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原乱战

隐公九年,夏季在郎地筑城。郎地多次在书中出现,(今山东鱼台县附近)郎地算是鲁国的一个边防重镇,其周边在当时分布有滕、薛、极等小国,战略地位显著。集军事防御、战略威慑于一体,同时也是鲁国国君打猎常去的地方。

宋殇公不去朝见周桓王。这时郑庄公正担任周桓王的卿士,就用天子的名义讨伐他,郑国进攻宋国。其实也可以看出,此时国际社会对郑国的约束力基本没有,去年齐国主导的停战,郑国压根没放在眼里。

此时的鲁国和宋国关系处于绝交的状态,因为之前的一次外交事件,生了嫌隙。隐公五年郑国进攻宋国,打到了宋国都的外城,隐公听说了军队已经进入外城,打算出兵救援宋国,就问了宋国求援的使者军队到了什么地方。使者认为明知故问,回答军队还未到达国都。隐公认为使者不如实禀告,发怒拒绝救援。而这次郑国来攻打宋国,宋国因为鲁国未救援,发怒没有通知鲁国,导致两个盟友彻底翻脸。这真是个值得反思的案例,因小失大。

秋季,郑国用天子的名义前来报告进攻宋国。

冬季,隐公和齐僖公在防地会面,策划进攻宋国,亮明态度。

就在郑国宋国对抗的时候,北戎人侵略郑国。郑庄公率兵抵御他们,又担心忧虑北戎军力量强大,说:“他们是步兵,我们用战车,我很担心他们从后边突然绕到我军之前袭击我们。”公子突说:“派遣一些勇敢而不刚毅的兵士,和敌人一接触就赶紧退走,君王就设下三批伏兵等待他们。戎人轻率而不整肃,贪婪而不团结,打赢了各不相让,打败了各不相救。走到前面的见到有财物俘虏,必然一意前进,前进而遭遇伏兵,必然赶快奔逃。走在后面的人不去救援,敌兵就没有后继者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得胜。”郑庄公听从了公子突的意见。

戎人的前锋部队遇到了伏兵就奔逃,祝聃追逐他们,把戎军从中截断,前后夹攻,将戎军全部歼灭。戎军后继部队拼命奔逃。十一月二十六日,郑人把戎军打得大败而逃。此时的郑国军力强盛,可以说完胜北戎军队。

隐公十年上半年,鲁国、齐国、郑国在今天的山东沂南县、济宁市会见、结盟,谋划进攻宋国,鲁郑比较积极分别击败宋国,攻下鲁国宋国边界的三座城,郑国把这三座城都送给了鲁国。鲁国很高兴,给与郑庄公极高的评价,评价郑庄公这样做合于正道。用天子的命令讨伐不来朝觐的诸侯,自己不贪求土地,而犒赏受天子的爵位的鲁国,这是得到治理政事的本体了。得到的好处最多,所以评价最高,可以理解。

郑国此时可谓风光无限,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周王室执政卿的名义党同伐异。然而此时的蔡国、卫国、郕国没有按照天子的命令会师讨伐宋国。此时的中原地区可以明晰的划分两个军事同盟,郑国、齐国、鲁国是一个,宋国、卫国、蔡国是一个。这几个国家在春秋的初期是比较大的国家,此时还没有开始大范围的攻伐吞并小国家,这一阶段实施攻伐吞并小国家的主要是郑国。

隐公十年下半年,一直都在战争中,由于宋国、卫国、蔡国三支军队不合作,没有打过郑国、齐国、鲁国的军事同盟,郑国攻入宋国。同时也攻入郕国,讨伐郕国不听天子的命令进攻宋国。

隐公十一年春季,涉及到一件礼仪的事,滕侯和薛侯前来朝见鲁君,两人争执行礼的先后。薛侯说:“我先受封。”腾侯说:“我是成周的卜正官,薛国是外姓,我不能落后于他。”鲁隐公派羽父向薛侯商量说:“承君王和滕侯问候寡君,成周的俗话说:‘山上有树木,工匠就加以量测;宾客有礼貌,主人就加以选择。’成周的会盟,异姓在后面。寡人如果到薛国朝见,就不敢和任姓诸国并列,如果承君王加惠于我,那就希望君王同意滕侯的请求。”薛侯同意,就让滕侯先行朝礼。这段外交辞令其实说的很好,非常漂亮。假如不是商量的语气,假如不先引用成周的俗语,而是直接说后面的,是不是太生硬。还有可能导致外交事件。

