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制墨
- 穿越北宋,大官人的逆天科举路
- 海上惊雷
- 2086字
- 2025-05-14 08:00:13
李虎年方二十五岁,身高估计在一米八左右,长得虎背熊腰,胳膊上估计能跑马。
“姑丈,你们在干什么?”,李虎好奇的问道。
“制墨。”,王延睿回答道。
李虎噗嗤笑了出来,“大郎,你会制墨?”
“必须的。”
“你说话怎么这么有意思了呢?跟哪个姑娘学的。”
“嘿嘿,不告诉你。”
李虎知道王延睿喜欢去葵花楼,所以有此一问。
李虎想走,王延睿怎么可能放过这个壮劳力?
尤其是牛皮的处理,更是需要力气,王家人都干不了。
李虎刚开始还很兴奋,可刮牛皮一个时辰,李虎的脸拉的老长。
“姑母,我爹爹还等我回去烧火呢,家里店铺离不了人。”
李氏笑道:“帮你表弟干完了再回去,乖哈。”
“我……”
“表兄,等赚钱了,我带你去葵花楼。”
李氏眼珠子一瞪,“你敢!你表嫂可不是好惹的。”
王延睿把表嫂吴氏从脑海里翻出来,打了个哆嗦。
练武的女人不好惹。
刮完了牛毛,接着刮反面的脂肪。
一丝一毫的脂肪都不能留,否则,制出来的墨会发臭。
起锅烧水。
鹿角先进锅里熬。
熬够了六个时辰,把鹿角残渣滤出来,放上牛皮继续熬,又是六个时辰。
直到牛皮彻底熬化了,胶质黏在筷子上拉成一条线,齐活。
正好松烟也好了。
连续烧了三天时间,一天井松针,终于烧光了。
等烟气逐渐散去,王延睿堵住所有的出口,用麻布封住口鼻,缓缓打开了房门。
黑,油黑,黢黑。
房间的地上、墙壁上,全都是烟灰。
王延睿轻轻摸了摸脚底下,至少半指厚,估计炉灶口处的烟灰至少一指厚。
用手捻了捻,细腻,光滑,还非常润,油性十足。
如果不是用白麻纸做底,估计油性更足。
爷俩把熬好的胶端进屋里。
轻轻把松烟扫起来,放进胶里。
王延睿轻轻搅和了一下,“爹,再来这么多。”
一点点的加,不停的加。
当半屋子松烟加进去后,王延睿终于感受到了上辈子那种感觉。
“爹,停,好了。”
王敬激动的问道:“这就好了?”
“好了一半。”,王延睿接着大声喊道:“娘,熬好了吗?”
李氏喊道:“开锅了。”
爷俩抬着大锅出去,李氏把熬好的桐油香料端过来。
王延睿一点点的加到松烟泥里。
一股说香不香,说臭不臭的味道。
王延睿使出浑身的力气,不停的来回揉搓松烟泥,直到松烟泥光滑。
“爹,案板准备。”
王敬又把案板拿过来。
王延睿直接把松烟泥放在案板上,拿起专门定做的硬木锤子,不停的捶打起来。
从中午捶打到过晌午。
王延睿累了,交给王敬继续捶打,王敬累了交给如意,如意累了交给李氏,连妹子都跑不了,也捶了半个时辰。
散学归来的王延训,也被拉着干了一个时辰。
王敬揉着发酸发胀的胳膊,问道:“大郎,到底要捶打到什么时候?”
“一万下,按照咱们捶打的速度,估计要到半夜。”
王延训问道:“为何要捶打?”
“说了你也不懂。”
实际上,王延睿也不懂为什么,反正老师傅就是这么教他的,萧规曹随罢了。
一家人轮番上阵,终于在半夜完成了所有的捶打工序。
此时的松烟泥,像面团一样,光滑劲道,但又比面团硬了不少。
王延睿把自己雕刻的几个印模拿出来。
“爹爹,我做个示范,你们就按照我这个样子来哈。”
揉搓出泥条,放进印模中,使劲拍打几下,让松烟泥和印模充分接触,用刮板刮掉多余的松烟泥,再用另一块模具在上部印一下。
等待片刻之后,反过来一磕,一块黢黑黢黑的墨锭成型了。
王敬高兴的问道:“成了?”
“还差的远,要晾晒一个月。”
王敬看了看墨锭上的字,大吃一惊,“李公墨?何意?”
“这几块是送给李制诰的。”
“李迪?为何?”
王延睿像看傻子一样看着王敬。
王敬老脸一红。
“这首诗……”
“也是送给李迪的。”王延睿接着说道:“这块是王公墨,送给王相公,这块是圣文墨,送给当今陛下的。”
王敬倒吸了一口凉气。
去年,群臣为赵祯上了尊号:圣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
“这块是应元墨,送给太后的。”
去年,群臣也为太后刘娥上了尊号: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
“这块,是我们卖的墨,叫松烟香墨。”
王敬像看怪物一样看着眼前的儿子。
机缘,儿子肯定遇到了天大的机缘,哪怕儿子多次否认,自己也不信。
王敬心中呐喊道:天要兴我王家。
“大郎,一块墨卖多少钱?”
“爹爹,满朝文武和陛下用了咱家的墨,那就是贡品,一块两百贯。”
王敬大体计算了一下,这一批,至少一百多块,岂不是……王敬有限的数学知识,已经无法计算清楚总价值了。
王敬又倒吸了一口凉气。
半成品墨锭再放进小黑屋里,让它自然晾干。
鸡叫了。
干完了。
王延睿爷俩不让其他人动手,爷俩一块墨一块墨的翻个,让每一面都能充分和空气接触。
幸好现在天气不热,否则,要增加降温措施。
一屋子松烟,制成了五百多块墨锭。
制完了这一批,下一批还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至少要七月份才行。
王家没钱买原材料了。
看着墨锭一天一天的变硬,王家的笑容越来越多。
王延睿去过一次万松书院后,直接连王延训的课都停了。
吕昶这个屡试不第的老师能有什么水平?
作诗不行,连点评诗赋都说不到点子上。
怪不得整个宋一朝,郓城县一共出了两个进士,还不如某些文教大县一届考中的多。
王延睿和王敬商量过后,干脆,让二弟在家,爷三个一起学。
书房已经被王延睿改的不成样子了。
三张书桌一字排开。
中间一张是爹,儿子分裂两边。
书桌对面,竖起来一块黑板。
王敬更加确信,儿子遇到了天大的机缘,否则,黑板粉笔从哪来的?别告诉我自己想出来的,我不信!
王敬和二郎一脸懵逼的看着王延睿在黑板上画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