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第一口空气像刀片般刮过喉咙。
我站在昆仑医疗基地的门口,努力调整呼吸节奏。海拔4500米,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连最简单的弯腰系鞋带都会让人眼前发黑。身后,同批实训的战友正忙着搬运药品器械,不时有人因高原反应蹲下干呕。远处光秃秃的山坡上,几顶军用帐篷在风中猎猎作响,像一群疲惫的灰鸟。
“适应要一周。“基地负责人张建国大校走过来,他在这片高原服役了三十年,黝黑的脸上刻满风霜,“第一课:在这里,活下来才能救人。“
我点头,胸口因缺氧而隐隐作痛。抬头望去,雪山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银光,那是祝骁所在的哨所方向。近在咫尺,却又远如天涯。
说罢,他递给我一本卷了边的值班日志“每天六点起床,晨跑缩减到三公里;七点查房;八点交班;之后是门诊、巡诊或者手术——看当天有多少人倒下。“
我翻开日志,前几页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药品消耗和病例。在“特殊事项“栏里,有人用红笔写着:“柴油发电机又坏了,手术靠手电筒照明“;“大雪封山,补给延迟,省着用盐水“;“王班长牙疼,用完了最后一支利多卡因“。
第一天,我在给伤员换药时突然眼前一黑,打碎了整盘医疗器械。张医生没说责备的话,只是默默蹲下帮我收拾碎片。
“二十年前我刚来时也是这样。“他递给我一瓶葡萄糖,“喝掉,然后去给3床测血压。在这里,病痛不等人适应。“
3床是个十八岁的小战士,急性高原反应引发肺水肿。他的指甲呈现不祥的青紫色,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细微的哮鸣音。我戴上听诊器,冰凉的金属触到他滚烫的胸膛,听到肺部明显的水泡音。
“什么时候开始咳的?“我问。
小战士眼神闪躲:“就...昨天。“
“说实话!“张医生突然喝道,“隐瞒病情在战场上是犯罪!“
小战士缩了缩脖子:“一周...但巡逻任务不能缺人,我们哨所就五个兵...“
我握笔记录的手顿住了。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祝骁曾经说的“使命“二字的分量——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忍着肺积水的疼痛也要站完自己那班岗的坚持。
那晚我主动申请值夜班,守在小战士床边监测血氧。凌晨三点,窗外雪山的轮廓在月光下如同巨兽的脊背。小战士在睡梦中无意识地抓住我的手腕,呢喃着“报告连长,我没掉队“。他的掌心滚烫,让我想起祝骁重伤时是不是也这样无助。
三天后,小战士病情初步趋于稳定,却已经坚持要回哨所。“雪季要来了,得帮战友囤物资。“他临走时偷偷在我白大褂口袋里塞了一颗奶糖,包装纸已经揉得发皱,想必珍藏了很久。
经过一周的适应,我的高原反应终于不再那么强烈了,一场暴风雪袭击了山区。凌晨两点,急诊铃刺破夜空——五十公里外的采矿队发生塌方,多人受伤。我们医疗队立刻集结,顶着能见度不足五米的大雪出发。
救护车在盘山公路上艰难前行,车轮不时打滑。我紧握医疗包,透过结霜的车窗看到悬崖边简易护栏上系着的经幡,已被冻成冰片。副驾驶的张医生突然指着前方:“那里!“
风雪中隐约有手电筒的光亮晃动。我们下车时,寒风瞬间带走了所有体温。五名矿工被安置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最严重的伤者左腿被岩石压碎,已经出现失血性休克。
“准备截肢。“张医生检查后冷静决定。
我作为助手参与人生第一台野战截肢手术。帐篷在狂风中摇晃,我们不得不将手术灯绑在支架上。当骨锯接触股骨时,伤者即使在麻醉状态下仍发出痛苦的呻吟。我的手开始发抖,差点掉落止血钳。
“安宁!“张医生厉声喝道,“他现在只有你我!“
我咬紧牙关,血腥味和柴油取暖器的气味混合在一起,汗水流进眼睛刺痛不已。三小时后,我们保住了伤者的生命。走出帐篷时,我的作训服前襟全是血,手指因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而痉挛。
暴风雪持续了三天。我们轮流守在伤员身边,困了就靠在墙角打个盹。第四天清晨,阳光终于穿透云层,我走出临时医疗点,看到不远处的雪地上有一串脚印——很大的军靴印,通向堆放物资的仓库,旁边放着一杯还冒着热气的葡萄糖水。
杯底压着一张字条:“补给已补充。坚持住。——祝骁“
字迹潦草却有力,是他亲手写的。我捧着那杯水,突然泪流满面。他来过,知道我在这里。这是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在这片雪山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完成的使命。
回到基地,日子又开始百无聊赖起来,所幸对于医生而言,百无聊赖并非是什么坏事。
实训生活像一台生锈的机器,每个齿轮都咬得人骨头生疼。清晨起床时,睡袋内层结着一层薄霜;用湿毛巾擦脸成了奢侈,水罐里的水总是不够;食堂永远只有老三样:压缩饼干、罐头和勉强煮熟的面条——这里的沸点太低,连鸡蛋都煮不熟。
我开始负责药品清点。药房是个铁皮集装箱改装的,寒冷让药品包装变得脆弱,每次取药都要小心翼翼。盘尼西林要放在最里层保温,手术缝线要定期检查是否冻裂。清单上永远有红字标注的短缺:止痛药不足,抗生素告急,连最普通的感冒药都要拆开分装。
