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3年春游,我们走京郊斋堂的山野路,徒步30公里。

晓春初雨的郊野,天是蓝的,山是青的,空气中洋溢着春的味道。算起来,这是我任教清华以来的第15次春游了。每年再忙,也要抽空邀集新老学生们踏青郊游,踏的是新年新气象,游的则是愈老愈醇、愈久愈深厚的社会资本。

今年的春天充满了改革的新风。习李新政从“中国梦”始,以反贪治腐为利器,将革自己命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作为第一施政,足见新政的壮士之勇。在作为施政纲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小政府、大社会”跃然纸上,以取消业务主管单位为突破口的社会体制改革蓄势待发。随着这一方案在全国人大会上表决通过,以及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分工落实方案的通知,一个社会组织将大有作为的春天姗然而至。

这是中国社会期待已久的春天。比之市场改革,中国的社会改革延迟得太久,积压的问题和矛盾太多。惟其如此,社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就大得多。两年前许多同仁参与讨论修订的社会团体等三大条例,如今依旧安睡在立法机关的案头。曾轰轰烈烈启动的事业单位改革似也偃旗息鼓了。一年前我带着调研组考察乌坎时,成功领导乌坎抗争并当选村支两委“一把手”的林祖銮踌躇满志,时隔一年后当我们再访时他却变得一筹莫展。如何用旧社会的手撑起新社会的天?在一个亟待重建但又缺乏建设者的社会中,这无疑是改革的悖论。不久前的通知要求民政部会同国务院法制办今年底完成三大条例的修订,且要在2017年基本建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我们相信并期待这一次是动真格的。但在尚未达成改革共识的体制内,如果没有一个超越部门权力和利益的宏观协调机制,触及体制核心权益的深度改革恐难推进,而日积月累并随时都在激化的各种社会矛盾则逼着体制向后退。同时,自下而上的公益热情和结社需求不断高涨,早已突破了现行体制的合法性空间,一个预估总量达300万~400万的第三部门已经崛起并在社会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与踟蹰不前的事业单位改革及回归体制的人民团体形成鲜明对照。这一切都使得对改革的期待与其可能的进展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

但是不管怎么说,一个以取消业务主管单位为突破口的社会改革已经启动。除了密切关注和积极推进这一进程外,我们更要做好迎接新体制的准备。当春天真的来临的时候,我们的体质是否适应?营养是否足够?生长机能是否健全?我们被压抑的潜能能否充分发挥?社会所期待的功能能否足以实现?社会组织,我们这些并不熟悉中国社会转型乃至公共管理的新生事物,能否在深化改革和转型的实践中一展身手而不负众望?现在,到了社会组织需要承载压力的时候了。

本卷以专题形式聚焦社会改革与社会建设,解读和探析新政,同时关注广东改革的经验和基层创新的案例,努力把握社会改革的最新动向。

本卷付梓之际,四川雅安地区发生7.0级地震并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短短数日,无数志愿者奔赴灾区,十多亿善款汇集慈善,彰显了来自民间巨大的公益力量。令人在为震灾罹难者深致冥福的同时,不禁赞叹中国的NGO,我们是社会的正能量!

山野春游的队伍中也有不到七岁的那路,喜爱运动的他同样徒步了30公里。真的很棒!他的成长如同年轻的社会组织,不管天暖还是寒,只要时辰到了,春天就会来;只要春天来了,生命之树就会长大!

王名

2013年4月29日于涵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