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立雪亭洗礼

我们乘坐的车子缓缓停靠在嵩山少林寺景区路边,车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清新而带着些许寒意的空气扑面而来。刚一下车,目光便被一座气势非凡的铜铸少林武僧像牢牢吸引。那武僧身形挺拔,肌肉线条硬朗分明,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能从基座上一跃而起,施展那令人惊叹的少林绝技。他神态庄重肃穆,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坚毅与果敢,威风凛凛地凝视着远方。

在武僧像的前方不远处,一座巍峨高大的石牌坊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彰显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美感。石牌坊的正中央“嵩山少林”四个鎏金大字赫然醒目,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笔锋之间透露出一种雄浑豪迈的气势,与周围的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更增添了几分嵩山少林寺的神秘与庄重。

仔细观察这座石牌坊,它由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巨石组成,每一块石料都经过了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衔接之处严丝合缝,浑然天成。石牌坊的周围,是一片清一色的古建筑群,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嵩山脚下,红砖碧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古色古香的韵味。这些古建筑群都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地上铺着清一色的银白大理石砖,它如同镜子一般,清晰地倒映出周围的建筑、树木和天空都完美地映照出来。

道路两旁,栽种着一棵棵形态各异的奇松异柏,宛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在松柏的掩映下,是数不清的旅游品商店,这些商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少林特产。各种样式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兵器整齐地陈列在货架上,它们制作精良,古色古香,看得人眼花缭乱。

“前几年,我们晨练的时候就在这条大道上。”谭路和回忆道。

“拆迁还林后,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到这里来晨练了。”黄金彪说。

“电影《少林寺》中,那些武僧在塔林和禅房练功的情景现在还能见到吗?”我好奇地问。

“现在不可能了,那已经成为历史了。”黄金彪摇了摇头,一脸遗憾的样子。

说话间,我们不知不觉便走到了少林寺的山门前。山门前有一片古松林,挺拔的树干直插云霄,有的向四周舒展,像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粗糙厚实的树皮沟壑纵横,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繁茂的枝叶交织成翠绿色华盖,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它们就像岁月的守望者,静静伫立,见证着少林寺的兴衰。

林荫间,游人纷纷驻足,拿着相机定格这一唯美的瞬间。他们或三两成群,交流着对美景的赞叹;或独自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氛围中。

我们沿着石阶而上,脚下的石板光滑平整,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少林寺深厚的文化底蕴。两只巨大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地蹲坐在寺院门外,雄赳赳地望着远方,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刹。走进这举世闻名的少林寺,才发现它的建筑规模远比传说中要小,毫无气势恢宏之感。或许是饱经千年沧桑,历经无数战火与岁月侵蚀,如今只留下这古朴低调的模样。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每一处雕刻,都承载着嵩山少林寺的历史记忆,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嵩山少林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以禅宗和武术著称,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它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称为“禅宗祖庭”;同时也是少林派武术的发源地,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它位于嵩山西麓,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因座落在少室山阴的丛林之中,“少林”因此而得名。

进入山门后,我们进入了天王殿,大殿内铸有身材魁梧的“哼哈二将”,不远处是四大金刚护法。他们手持兵器,怒目圆睁,威严无比。过了大雄宝殿,再经过方丈室,不远处就是“立雪亭”了。

“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称达摩亭。殿内悬着一块牌匾,上书“雪印心珠”四个大字,那是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亲书。殿外立有石碑一块,上面镌刻着“立雪亭”三个隶书大字。这块石碑上的“立雪亭”三字背后大有渊源,它是为了纪念“二祖”慧可立雪断臂、拜达摩祖师为师而刻。

故事发生在北魏时期,有一位名叫神光的年轻和尚,俗姓姬,名光。他自幼聪慧过人,对世间万物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与思考。年纪轻轻便已在洛阳龙门香山永穆寺剃度出家,师从宝静禅师潜心学佛。在宝静禅师的悉心教导下,神光如饥似渴地研读着各类佛经,不断探寻佛法的真谛,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日益深刻。

随着修行的深入,神光心中的困惑却如迷雾般愈发浓重。尽管他熟读经文,对各种佛法理论烂熟于心,但在面对实际的修行与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他渴望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深刻的修行方法,以解开心中的谜团,真正实现心灵的解脱。

神光正在寻觅和深刻修行佛法时,天竺(古印度)高僧达摩远渡重洋,来到了中国宣扬佛法,达摩以其独特的禅法和高深的修行境界,在佛教界声名远播。为了在中国传教,达摩先在南朝与梁武帝萧衍会面,二人对佛法的见解大相径庭。于是,达摩便“一苇渡江”,北上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在那里,他开始了面壁九年的修行,以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体悟着佛法的精髓。

神光听闻达摩祖师的事迹后,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渴望。他仿佛看到了一道曙光,照亮了自己迷茫的修行之路。在他的想象中,达摩祖师就如同一位智慧的灯塔,能够引领他走出黑暗,抵达佛法的彼岸。于是,他毅然决定告别恩师宝静禅师,踏上了前往嵩山少林寺的求法之路。

神光跪在宝静禅师面前,诚恳地说道:“师父,弟子听闻达摩祖师的禅法高深莫测,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弟子渴望前往嵩山少林寺,拜在祖师门下,学习真正的佛法,还望师父成全。”

宝静禅师静静地看着神光,眼中流露出一丝欣慰与不舍:“神光,你能有此决心,为师深感欣慰。达摩祖师的禅法确实别具一格,或许能解开你心中的困惑。但求法之路,必定充满艰辛,你可做好了准备?”