“在这里,你得学会用最少的资源救最多的人。“张医生教我如何把一副橡胶手套洗三次再用,如何在停电时用手电筒辅助胸腔穿刺,“高原不会给你讲条件。“
一个月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值班表:周一、三、五门诊,周二、四巡诊,周末机动。日子像复印机里吐出的纸张,一张接一张,内容几乎不变。唯一的变数是伤病员——今天是被工具砸伤手指的工程兵,明天是雪盲的通信员,后天是高原反应加重的炊事班长。
最单调的是夜班。医疗站只有一台老式收音机能收到信号,多数时候只有电流杂音。我常常一边守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曲线,一边翻看那本被无数双手摸得发黄的《高原疾病诊疗手册》。书页边缘有人用铅笔写着小字:“1987年冬,李排长肺水肿,救回来了“;“1992年大雪,张班长冻伤截肢“。这些陌生的名字和结局,像无声的警告。
单调中偶尔也有亮色。每周三下午是邮件送达时间,直升机的声音能让整个基地沸腾。大家挤在签收处,像等待圣诞礼物的孩子。我收到过江晚宁寄来的巧克力(已经冻成硬块)、母亲偷偷塞进包裹的护手霜(高原上成了奢侈品),还有一封没有署名的信,里面只有一张雪山照片,背面写着:“这里的星空像你手术时的眼睛。“
渐渐地,我已经能够背着二十公斤药箱徒步巡诊,能在十分钟内搭建临时手术台,甚至学会了用藏语问诊。皮肤晒脱了几层皮,脸颊上多了两团高原红,但眼神比任何时候都清明。
一个深夜,急诊室来了位临产的藏族孕妇,胎位不正导致难产。基地没有妇产科医生,张医生把目光投向我——医学院实习时,我曾轮转过产科。
“你来主刀。“他说,这不是询问而是命令。
剖宫产手术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当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响起时,帐篷外等候的藏族老阿妈跪地诵经。产妇虚弱却坚持要为孩子取名“珠玛梅朵“,藏语意为“医者之花“。
“长大后要像解放军门巴(医生)一样。“产妇拉着我的手说。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军医的双重身份——既是战士,也是生命的守护者。这与祝骁他们持枪站岗的本质并无不同,只是武器换成了手术刀。
实训最后一个月,张医生带我去了海拔最高的前沿哨所巡诊。爬过最后一段陡坡时,我的太阳穴突突直跳,每吸一口气都像有碎玻璃扎进肺部。哨所简陋得令人心酸——铁皮房子,靠柴油发电机供电,蔬菜是珍贵的奢侈品。
“这里离祝骁的哨所只有五公里。“检查完所有士兵,张医生突然说,“想见见他吗?“
我正清点药品的手顿住了。五公里,在平原上不过是一小时的步行路程,在这里却是难以逾越的距离。
“不了,“我最终回答,“明天还有两个哨所要巡诊。“
张医生意味深长地看我一眼,没再说什么。
离开的最后一个夜晚,我坐在医疗站门口,看着月光给雪山镀上一层银边。手里是已经写满的值班日志,我在最后一页添上新内容:“2007年10月15日,晴。完成第47次哨所巡诊,药品消耗在预算内。无危重病例。明日返程。“
合上日志时,一片雪花落在封面上,瞬间融化。这一年,高原用最单调也最深刻的方式,教会了我什么是坚持,什么是使命。明天我将回校,但这里的每一天,都已刻进我的骨血。
临走时,哨所班长执意送我们到山路口。他指着远处一座雪峰:“上周祝队带人巡逻时救了我们的补给车,差点掉进冰缝。那家伙不要命似的。“
我的心猛地揪紧:“他...还好吗?“
“没事,就划伤了手臂。“班长笑道,“他说'比起我认识的某个倔丫头,这不算什么'。“
血液瞬间冲上我的脸颊。祝骁口中的“倔丫头“,除了我还有谁?
像是想到了什么,临别时张医生突然问我为什么选择军医这条路。我想起前世接到阵亡通知书时的崩溃,想起重生后填志愿表那晚的泪水,又想起珠玛梅朵出生时的啼哭。
“最初是为了一个人,“我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现在是为了更多人。“
张医生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旧听诊器:“跟了我三十年,现在给你了。“
我震惊地不敢接:“这太贵重了...“
“军医手里握着两样东西:生命与使命。“他将听诊器挂在我脖子上,“你准备好了。“
听诊器的金属管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划痕,每道代表一次重大救援。
离开的车子刚刚启动,基地下起了大雪。远处突然传来引擎声——一队军用卡车驶来,是祝骁他们巡逻归来。
战士们跳下车列队,我一眼就认出了他的背影,比其他人高出半个头,指挥时的手势干净利落。他没看见车里的我,或者说,看见了也选择不打扰。
我叫停司机,又叫来哨所通讯员,将军用保温杯和一包药材交给他:“转交给祝队长,治他手臂的伤。“
通讯员眨眨眼:“你怎么知道他受伤了?“
“猜的。“我笑了笑,“他那种人,受伤了也不会说。“
车子启动了,我摩挲着张医生给的听诊器,窗外是连绵的雪山。这一年,我没能和祝骁说上一句话,却总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也许,这就是高原给我的成人礼:我不该再桎梏于如何成为祝骁生命中的某某,而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成为安宁自己——一个既能救死扶伤,也能负重前行的军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