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让人沉重的“少年中国”

每每读到《少年中国说》,总会被梁任公对少年的热烈激情所感染,总会热血沸腾豪情满怀——是啊,还有什么能比少年的精神状态更有资格表征国家的竞争力?正是基于少年对一个国家的战略性意义,所以看到今天我们的少年表现出的状态,我的内心很是不安。

2004年2月13日的《信息时报》报道,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一项关于青年就业方面的调查显示,46.3%的青年心目中最理想的职业为党政机关干部。而9年前的同类调查结果显示,当时“自己创业”(32.9%)被青年认为是自己未来发展最有前途的一项选择。透过这个调查结果,至少显示出青少年的官本位意识不是在淡化,而是在加重,而且思想趋于保守。青少年的如此思想状态不是一个好兆头。

同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2003年教育部在例行的体质监测中,对全国11万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运动素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前段时间相关的一个调查:四川成都市计划生育指导所历时一年多,对成都地区549位大学生的精子进行检测,并做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成都地区大学生精子质量已经亮起红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习惯不好,以及未婚同居增加了生殖系统感染的机会。

从身体状态到精神状态,从现实到理想,笼罩在“少年中国”之上的是一层灰色的调子,我们能指望这样的身体状况为祖国工作多少年?又如何能指望这样的精神状态延续让世人为之惊讶的中国奇迹?

在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下,我们谈生态环境,谈社会公平,谈教育,谈财富的再分配,但我们忽略了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人——今天那些在读书、在憧憬、在中学大学里眺望未来的青少年们。

考察美国的发展史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大的飞跃正源于几代年轻人共同努力的积累。今日之中国有如此的发展奇迹,不也是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一代年轻人为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创造的吗?

年轻人不断在成长,过去的年轻人又在不断地老去,无疑,支撑社会的中坚永远是青年人。联合国预计,到2040年,中国青壮年人口与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1,而在2000年比例为6.4:1。

当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少年中国”能让人放心吗?“少年中国”的建设是应该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了。不然的话,20年、30年后的今天,我们拿什么跟世界比,拿什么维持未富先老这种病态社会的平衡和发展?

而更为严重的是,少年们的“作为”越来越成为问题:越轨、违法、犯罪……近十余年来,青春期少年犯罪之所以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日益严重性。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98年至2001年上半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的类型达20多种,犯罪的特点继续向团伙化、低龄化、成人化、残忍化、智能化等方面发展。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从14岁开始犯罪的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剧。

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当前在校学生犯罪显著增多。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在校学生犯罪的现象不是没有,但数量很少,而且犯罪性质没有现在严重。“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学生的犯罪率是全世界最低的,而现在学生犯罪率比“文化大革命”前竟上升了数十倍。这不能不令人震惊和警惕。

2002—2004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在校生犯罪案件77件133人。案件数在2003年略有下降,但2004年又大幅上升。2002年24件43人,2003年19件33人,下降20.8%(件)23.2%(人),2004年则激增至34件57人,增幅分别高达78.9%和72.7%。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清华大学附中、101中学、八一中学等重点学校都有学生犯罪。

而被开除学籍、退学或考不上中学的“流失生”犯罪所占比例更为惊人。这已成为北京、天津等都市社会一个重大的新社会问题。2004年7—9月,全国查获未成年犯4万多名,其中流失生所占比重竟达78%。这一严重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无论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还是中小城市,未成年人犯罪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北京等大都市每年都以13—20%左右往上递增,形势非常严峻。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犯罪者日趋低龄化。来自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信息显示,近三年来,哈尔滨市未成年人犯罪年均增长23%,首次触犯法律平均年龄从16—17岁提前到14—15岁,一些少年在8—9岁即存在不良行为。

当我在网站查阅有关少年犯罪的词条时,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跃入眼中。某地一名年仅13岁的小学六年级女生在放学途中,被一个以16岁少女为首的少年犯罪团伙诱骗去“坐台”当小姐;某地警方一举打掉一个拦路抢劫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破获拦路抢劫案件7起,犯罪嫌疑人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刚满15周岁……

“少年犯罪”永远是令人心痛的字眼。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的原因,他们过早地在青春期结束了烂漫的年华,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

“青春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到成人关键性的过渡时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春期的年龄界定为10—19岁。由于青春期发育存在着明显的个体、性别和种族差异,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还通常使用“Young People”这一定义,特指10—24岁的年轻人。青春期不仅是一个生理概念,而且是一个现代文化概念。这一概念伴随20世纪全球性的性早熟趋势、家庭模式的变化和都市化进程,不断得到认同和强化。这一时期出现了问题,对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以至民族的危害都是巨大的,谁对日益严重的少年犯罪问题负责?谁又能买得起如此大单?……

“少年犯罪”四个字就像一道重重的鞭痕,烙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心中,让人一想起,心灵深处就会产生挥之不去的疼痛感。正值花样年华的他们,本应该生活在充满爱的阳光里,但这一切美好的东西却都被他们亲手断送了,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禁锢在了漫长的铁窗生涯中。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年纪轻轻就会有那么残忍的手段?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变成这样?

作为一名检察官,每当翻开那厚厚的卷宗时,我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沉重。毁灭他们的是自己?是家庭?还是社会?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十六七岁,人生最美好的黄金岁月,人们常把这个年龄比作绚丽的花季。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几乎倾尽了世上最美妙的言辞,用来描绘、赞美这如春蕾乍开,晶莹欲滴的人生之花。哪一个过来人对自己生命的花季不珍藏着深深的怀恋?然而,当我采访一些少年罪犯之后,记忆中所有赞美花季的诗篇瞬间便荡然无存。面对这些花季沉沦的孩子,我只感到一阵阵揪心般的痛楚。高墙电网怎能与青春的花儿为伴?锃亮的手铐为何映衬那一张张带有稚气的脸庞?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也只有一次青春。

从童话般的童年时光隧道中走出,沐浴着青春的朝气,怀着成长的羞涩和苦恼,满怀新奇地打量着眼前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有几丝喜悦也有几分迷惘,有几丝冲动也有几分理性。这都是刚刚迈入青少年阶段的每个人的共同感受。

人生多歧路。在青少年第一次有意识地睁眼看世界的时候,是非、善恶、美丑都蜂拥而至,热情地拥抱着这群初次见面的孩子们——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将来都可能成为他们忠实的信徒。满脸稚气的他们在花花绿绿的美丽新世界面前多少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或许根本没有想过,在这个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好,怎样才会不步入歧途?

无情的事实给了我们无奈的答案,一个个案例,一遍遍警醒着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孩子们远离噩梦的侵扰。出于一名检察官和作家的双重责任,我如实记录下了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声音,并试图探寻他们走向堕落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