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春晓》
- 穿越当太子,你让我继承文坛?
- 听水落叶
- 2123字
- 2025-05-12 19:55:11
东宫书房内,一老一少相对而坐。
老者作低头沉思状,少者坐立不安,时有骚动。
“我靠,不会抄太狠了吧?”李承乾心里不禁泛起嘀咕,这首诗作为田园诗的代表作,即便是在整个唐诗里也是拔尖的存在,质量自然不会有问题,李纲怎么说也是一代大儒,也不可能看不出质量好坏。
而且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现如今应该还没出生呢,更不会有著作权的问题。
那唯一可能的情况,就是自己平时表现的太平庸,一下子拿出这么高质量的诗词,把老师给“震惊”住了。
但一时情急之下,自己也没时间多想,只能拿出这首最先想起来的诗。
半晌,李纲总算是有了点动静,抬起头,眼神很是复杂:“这诗......殿下以前学过作诗?”
印象里可没别人教自己诗词方面的课业,李承乾赶忙摇了摇头:“没有。”
撒一个谎往往需要无数个谎来圆,这个时候可不能乱撒谎,还不如误导李纲,让其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天赋。
“是最近作的?”
“前两日夜里突然降雨,学生却一觉睡至天明,见御花园中的花瓣都被雨水打落了,心有所感,就记下了。”
李承乾赶紧将自己准备好的话术回答出来,又装作有些担忧的样子追问:“李师,这首诗可是有何不妥?”
李纲摇了摇头,表示并无不妥之处,只是内心里却仍旧在翻江倒海。
不妥?当然不妥,甚至是极大的离谱!
作为一代大儒,李纲自己虽然不善诗词,但是鉴赏能力还是有的,这首《春晓》平易浅近,浑然天成,用最平淡朴素的话语,描绘出一幅平安喜乐的画面,着实是一篇上佳之作!
再想到自己不过只是随便布置的一道课业,就收获了这么一篇佳作,李纲委实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书房里又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听见李纲缓缓开口:“殿下......天资聪颖,今日先不讲诗词了,臣先为殿下讲解经义罢。”
意识到太子的诗词天赋恐怕很是不简单,饶是李纲也不敢胡乱教导,或者说不知从何教导。自然,原先准备讲解诗词的内容是不能用了,只得先改变原本的计划,先讲讲其它内容。
好在李纲作为当朝大儒,又教导过许多弟子,不管是什么经学讲义都手到擒来,讲解起来自然是手到擒来。
因此,李承乾也就被迫跟古代学子一样,学习起经义文章来,加上李纲教课的时候还喜欢时不时提问,李承乾只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好不容易才熬到授课结束。
临走之时,李纲犹豫片刻,才出声道:“殿下今日这首《春晓》作的极好,于诗词一道,殿下可谓是天赋出众,臣也不敢肆意教导,臣需仔细思忖一番,再行教导一事,如何?”
李承乾有些汗颜:“但凭李师安排。”
因李纲年迈,不良于行,李世民早就下过旨意,特许李纲入宫时让宫人抬步辇进出。
见李纲颤巍巍起身,李承乾连忙上前搀扶,准备送上步辇。
扶着老人干瘦的身子,回想着刚刚看着自己的清澈的眼神,鬼使神差一般,李承乾又有些忍不住追问起来。
“李师......李师就不担心那首《春晓》并非学生所作?不怀疑是学生找人代笔吗?”
李纲听闻此言,轻笑一声,看向李承乾:“那殿下是找人代笔的吗?”
“自然不是。”孟浩然还没出生呢,自然不能算代笔。
“那不就行了。”说罢,李纲就上了步辇,头也不回的出宫去了。
看着队伍走远,李承乾小声嘟囔道:“就这么信任我吗?还是因为他有足疾,我也有,所以同病相怜?”
摇了摇头,不去多想,反正这篇《春晓》自己必须认下,不管是为了圆谎还是什么,这首诗都只能是自己写的,否则,自己总不能再编造一个叫孟浩然的人物出来吧?
因此,“抄”诗带来的羞耻感,只是在李承乾心中微微一闪,就抛开了,有点文人的矜持和操守,但不多。
-----------------
暂且不提李承乾下完功课后就回到寝宫里,整理起原身留下的记忆,单说李纲回到府中,直接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晚膳都未曾用。
还是李纲发妻蒋氏实在看不过去,直接闯进书房,却见李纲在书案前怔坐着,昏黄的油灯下,只有一张薄纸。
走到近前,见纸上只有一首诗,好在蒋氏这些年跟在李纲身旁,耳闻目染之下,也习得些文字。
“《春晓》?老爷这首诗作的可真好!妾身这就让人裱起来,下次见到虞少监他们,拿出来给他们看看!看他们还敢嘲笑老爷的诗作!”
李纲回过神,看着蒋氏宝贝似的捧着诗,不禁洒然一笑,自己这个发妻虽然识的字,但以妻子的水平,恐怕还看不出这首诗的厉害之处,之所以这么说,无非就是因为自己不善诗词,此前被虞世南等人嘲笑,这会想替自己找回场子罢了。
笑着把诗接过来,又轻叹了口气,解释道:“这首诗是太子殿下所作。”
“太子?”
“不错,没想到太子殿下竟然在诗词一道极具天赋,这首诗可不简单!当的上是一首上佳之作了!”
“可也不至于连晚膳也不用了!”
李纲歉意的看了一眼妻子:“唉,太子天赋出众,然我不善诗词,却蒙受陛下所托,身为太子少师,实不知如何教导为好啊,难道要邀请终南山里的那些老家伙出山,共同施教?”
听闻此言,蒋氏反倒是皱了皱眉头:“妾身不懂如何教书育人,可也有一言想要说与老爷......太子殿下虽有诗词天资,可殿下身份在这,未来是要治国治民的,若是因诗词而误了大事......”
李纲悚然一惊,双手一僵,写着《春晓》的纸掉落在地,烛光在脸上跳动,也掩饰不住其内心的跌宕。
是了,教导太子岂能和教导旁人一样?自己只看到了太子诗词的天赋,想着好好培养必能成就一代诗词大家,可谁都能成大家,唯独太子殿下不能。
枉费自己教导过三位太子,还不懂这点道理,前两位都未能竟其业,自己却还不懂的反省,差点又误了当今太子!
诗再重要,能有民重要吗?
是夜,李纲把自己原定的想法统统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