鲁国和齐国的中间。
鲁桓公和杞侯在山东宁阳县会见,这是由于杞国要求议和。宁阳县在鲁国和杞国之间。杞国是小国,基本是没有还手之力的。
秋季,公子翚到齐国迎接齐女,齐僖公护送姜氏出嫁,到了山东肥城市,这是不符合常理的,周礼国君的女儿出嫁都是由下卿或上卿护送,就算嫁给周王室,也是大臣护送,没有国君护送的规矩。这次嫁人的就是齐僖公的女儿,大名鼎鼎的文姜。齐僖公不仅以国君之尊,亲自护送,而且一直护送到鲁国边境。那这场不合常理的婚礼有没有猫腻呢?有,正是这场婚礼,让鲁恒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芮伯万的母亲芮姜嫌恶芮伯的宠姬太多,因此把他赶走,让他住到魏城。芮国和魏城在今天的山西芮城县附近。芮国地理位置非常关键,是黄河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芮姜是个合格的女政治家,看到儿子不思进取,一怒之下把他儿子赶出了国都。
恒公四年春季,正月,鲁桓公在郎地打猎。春秋时期,认为冬季狩猎是可以的。
秋季,秦国的军队袭击芮国,秦军战败,由于小看了敌人的缘故。此时的秦国,竟然越过黄河进攻芮国,进攻的路线大概率是从蒲津渡渡过的黄河。然后不同寻常的是周桓王的军队和秦国军队联合找场子来了,包围芮国,俘虏了芮伯。
恒公五年正月初六,陈侯鲍逝世,陈侯鲍的弟弟陈佗杀了陈侯鲍的太子,这是发生在陈侯鲍病危的时候。按照之前宋国、卫国、鲁国内乱的例子看,陈国的权利架构相对稳定,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后面的史料看,是郑庄公背地支持陈佗作乱。郑国使整个中原诸侯国政治环境的搅局者。
夏季齐僖公、郑庄公去纪国访问,想要乘机袭击纪国。纪国人发觉了。纪国靠近齐国,是齐国拉着盟友郑国一起干坏事。周恒王夺取了郑庄公的权利,郑庄公不再朝觐周恒王,双方正式撕开脸面。
秋季,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周桓王率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蔡军、卫军隶属于右军;周公黑肩率左军,陈军隶属于左军。从阵容来看,主力是周王室的军队。参加者是蔡国、卫国、陈国,宋国因为亲郑国的宋庄公上位,所以没有参加。但是陈国刚发生政变,此时的陈是亲郑国的,是郑庄公支持的陈佗,只是表面上大家都不知道,这是背地的交易。蔡国前年和郑国在邓地会见,很难说明立场。只有卫国是坚定的反郑势力。
郑国的子元建议用左方阵来对付蔡军和卫军,用右方阵来对付陈军,说:“陈国动乱,百姓都缺乏战斗意志,如果先攻击陈军,他们必定奔逃。周天子的军队看到这种情形,又一定会发生混乱。蔡国和卫国的军队支撑不住,也一定会争先奔逃。这时我们可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中军,我们就可以获得成功。”郑庄公听从了。曼伯担任右方阵的指挥,祭仲足担任左方阵的指挥,原繁、高渠弥带领中军护卫郑庄公,摆开了叫做鱼丽的阵势。
双方在繻葛(今长葛市北)交战,周王室的部队已经深入到郑国领土内了。郑庄公命令左右两边方阵说:“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郑国的军队发起进攻,蔡、卫、陈军一起奔逃,周军因此混乱。郑国的军队从两边合拢来进攻,周军终于大败。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正如前面分析,如果没有蔡、陈的参加,胜负犹未可知。左右军在陈、蔡的奔逃下率先崩溃。导致郑国三军合击周王室的中军。激战中,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忍着伤痛继续指挥军队撤退。祝聃请求前去追击,被郑庄公阻止,说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里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国家免于危亡,这就足够了”。夜间,郑庄公派遣祭仲足去慰问周桓王,同时也问候他的左右随从。
繻葛之战导致周王室尊严丧尽,再无力制约各个诸侯国,王室力量加速衰落。春秋时期诸侯大国纷争的局面从此拉开了帷幕。
