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人才发展报告(2018)
- 王辉耀主编
- 7298字
- 2020-08-29 01:00:12
B.3 高校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四川高校教师出国访学的实证调查
摘要:教师出国访学作为高校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方式,对实现高校人才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四川高校教师出国访学的积极性,根据需求激励理论将教师访学的需求、收获及两者间差异进行对比,发现已有访学项目未充分考虑不同教师的需求差异,教师访学未从学习输入阶段转向成果输出阶段,访学管理服务质量仍有待提升。为此,高校可探索建立差异化需求导向、专业化咨询培训、项目化绩效评价、信息化管理服务的“四位一体”教师访学激励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师 国际交流合作 出国访学 激励机制 四川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下,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成为高校提升办学质量、高校人才追求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其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国际竞争力乃至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出国访学作为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已成为高校人才提高国际化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政府与高校也在不断加大对出国访学的支持力度。高校教师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通过出国访学等方式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有助于高校紧跟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竞争国际资源、引进教学新方法新理念,进而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国际化水平产生重大影响。然而,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缺乏地缘优势,与中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们选取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四川省作为研究样本,以教师出国访学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师的需求、收获和两者间的差异进行了探讨,并针对不同类型教师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对已有激励机制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四川高校教师国际化发展营造公平、合理的环境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国际化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达到提高教师国际化素养、促进高校资源合理优化、实现人才国际化与教育国际化的目的。
一 研究背景
(一)高校教师出国访学研究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持续深入推进的影响下,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已相对成熟,包含国际化的内涵、发展历程、问题、经验借鉴、对策等方面。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和动力,学术职业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融合问题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包含教师参与国际化的趋势、学术职业国际化活动的方式、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学术职业国际化的实现途径等方面。
然而,出国访学则较多作为国际化研究中的子问题仅被少部分学者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国访学的经验总结与建议、访问学者的跨文化适应研究、项目经费执行情况的实证研究、项目收益的调查研究等方面。
近年来,少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教师出国访学的收益问题,包含访学收益的维度、访学收益及其意义的质性研究、访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等方面。
陈学飞(2004)把教师出国访学收益分为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两个方面,Sanderson(2008)则分为工具性收益和人文性收益,Biraimah和Jotia(2013)认为教师收益主要体现在知识收益和态度收益两方面。蒋玉梅等(2015)的研究发现访学教师取得了显著的内部和外部收益,表现在理念提升、教学和科研创新以及国际化交流合作上,这些收益不仅促进了教师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面提升。黄明东等(2016)发现访学效果与访学动机、访学过程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强和树立正确的访学动机、严格审查访学申请书、拓展合作范围与内容、持续加大投入等途径可以巩固和提升访学效果。由此可见,当前关于“高校教师出国访学”的研究尚不多见,且集中在访学收益及其维度或访学效果的研究范畴。
(二)高校教师激励研究
高校教师激励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激励不仅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是影响着高校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关于高校教师激励的研究主要包括:激励问题与激励对策两方面。其中,激励问题体现在理念、制度、方式、政策制定与执行等方面。马嘉友(2009)认为激励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工具理性”问题。吕挥等(2012)认为激励制度存在岗位聘任制度不健全、激励作用不明显、考核制度不完善、缺乏及时的激励反馈机制、考核指标不合理、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考核手段单一等问题;在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激励机制不能兼顾不同层次教师需求,重外来人才的引进,轻现有人员的激励。
翁光聪(2010)则将问题概括为:学校激励方针重结果轻过程;学校激励方案重报酬轻自我评价;激励方案实施时缺乏激励弹性。