夏季,鲁隐公和郑庄公在荥阳会见,策划一起进攻许国,从五月十四日至七月初三,鲁国、郑国、齐国三国联军攻下许国。三个国君又开始勾心斗角了,齐国把许国送给鲁国,鲁隐公自然也是明眼人说;“君王说许国不交纳贡品,所以寡人才跟随君王讨伐它。许国既然已经认罪了,虽然君王有这样的好意,我也不敢参与这件事。”于是就把许国领土送给了郑庄公。郑庄公自然求之不得,这其实也是郑国的国家战略,向南吞并许国开疆拓土。这场战争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公孙阏(子都)和颍考叔争夺兵车,颍考叔挟起车辕奔跑,子都拔出戟追上去。追到大路上,没有追上,子都很愤怒。公孙阏(子都)是春秋有名的美男子,也是郑国王室的宗族子弟,自然也是咽不下这口气。等到颍考叔拿着郑庄公的旗帜“蝥弧”争先登上城墙,子都从下面用箭射他,颍考叔摔下来死了,颍考叔就是劝说郑庄公掘地见母的那位。

郑庄公对许国有深谋远虑的安排,先是安抚许国的君臣,让许国大夫百里事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都的东部边邑,说:两个意思,一郑国不可能长期占领许国,二是不要让别国逼近这里,来同我郑国争夺这块土地,也是姑且巩固郑国的边疆。郑庄公让公孙获住在许都的西部边境,对公孙获说,凡是你的器用财货,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就赶紧离开这里。我们郑人是周朝王室,但如今周天子威望式微,一天不如一天,作为周王室的后人,未来的日子会更加艰难。而许国是太岳的子孙。如果上天有一天要放弃了我们周朝血脉,我们是无法与许国这些外姓血脉竞争的。

对于颍考叔的死,郑庄公很生气,他让一百名士兵拿出一头公猪,二十五人拿出一条狗和一只鸡,来诅咒射死颍考叔的凶手。从历史记载来看,肯定有人知道凶手是谁,两人的恩怨产生的原因、包括射杀的细节都记录下来了。其实就一方面是公室贵族,而且能力也很强的公孙阏(子都),一方面是劝说掘地见母的朝廷重臣。郑庄公选择装聋做哑,但是又要诅咒凶手,给下面的人做做样子。

周天子在郑国取得邬、刘、蒍、邘的土田,却给了郑国人原来属于苏忿生的土田:温、原、絺、樊、隰郕、攒茅、向、盟、州、陉、隤、怀。这是周和郑国做的一次交易,郑国用四个县换苏国的12个县,这些地方在今天的温县、武陟、沁阳一带,和郑国的虎牢关相隔一条黄河相望。之前郑国去割了温地的麦子。

郑庄公与息侯因言语不和,息侯就带兵讨伐郑国,郑伯在郑国的边境迎战,息师被打得狼狼大败而回。左传记载这是息侯不自量力,一点小问题就挑衅郑庄公。我们首先想一下郑庄公和息侯为什么言语不和,郑国和息国中间隔着蔡国和陈国,国家领土不直接接壤。目前领土矛盾还不存在。此时的郑国击败宋国、攻入许国、向北侵占苏国领地,在朝堂上又是周王室的执政卿,可谓是威风八面。在周王室的朝堂之上息侯的爵位是比郑伯的爵位要高的,公侯伯子男,两个国君发生了口角,息侯此时实力也不弱,就带兵攻打了郑国,结果大败而回。

冬季十月,郑庄公带着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十四日,又把宋国的军队打得大败。

隐公十一年是鲁隐公执政的最后一年,这年鲁国大夫羽父请求杀掉桓公,想借此求得宰相的官职。鲁隐公说:“从前由于允(鲁恒公)年轻的缘故,所以我代为摄政,现在我打算把国君的位子交还给他。已经派人在菟裘建筑房屋,我已经打算退休养老了。”羽父害怕了,反而在鲁桓公那里诬陷鲁隐公而请求桓公杀死隐公。羽父就是公子翚,没有记载他的出身,但是叫公子翚,就说明是上代国君的儿子,可以推断鲁隐公是庶长子,公子翚是年龄比鲁隐公小的庶子,也就是弟弟,鲁恒公(允)是嫡长子。公子翚此时是鲁国的权臣,掌握着军权,内政也有干涉,多次无视鲁隐公带兵对外作战。此时鲁国鲁隐公、公子翚、鲁恒公三个人构成的权利架构随着嫡长子鲁恒公年龄越来越大,逐渐变得不稳固,主要公子翚首先具有了危机感。从史料推测,鲁隐公自有安排,自己退位养老,养老地点在泰山之南的泰安市,风景丽人,鲁恒公继位。但从公子翚的角度看,他认为无论谁继位,另外一个都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所以他首先建议隐公继续执政,把鲁恒公排除掉。可悲是的鲁隐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向一个乱臣贼子交了底,从这里也可以推测公子翚大概率是鲁隐公同父异母的弟弟,戒备心相对较弱。透了底的公子翚此时也没有了退路,他当然不会相信鲁隐公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转头向鲁恒公进谗言,此时的鲁恒公是11-15岁之间的小孩,自然也不懂那么多的人心险恶,只知道公子翚向他说,隐公要对自己不利,我替你除掉他之类的谗言。结果就是两人合谋派人刺杀了鲁隐公,鲁桓公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