桓公六年,楚武王入侵随国,此时楚国开始向北扩张。楚国始封地在丹阳一带,芈姓,经过一代代努力,吞并了很多小国,占据了江汉平原的核心区域,包括现在的京山、宜城、荆州这一区域。从这时开始,楚国开始向北扩疆,挑战汉阳诸姬。汉阳诸姬是周王室沿着汉水分封的一系列姬姓诸侯,控制着南阳盆地和随枣通道。其中随国实力最强。
斗伯比为楚武王出谋划策提出:楚国扩大军队,整顿装备,用武力逼迫别国,致使他们害怕而团结起来,难于离间。在汉水东边的国家中,随国最大。随国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抛弃小国。小国离心,对楚国有利。少师这个人很骄傲,请隐藏我军的精锐,而让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长他的骄傲。熊率且比说:“随国有季梁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打算,因为少师可以得到他们国君的信任。”所以双方在会谈的时候,楚武王故意把军容弄得疲疲塌塌来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后,请求追逐楚军,随侯将要答应。季梁劝阻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国军队显得疲塌的样子,是引诱我们。季梁顺便还对内政做了劝谏;小国之所以能够抵抗大国,是小国有道,而大国君主沉溺于私欲。有道,就是忠于百姓而取信于神明。上边的人想到对百姓有利,这是忠;祝史真实不欺地祝祷,这是信。随侯一脸疑惑地说道:“我在祭祀时,所选用的牲口不仅毛色纯正,毫无杂色,而且个个都长得膘肥体壮;所供奉的粮食也都是精心挑选的,数量充足、品质优良。如此诚心诚意地祭祀,为何还是不能得到神明的信任呢?”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解。季梁无奈回答说:百姓才是关键的,是神明的主人。牲口又大又肥,说的是百姓的财力普遍富足;粮食品质优良、数量丰盛,说的是春、夏、秋三季没有天灾,百姓和睦而收成很好。君王应该修明政治,亲近兄弟国家。随侯采纳了意见,修明政治,楚国没有敢来攻打。
夏季,鲁桓公和纪侯在成地相会。这是由于纪侯前来商谈如何对付齐国灭纪的企图。此时齐国也开始灭国扩展领土了。纪国在齐国的东部,同在山东半岛,是齐国主要的扩张方向。
北戎进攻齐国,齐国派人到郑国求援。郑国的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六月,大败戎军,俘虏了它的两个主帅大良、少良,砍了带甲戎军三百人的脑袋,献给齐国。此时的齐国和郑国是盟友关系,郑国有之前打败戎人的经验。可以说这是一场大胜,不仅砍了带甲的戎军三百人,还俘虏了主帅。
当时,诸侯的大夫在齐国防守边境,齐国人馈送他们食物,让鲁国来确定致送各国军队的先后次序。鲁国因依照周王朝所定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太子忽认为自己有功劳,很恼怒,所以四年之后在郎地和鲁国打了仗。国际政治勾心斗角,上一次三国关于许国的领土就互相耍心眼。这次齐国又是摆了鲁国一道,让郑国和鲁国生了嫌隙。那鲁国能不能把郑国排在前面呢,其实也不合适,这就是个阳谋。此时活跃在国际舞台的诸侯,宋国、陈国、虢国是公爵,齐国、晋国、卫国、蔡国、鲁国、纪国是侯爵,郑国是伯爵。按照周礼排名,此时军功最高的郑国,可能排在最后一位。所以郑国此次的主帅太子忽很恼怒。
郑国太子忽率兵击退戎人,齐僖公很欣赏他,请求把宗室女嫁给太子忽,但是太子忽拒绝了。在这之前,齐僖公想把嫁给鲁国的文姜许配给太子忽,也被太子忽拒绝了。第一次拒绝齐国,太子忽的理由是齐国强大,不是我的配偶,求于自己,多受福德,靠我自己就是了,要大国干什么。第二次拒绝齐国,太子忽的理由是,我为齐国没有做什么事情,尚且不敢娶他们的女子。现在由于国君的命令急忙地到齐国解救危急,反而娶了妻子回国,这是利用战争而成婚,百姓将会对我有什么议论呢?很明显第二次的理由是场面上的套话。从第一次的理由看,太子忽认为齐国强大,不想以后被齐国干涉内政。而且对自己的实力比较自信。但是吧,太子忽低估了江湖的血雨腥风啊。
冬季,纪侯前来朝见,请求鲁国代纪国取得周天子的命令去向齐国求和。桓公告诉他说自己做不到。这个时候的纪国危机感十足,请求鲁国去求周天子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