由此,研究者主要从更新激励观念,改进薪酬、职务聘任与绩效考核制度,丰富激励方式,教师参与管理,教师成长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此外,国外学者在已有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教师激励对高校发展的作用、激励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激励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质性或量化研究。Majumdar(1983)从投资主体的公共性角度研究了高校教师激励的必要性及其对投资收益目标和高等教育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
Bailey(1999)研究发现了高校教师激励与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具有相关关系。
Stembridge(1989)认为教师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是正面激励因素,高校管理系统和内部同事关系是负面因素。
总之,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本文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但学者们对教师出国访学这一提升国际化素养的行为的激励则较少关注,这为本文留下了探索空间。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设计
根据需求激励理论,需求是激励过程的起点。只有在确切了解被激励对象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激励手段,达到激励管理的目的。此外,这类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和受激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教师的需求、收获以及两者间的契合度成为本文的主要观测点,结合已有学者对访学收益的维度划分,以及高校三大职能与组织目标,本文在实证调查中进一步将需求和收获的观测内容细化为认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四个维度。
根据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编制了《高校教师出国访学激励机制调查问卷》,由34题组成。第一部分为教师基本信息(共12题)。第二部分为教师出国访学的需求和收获(共13题),其中包括认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第三部分包含教师对目前访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评价(共9题)。问卷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计回收11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调查问卷有95份,有效回收率为86.36%。样本覆盖四川省“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其他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随机性。本文基于最终回收的95份有效问卷,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分析。
(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从出国访学的目的地来看,以发达国家为主,排名前7的国家依次是美国(24.21%)、英国(11.58%)、日本(8.42%)、德国(6.32%)、加拿大(5.26%)、澳大利亚(3.16%)、法国(3.16%)。从教师所在的学校类型来看,“985工程”院校占7.37%,“211工程”院校占73.68%,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占5.26%,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师所属学科为一流学科)占比27.37%,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师所属学科为非一流学科)占比33.68%。从教师的访学形式来看,有12.5%的教师访学形式为学者进修,有43.75%的为短期交流访问,14.58%的为合作科研,18.75%的为联合培养,27.08%的为攻读学位。从访学经费来源来看,主要集中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占比16.84%)和学校与学院项目(占比20%),其次是个人课题经费和自筹资金,分别占比8.42%和7.37%。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根据对样本群体的初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调查对象所涉及的男女比例、年龄阶段、学历等基本情况符合出国访学教师的整体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真实情况。
三 研究发现
(一)高校教师出国访学的需求现状与对比
1.四大需求重要性排序
由图1可知,从提高认知能力、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这四大需求来看,教师出国访学最看重认知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其次是提高教学能力,重要性最低的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这四大需求的平均综合得分分别为3.18、3.18、2.26、1.38。其中,未访学教师对四大需求重要性的排序是:认知>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且总体得分均略高于访学教师;访学教师的需求重要性排序是:科研>认知>教学>社会服务。可见,未访学教师有更强的访学需求,且更希望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而已访学教师则更希望通过访学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图1 教师四大需求的平均综合得分
2.所有调查对象的访学需求情况
从图2的认知、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四大需求来看,教师对提高科研能力和提高认知能力均有较大需求。将四大需求进行细化,比较发现教师对开拓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建立学术联系或国际学术网络、加入国际科研团队,发表高水平论文、提出新的学术观点,与国外专家和教师保持或推进学术合作,学习新的教学内容、融入国际化知识和视野,了解先进教学理论、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增进对不同国家人士思维方式的理解,增加对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理解,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这9方面的需求较大,占所有需求的70%以上,且排在前4位的需求都与学术研究相关。

