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朱元璋灵活的底限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一杯冰美式
- 2056字
- 2025-06-05 10:33:24
朱小宝看着朱元璋,说道。
“大明的海军,绝对不会平白无故地吃败仗,那十几个受伤的士兵,这笔血债总得有人偿还。”
“爷爷,如果您一怒之下罢免了汤晟,或者洪武皇帝杀了汤晟,说不定就真的中了背后那些人的奸计。”
“他们既敢冒着如此大的风险来对付汤指挥使,对付明军,那就说明汤指挥使已经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这件事……一定要慎重处理!”
朱元璋的脸色渐渐恢复了平静,目光也变得深邃起来。
他沉默了许久,都没有说话。
汤和听着朱小宝那自信且条理清晰的分析,心里既感激又感慨。
自家子孙,真是没一个能像朱小宝这样出色的!
都说出生决定命运,这个社会也确实如此。
但此刻,汤和却有了不同的想法。
就算抛开朱小宝尊贵的身份,以他的能力,未来也必定会有非凡的成就!
他才十八岁啊!
还没举行及冠礼,还不算真正成年!
如此年纪,便能将问题分析的这般深刻,处理事情还能这般沉着冷静。
汤和眼中满是欣喜和激动。
大明未来可期啊!
抛开这些不说,汤和对朱小宝更是充满了深深的感激。
朱元璋砸吧砸吧嘴,挤出一个有些扭曲的笑容。
“呵呵,咱不过是打了个盹,他们就以为咱管不了他们了?”
“东南这群跳梁小丑,要是不收拾,还真要翻天了!”
朱元璋目光坚定地看着朱小宝。
“大孙,你劝得好!咱差点就中了他们的圈套了!”
“哼,居然敢算计到咱头上,可真有意思!”
朱元璋对待自家人,尤其是皇室成员,底线相对较低。
就拿朱允炆和吕氏来说,在他病重时,他们即便有忤逆之举,朱元璋最终也狠不下心来严惩,只是封赏了朱允熥,让吕氏母子自行反思。
可是对外人,朱元璋的底线却极高,他的尊严容不得半点践踏!
眼下东南竟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打朝廷的脸,这事儿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
朱元璋看向汤和,冷冷说道。
“你儿子的命暂且留着。”
汤和听后,长舒了一口气,赶忙说道。
“多谢老爷子!”
朱元璋冷哼一声,手指指向朱小宝,说道。
“谢咱干什么?要谢就谢他。”
汤和连忙向又朱小宝道谢。
朱小宝赶忙侧身避让,说道。
“哎哟,老国公,您可别这样,我可受不起!”
他又不满地瞥了朱元璋一眼,说道。
“爷爷,您也真是的,您哪能决定这些呀,搞得好像汤家后人的生死您真能随意掌控似的。”
“这事儿最终的决定权还在洪武皇帝那儿呢!”
朱元璋大声喝道。
“咱说能定就能定!”
朱小宝疑惑地问道。
“为啥?”
汤和看了朱元璋一眼,急忙对朱小宝解释道。
“你家老爷子本事可大着呢,反正他说的肯定没错,不然咱也不会来求他了。”
“哦。”
朱小宝应了一声,看向汤和与朱元璋的眼神也变得有些古怪。
这两人,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红日从东方缓缓升起,将整个皇城照耀得金碧辉煌。
各衙门陆续推开了办公大门。
各部堂的官员们早早来到衙门。
小吏们也已经在衙门的值庐内,为诸位官吏泡好了茶。
工部值庐内,小吏们正忙着擦拭座椅、清扫地板。
“练大人早!”
小吏们恭敬地打着招呼。
“嗯。”
练子宁应了一声,走到太师椅旁坐下。
红木桌案上堆满了各种文书,其中皇陵的重修工作,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
户部拨给工部的预算本就有限,能分配到皇陵项目上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
更让他头疼的是,他手下的工匠还不断被工部郎中冯承业借调。
下面的小吏们纷纷呈上文书,请求练子宁增派人手。
他已经不知推脱了多少次,可皇陵的修建有明确的工期限制,要是完不成任务,考核政绩就会被评为劣等,以后想要升迁,还得再多熬上几年。
在大明当官可真不容易啊!
上面随便发句话,基层官吏就得忙得焦头烂额,愁白了头发。
“练大人早。”
没过多久,工部右主事走了进来。
他在练子宁对面的办公桌后坐下后,便端起了茶盏开始喝茶。
“我说你啊,何必非要跟冯郎中较劲儿呢!”
右主事吴桂轻轻吹了吹茶面上的热气,语重心长地对练子宁说道。
“咱们就混混日子不好吗?你看我,都五十多岁了,这做官的门道我可摸透了。”
“不得罪人,不主动揽事,凡事含糊其辞,能让下面的人承担的责任,就让他们担着。”
“修皇陵的事儿,你让主簿去管便是,何必自己亲力亲为呢?”
练子宁嘲讽道。
“要是人人都像吴大人你这样,大明可就完了。”
吴桂却满不在乎,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就是混日子!
就这样一直混下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没指望能升迁。
“呵呵,不管大明会不会完,也差不了我一个。”
“行吧,你慢慢烦你的吧。”
说完,他便装模作样地看起了文书,眼睛缓缓闭上,开始昏昏欲睡地打起盹儿来。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值庐外传来。
吴桂猛地一惊,赶紧睁开双眼,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又舒展开来,还不时频频点头,好像把文书看得十分透彻。
“吴主事,练主事,工部要开会,吏部的人来了,叫你们过去。”
吴桂叹了口气,抱怨道。
“这大早上的,还让不让人好好办事了?”
嘴上虽这么说,但还是‘不情不愿’地站起身来。
练子宁无奈地笑了笑,对于这个官场老油条,他也不想得罪,毕竟现在自己都自身难保。
两人很快来到工部尚书的值庐。
练子宁发现,工部的大小官吏都已经整齐地坐在了太师椅上。
放眼望去,从北向南,众人清一色头戴黑乌纱帽,官袍颜色从蓝、绿、绯红到红各不相同。
这些官服的颜色,代表着他们官职的大小。
在最中间的太师椅上坐着两人,右边是工部尚书秦放,左边身则是吏部尚书詹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