“师父,弟子早已下定决心,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弟子都绝不退缩。”神光坚定地回答。

“好,既然如此,为师便不再阻拦你。你此去,要虚心向祖师求教,切不可骄傲自满。”宝静禅师语重心长地嘱咐。

告别了师父和同门师兄弟,神光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翻山越岭。时而要穿越茂密的森林,避开野兽的袭击;时而要渡过湍急的河流,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动摇他求法的决心,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便是拜达摩为师,求得真正的佛法。

历经了无数个日夜的跋涉后,神光终于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当他远远地看到那座古朴庄严的寺庙时,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期待。他加快了脚步,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寺庙。然而,当神光见到达摩祖师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冷遇。达摩祖师正坐在山洞前,面对着石壁,一动不动,仿佛与周围的世界融为一体。神光恭敬地走上前去,跪在祖师面前,说道:“弟子神光,久闻祖师大名,对祖师的禅法心生向往。今日特来拜在祖师门下,恳请祖师收弟子为徒,传授佛法。”

达摩祖师却对神光的请求充耳不闻,依旧面壁修行,没有丝毫回应。神光心中虽然有些失落,但他并没有气馁。他深知,真正的佛法岂是轻易可得的,祖师这样做,或许是在考验他的诚意和决心。于是,他决定留在少林寺,等待祖师的认可。

转眼间,寒冬来临。嵩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整个世界变得银装素裹。寒冷的北风呼啸着,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生疼。然而,神光依旧每天跪在达摩祖师的山洞外,虔诚地等待着。

“祖师为何一直不理我?难道我的诚意还不够吗?祖师,您为何连看都不看我一眼?”神光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丝疑惑和焦虑。但他很快又坚定了信念:不,我不能放弃。祖师一定是在考验我,我要坚持下去,让祖师看到我的决心。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一整夜,积雪逐渐没过了神光的双膝。他的身体被冻得麻木,双手双脚早已失去了知觉。但他依然双手合十,挺直了腰板,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雪人。

第二天清晨,达摩祖师终于开定,走出了山洞。他看到了雪中伫立的神光,心中不禁为之动容。“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达摩祖师缓缓地问道。

神光听到祖师的声音,心中一阵激动。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说道:“惟愿大师慈悲,开甘露门,传授佛法于我。”

达摩祖师看着神光,神色平静地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意思是说,佛法珍贵,并非轻易可得,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极大的毅力。

神光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深知祖师是在考验自己,为了表明自己求法的诚意和决心,他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毅然砍断了自己的左臂。鲜血顿时染红了周围的雪地,在洁白的雪地上显得格外刺眼。

“祖师,弟子为求佛法,愿舍弃一切。这只手臂又算得了什么!”神光忍着剧痛,神色坦然道。

达摩祖师被神光的虔诚和决心所感动,他知晓神光正是自己要寻找的传人。于是,他为神光取法名“慧可”,并传衣钵、法器于他,正式收神光为徒。

“慧可,从今日起,你便是我禅宗的传人。这衣钵和法器,代表着禅宗的传承和使命。你要牢记,佛法的真谛在于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要以慈悲为怀,广度众生。”达摩祖师语重心长地说。

“弟子慧可,定当谨遵祖师教诲,弘扬禅宗佛法,不负祖师的期望。”说完,慧可恭敬地接过衣钵和法器。

从此,慧可跟随达摩祖师潜心修行,学习禅宗的精髓。在祖师的悉心教导下,慧可的修行境界日益提高,对佛法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达摩祖师圆寂后,慧可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了禅宗的二祖。他四处云游,弘扬禅宗佛法,将达摩祖师的禅法传播到了大江南北。许多人在他的影响下,皈依佛门,走上了修行之路。禅宗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

那座见证了慧可立雪断臂求法的殿堂,后来被人们改建为“立雪亭”,以纪念这段感人至深的求法故事。每当人们来到嵩山少林寺,看到那座古朴的立雪亭时,都会想起慧可当年的坚定与执着,感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从立雪亭中出来后,我们仍沉浸在慧可大师的感人故事里,心中对少林寺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而少林寺不仅有着深厚的禅法渊源,它更是一个融合了禅与武的神奇世界,少林武功出自禅法,有“禅武同源,禅拳归一”的说法。禅是武的精神本质,以禅入武,便可达到武术最高境界——禅道,即“禅武合一”。除武术外,嵩山少林寺还有医法、建筑、书画、雕刻等文化艺术,都是禅的应化,构筑出一个博大精深的禅世。