图2 教师对出国访学的需求情况
3.访学和未访学教师的需求对比
从图3中四大需求整体情况来看,两类教师均对科研和认知需求较大。在发表高水平论文、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开拓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学习新的教学内容、融入国际化知识和视野,建立学术联系或国际学术网络,与国外专家和教师保持或推进学术合作这6方面的需求均超过70%。通过将未访学教师和已访学教师进行对比,发现未访学教师在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或外语水平,了解先进教学理论、树立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指导学生涉外活动和阅读国外文献的能力,兼职国内外社会团体、志愿服务等工作这4方面的需求显著高于已访学教师(相差20%以上)。总体上,未访学教师的需求普遍高于已访学教师,且存在一定差异:首先,未访学教师在认知和教学方面的需求显著高于已访学教师;其次,从需求比例超过80%的具体项来看,已访学教师的科研需求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方面,未访学教师的科研和教学需求大致相当。

图3 访学和未访学教师的访学需求对比
(二)高校教师出国访学的收获现状与对比
从图4来看,出国访学教师在提高认知能力上的各项收获均较大,而在提高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三个方面,访学教师在开拓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学习新的教学内容、融入国际化知识和视野,与国外专家和教师保持或推进学术合作等方面收获较大,而在参与译著、中外著作或教科书的出版,获得科研奖励,成为教学骨干,获得教学奖励,兼职国内外社会团体、志愿服务等工作,参与社会涉外活动方面收获较小。

图4 出国访学教师的访学收获
在教学效果方面,通过分析教师访学前后的教学效果,发现有59.52%的教师在访学后的教学效果要优于访学前,有26.19%的教师访学前后的教学效果无明显变化,访学前的教学效果要优于访学后的教师占比为14.29%。
在科研成果方面,从图5可知教师访学期间或回国后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最多的是国内核心刊物和国际核心刊物,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论文数量占比72.63%,说明教师访学后发表论文的质量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其中英文论文占比35.79%,在英文论文作者排序上(见图6),受访教师是第一作者且是与国外学者合作完成的占比为36.1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图5 访学后论文发表情况

图6 访学后发表英文论文的作者排序情况
另外,通过分析教师访学对个人绩效考核或职位晋升的影响,发现55.79%的教师认为访学对个人绩效考核或职位晋升有很大影响,44.21%的教师认为影响较小。表明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出国访学经历对个人职业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
(三)高校教师出国访学的需求与收获对比
通过图7将访学需求与实际收获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已访学教师在提高认知能力方面收获最大,需求满足程度最高,具体表现在提高了跨文化沟通能力或外语水平,增进了对不同国家人士思维方式的理解,提高了对于目的国社会、文化、历史的了解,增加了对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理解。其次是学习了新的教学内容、融入了国际化知识和视野,开拓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与国外专家保持或推进学术合作等。需求满足程度最低的是提高科研能力,具体表现在建立学术联系或国际学术网络、加入国际科研团队,学习新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发表高水平论文、提出新的学术观点,这三项需求与其对应收获相差10人次以上。

图7 访学教师的访学收获与需求对比
(四)高校教师对访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评价
在所有受访教师中,47.37%的教师对访学管理工作感到很满意,43.16%的教师认为访学管理工作一般,9.48%的教师对访学管理工作不太满意。
1.教师访学遇到的障碍
从图8来看,教师访学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申请程序或手续繁杂的问题,其次是资助力度不足或范围受限、语言交流障碍、访学期限不灵活等问题。对比访学教师和未访学教师遇到的障碍,发现在语言交流障碍和申请条件不符上,未访学教师遇到的困难要远大于访学教师。

图8 教师访学遇到的障碍
2.访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图9可知,目前高校访学管理工作的最大问题是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其次是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多以个人形式派出、缺乏学术团队形式等问题。其中已访学教师认为访学管理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而未访学教师认为访学管理工作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多以个人形式派出、缺乏学术团队形式,并且访学管理工作在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上也存在较大问题。

图9 访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学校激励访学的已有措施
从图10来看,目前高校激励教师访学的措施主要有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提供及时、多样、全面的访学资源或信息,增加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合作项目数量等,只有不到40%的教师认为高校在激励教师访学上采取了简化申请程序、提供专业咨询或培训项目、纳入教师个人或学院年终绩效考核等措施。在激励措施的有效性方面,20%的教师认为学校已有激励措施非常有效,47.37%的教师认为已有措施效果一般,6.32%的教师认为激励措施较无效,7.37%的教师表示不清楚学校有哪些激励措施。

