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憧憬与忐忑

这个月初八、初九、十八、十九都是好日子,初八赵侍郎的三儿子结婚,初九户部李经历的二儿子结婚。”

贾琮心里正在生疑,这时褚健已嗡声嗡气的说道。

因为要讨饭,他对这些事儿是门儿清。

“哦,知道了,明早你把你的小伙伴找来,我看一看。”

“行。”

……

诸事谈完,褚健起身去了驴屋。

而贾芸则拿起了镜子,往镜中一看,却发现如同鸽卵下方的浊气好像紧密了些,最为奇怪的是鸽卵下方外围出现了一个芝麻粒大小的小疙瘩……

“看来行俗事则生浊气,不知道这青气该怎么生,这清浊二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过我这浊气既然密了,也说明我这么做是正确的”……

心头一阵清爽,推开了厢房的门,贾芸往三间正堂而去。

“娘。”

到了门口,贾芸叫了一声。

“芸儿,进来吧,莫吹了风。”

虽然是正堂,但大门依然是低矮的,贾芸闻言低下了头,推开了门。

正堂里只有一张条案,一个茶几,两张椅子,掉漆的掉漆,虫蛀的虫蛀,除此之外,别无它物,贫寒之色,肉眼可见。

而大樟木箱子上一盏油灯正明,贾卜氏正坐在灯下,膝盖上一块清布,手里穿针引线,膝下一个箩筐。

贾芸注目一瞧,却见贾卜氏头上也有一个气团,也如鸽卵般大小,只是清浊之间并没有其它什么东西。

而经过贾卜氏这几天的照顾,贾卜氏的朴素、勤劳与慈爱早已完美契合了贾芸心中母亲的形象。

“母亲不过是一个寻常的女人……”

心中思忖着,贾芸进了东屋,顺手搬了个木凳,在贾卜氏身边坐下,然后开口道:“娘,孩儿有个事要与你说说……”

“什么事?”贾卜氏抬起头,微弱的灯光下一张脸愈发显得干瘦、蜡黄,只是眼里却是一片慈爱之色。

“是这样的,娘,我刚才与褚兄弟商议了一下,我想做一门生意,我想专门做红白喜事的生意……”

贾芸侃侃而谈,最后提出了要贾卜氏出一两银子的要求。之所以是一两银子是因为脑里残留的此时的物价以及贾卜氏的耳熏目染——这时的青布是六百大钱一匹,一匹布可做三到五件成人的衣服,小孩子则会更多!

对于贾卜氏而言,作为一个母亲她是一心都扑在贾芸身上的。实际上对于以前的贾芸,整日价跟随着贾琏、贾蓉等溜溜呵呵,她是很有些担心的,只是这也是一条讨生活的路子,所以她也没劝阻,只是把这份担心藏在心里。

但现在贾芸要立业!而且贾卜氏出身就是小户的商户人家,其弟卜世仁至今经营着家传的香料铺子,出生家庭的熏陶让她本能的觉得贾芸所说的这条路行的通。

并且一两银子的本钱也确实不多!虽然家中贫困,但为了给贾芸讨房媳妇,这些年来,贾卜氏也从牙缝里省下了十几两银子。

因此,闻言贾卜氏说道:“我的儿,你总算是开窍了,有正经心思了,这世上靠谁都不如靠自己。照我说,你明儿也不要出去,你才好,别再受了风,我自去买这些营生,他们是不敢唬我的,青衫庄的人还会给我个好价儿。倒是以后的店面该查听一下。”

“嗯……回头让褚兄弟他们查听查听,他们整天走街串户的。”

“他是个好孩子,也怪可怜的,你以后对他好点。人一辈子谁能没个难处。”

“嗯……”

……

商议完毕,又与贾卜氏说了阵子闲话,贾芸重新回到了东厢房,点燃了油灯之后,贾芸打开了《朱子集注》,又把铜镜放置在了《朱子集注》之后。

打开朱子集注并不仅仅是为了备考,此举贾芸还有一层用意,那就是想看看头顶的青气是如何产生的——现在已经验证的是从事俗事可以让气团吸收空中的浊气,由此贾芸推测读书、作文之类的应当能够让气团吸收空中的青气。

君子好学,勤而问之,实乃幸事。愿与君子共襄学术之道,探讨智慧之道。

端礼窃闻之。朱子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

贾芸一边默默读着,一边注视着油灯,然后他就看到如线似芒的气体向他头顶的鸽卵聚去,只是这细若游丝的气体却并不全部都是青气,而是有很多的灰气。又仔细

“看来读书并不只是吸引青气……难道与读的书有关?”

想到这里,贾芸瞧了瞧书案上的藏书,然后把《诗经》抽了出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像刚才一样,贾芸一边在心里默读着,一边注视着铜镜,这时他赫然看到一缕青气,细若游丝,没入了他头顶上方的青气团里。

“果然是这样,只怕读李白的诗、苏轼的词青气会更多……只是还不知道这青浊二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有什么用处……”

贾芸合上了《诗经》,又打开了《朱子集注》,心里却在默默的思索着。现在他已经可以清楚的感知青气是让人灵台清明,身心清爽灵透的。或许这清浊二气还有其它的作用,只是他一时摸不到门路,不过思索之间,不知为何却想到了耳目一新、醍醐灌顶、当头棒喝等词语。

当然现在他已经可以肯定这清浊二气的一个外在作用,那就是应该可以看清一个人的层次。

……

亥时中刻左右,贾卜氏放下了针线,推开了正堂的木门……弦月白霜之下,却见东厢房里一灯萤然,窗纸上依稀可以看到贾芸伏案的身影。

还没有睡,居然在看书……贾卜氏微微愣了一下,但是随即就释然了,因为以前的贾芸也曾经这样挑灯夜读过,只不过读的是《西厢记》、《红娘传》之类的不经之书。贾卜氏曾经问过。

“这孩子,不知耗了多少灯油!”

贾卜氏心里嗔怪了句,不过心里却是依然欢喜的——在她眼里贾芸现在毕竟是走正道了。

同时她的心里也有些憧憬与忐忑:“这生意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