在少林寺内逛了一圈,并没有见到传说中的少林武僧,我心中颇感失望。从少林寺出来,秦主任指着不远处耸立的一座座佛塔,饶有兴致地说:“那里就是塔林,我带你们去逛逛。”

我们兴致勃勃地跟在身后,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来到了一片庄严肃穆的塔林之中。眼前的塔林规模宏大,形态各异的佛塔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片土地上。有的呈楼阁式,飞檐斗拱,层层叠叠;有的为密檐式,塔身层层密檐紧密相连,线条流畅优美。每一座佛塔,都像是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逝者的一生。在这些佛塔之中,安葬着曾经抗击倭寇、戍守边疆的功臣。他们脱下袈裟,拿起武器,毅然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抚摸着这些佛塔,我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塔林就像是一部浓缩的少林寺历史,穿行在灵塔间,仿佛可以和高僧们对话,听他们讲述少林寺千百年来的传奇故事。

从塔林出来,我们心中满是对少林寺历史的敬畏和感慨。雷科长和秦主任看着意犹未尽的我们,提议道:“既然来到了嵩山,怎能不登上山顶,领略一下这嵩山的全貌呢?”大家听后,都兴致勃勃地响应。

一路上,雷科长和秦主任就像两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给我们介绍着嵩山的各处景点。他们的话语中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自豪,每一个景点的背后,都有一段传奇故事。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原本漫长的登山之路也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山路蜿蜒曲折,时而陡峭,时而平缓,我们争先恐后地向上攀登。尽管天气寒冷,山风呼啸着从耳边吹过,带来阵阵刺骨的寒意,但我们每个人都热情高涨,不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浸湿了衣衫,可大家都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反而相互鼓励,你追我赶,向着嵩山顶峰进发。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成功登上了嵩山顶峰。

站在山顶远眺,连绵起伏的山岭仿佛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旷野空山之间,远处的田野、村庄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大自然的壮美与宁静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让我们忘却了登山的疲惫。

太阳渐渐西斜,我们知道此次的游览行程即将结束。就在大家准备自由活动一会儿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清脆响亮的口哨。我们立刻反应过来,这是集合的信号,于是迅速从四面八方朝着少林寺的山门前集合。

等我们都站定后,秦主任站在队伍前方,铿锵有力地喊道:“立正,稍息!”原本有些嘈杂的队伍瞬间安静了下来。

“开始报数!”秦主任紧接着下达了新的指令。

“一、二、三——”我们的声音整齐而响亮,依次报数。然而,在最后清点人数的时候,却发现还少了两个人。秦主任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眉头紧紧地皱成了一个“川”字,额头上的皱纹也愈发明显。他在原地来回踱步,双手不停地搓着,眼神中透露出焦急与担忧。

秦主任很快把谭路和与黄金彪叫到跟前,语气急促地吩咐道:“你们两个人分头去找,少林寺的地形你们最熟悉,一定要尽快找到那两个新生!时间紧迫,一刻也不能耽误。”谭路和与黄金彪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转身飞奔而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显得无比漫长。10分钟过去了,却依然没有那两名新生的踪影。谭路和与黄金彪心急如焚,他们加快了脚步,仔细地在每一个角落寻找着。两人决定分路寻找,扩大搜索范围。谭路和一边跑,一边大声呼喊着那两名新生的名字。他们搜索得很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地方。

最后,谭路和在少林寺的“天王殿里”找了那两名新生。此时,距离他们走失已经整整过去了28分钟。那两名新生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脸色煞白,额头上布满了汗珠,一路气喘吁吁地朝着少林寺山门前跑来。他们的脚步慌乱而急促,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愧疚。

当他们跑到山门前,看到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他们,吓得脸色煞白,声音颤抖地喊道:“报——报告……”

“进来!”秦主任从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字,脸上乌云密布。

我们都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出,整个山门前的气氛变得异常压抑。过了一会儿,秦主任语气严肃地告诫那两个新生:“今天发生的事情,看在你们两个是新生的份上饶过这一次。但你们要记住,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纪律是绝对不能违反的。如果以后再敢这样,绝不宽恕!归队!”

那两个新生站在秦主任面前,眼睛始终不敢抬起来直视他那威严而又带着责备的目光。他们结结巴巴地连声答道:“好,下次再也不敢了。”那声音中满是懊悔与羞愧,恨不能立刻钻进地缝里,躲开这难堪的局面。两人深知,因为自己的贪玩和疏忽,耽误了大家宝贵的时间。

在说完这句话后,他们用眼睛的余光偷偷地瞥了一眼周围的同学,只见大家都低着头,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了。两人悄悄地回到自己的位置,生怕因为自己的举动再次打破这短暂的宁静。

队伍逐渐恢复了平静,仿佛刚才那紧张又严肃的一幕只是一个小插曲,从未真实发生过一样。同学们都挺直了腰板,保持着整齐的队列,没有一个人交头接耳。这一刻,大家深知个人行为不仅关乎自身,还影响团队的秩序和效率。这不仅仅是对那两个犯错误新生的教训,更是对所有人的一次深刻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