图10 学校激励教师访学的措施
四 研究结论
(一)存在的问题
1.未根据不同教师群体需求提供差异化访学项目
从教师的需求现状来看,未访学教师的需求普遍高于已访学教师,且存在一定差异,包括已访学教师的科研需求显著高于认知、教学、社会服务等其他方面,而未访学教师的科研和教学需求大致相当,且他们在认知和教学方面的需求显著高于已访学教师。但目前已有访学项目或激励措施未充分考虑这两类教师的需求差异,不利于教师访学需求的满足,难以提高甚至维持访学动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高校教师的访学动机主要源于提高科研能力和提高认知能力,这主要受当前高校评价体制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已有访学项目或激励机制包含着学校在追求质量提升时的价值导向,若能增加教学类或服务类访学项目,相对平衡科研类与教学类、服务类的项目数量,不仅有助于扭转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和服务”的现状,帮助一部分教师纠正访学观念,还能为另一部分热爱教学或社会服务的教师,提供更多访学机会。
2.教师访学仍处于学习输入阶段,未进入或难进入成果输出阶段
从教师需求与收获的对比来看,访学教师在提高认知能力方面收获最大,需求满足程度最高,具体表现在跨文化沟通能力或外语水平,对不同国家人士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全球化和国际化的理解等方面。其次是更新教学内容、开拓学术视野、推进学术合作等方面,需求满足程度最低的是建立学术联系或国际学术网络、加入国际科研团队,学习新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发表高水平论文、提出新的学术观点这三项。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取得这些收获需要较长的积累周期,而教师实际访学时间相对较短有关,即成果积累周期与访学期限之间存在矛盾。这导致教师在前沿知识或理念的内化方面效果还不突出,访学投入和产出难成正比,仍处于学习输入阶段,未进入或难进入成果输出阶段。
3.出国访学的管理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
从教师对访学管理的认识评价来看,超过一半的教师对当前管理工作并不满意,仅有20%的教师认为学校已有激励措施非常有效。教师普遍认为访学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信息传递不及时,多以个人形式派出、缺乏学术团队形式,申请程序繁杂,资助力度不足和范围受限,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访学期限不灵活,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等方面。对比访学教师和未访学教师在访学问题上遇到的障碍,发现学校在帮助教师提升语言能力上缺乏制度保障。从长期来看,出国访学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正面效益不言而喻,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也产生着较大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对教师的引导服务和监督评价多半流于形式,包括访学计划审批、过程管理与服务、回国后绩效考核等方面,需警惕由此引发的诸如教学质量下滑等负面效应。
(二)改进建议
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可探索建立包含差异化需求导向、专业化咨询培训、项目化绩效评价、信息化管理服务的“四位一体”激励机制。第一,学校应以需求差异为导向,开发多样化的访学项目。增加教学类、社会服务类项目数量,并在政策上向未访学教师倾斜,以给予访学动机强的教师更多机会和选择;同时丰富访学形式,积极鼓励团队形式的访学活动,并提高访学期限的灵活性。第二,进一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加大资助力度,增加资助的持续性。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成果需要较长的积累周期,短期资助难以保障成果质量。因此,可采取设立项目基金等后续资助方式对回国教师开展持续性经费支持,以促进教师产出高质量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回国后对学校或团队的辐射作用。第三,为教师提供相关专业咨询或培训项目。包括:外语培训、访学计划制订培训、访学规范与程序培训等,帮助教师解决住房交通、医疗保险、家属陪伴、子女教育等生活问题。第四,采用“项目化”的绩效评价模式,保障教师出国访学的质量与效果。即以访学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为核心,以项目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团队予以评价和奖惩。但应遵循适度原则和正向激励原则,避免将出国访学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对在教学或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成果的教师及团队应加大奖励力度,并与学校已有教学奖励或科研奖励相结合。第五,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服务水平。提供及时、多样、全面的访学资源或信息,实现访学管理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简化办事流程,同时兼顾访学机会与过程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