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老周的理想养老地

老周把碗筷放进水池,水龙头哗啦啦地响着。儿媳在客厅里逗孙子玩,笑声一阵阵传来,却让他心里更不是滋味。退休两年了,自从老伴走后,他就搬来和儿子一家住。起初还好,时间一长,他总觉得自己像个多余的人。

“爸,您放着吧,我来洗。“儿媳走进厨房,语气温和却不容拒绝。

老周讪讪地擦了擦手,退到一旁。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他想起今早儿子接电话时压低的声音:“爸年纪大了,总有些习惯改不了...“后面的话他没听清,但那种小心翼翼的语气像根刺,扎得他心里难受。

回到小卧室,老周从抽屉深处摸出一张照片。那是三年前和老伴在海南旅游时拍的,碧海蓝天,老伴穿着碎花连衣裙,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他摩挲着照片,突然做了决定。

“我想搬出去住。“晚饭时,老周终于开口。

儿子筷子停在半空:“爸,您这是...“

“我在乳山买了套房,靠海的。“老周低头扒饭,不敢看儿子的眼睛,“养老挺合适的。“

儿子和儿媳对视一眼。那晚的谈话持续到深夜,最后以儿子的妥协告终。老周知道他们是孝顺的,可正是这份孝顺让他喘不过气。他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不再被人当作需要照顾的老人。

乳山的海景房是四年前买的。那会儿销售员把这里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养老天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老周掏出全部积蓄,还找老同事借了五万,就为了这个梦。

可现实像盆冷水浇下来。十一月的海风刮得人脸生疼,小区里空荡荡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老周裹紧羽绒服,踩着落叶去超市。走了二十分钟,才找到一家小卖部,货架上稀稀拉拉摆着几样东西。

“老板,有新鲜蔬菜吗?“

“这季节哪来的新鲜菜?“店主头也不抬,“夏天人多,冬天都走光了。“

老周拎着两包速冻饺子往回走,路过售楼处时,发现玻璃门上贴着“转让“的告示。他想起四年前这里人挤人的场景,那些和他一样怀着养老梦的老人,现在都不知去了哪里。

屋里冷得像冰窖。老周打开空调,心疼地看着电表数字跳动。他试着煮饺子,结果煮成了一锅糊。老伴在时,他连厨房都没进过几次。现在对着灶台,他连火候都掌握不好。

春节前,儿子打来视频电话。屏幕那头,孙子举着新玩具给他看。老周强打精神说这里很好,挂断后却对着黑屏发了好久的呆。窗外传来零星的鞭炮声,更显得屋里冷清。

开春后,老周把房子挂了出去。中介小伙子直摇头:“叔,现在这行情,能原价出手就不错了。“老周苦笑,三十万买的房子,最后十四万成交。他没敢告诉儿子亏了钱。

南下的火车上,老周翻着手机查资料。广东惠州、广西北海、防城港,这些地方冬天暖和,应该适合养老。他盘算着,剩下的钱够租几年房子。

惠州的海确实漂亮,老周在黄金海岸附近租了间小公寓。第一个月,他天天去海边散步,在路边摊吃肠粉。可很快发现,2100元的退休金根本不经花。一碗牛肉面要二十块,一天三顿在外面吃,半个月就花了小一千。

“阿伯,要自己做饭才划算啦!“楼下便利店老板娘好心提醒。

老周买了口电饭锅,照着手机教程学煮饭。第一次水放多了,煮成粥;第二次水又少了,夹生饭硌得牙疼。他蹲在垃圾桶旁挑糊掉的饭粒时,突然想起老伴总说的话:“你这人啊,离了我可怎么办?“

老周又辗转去了北海、防城港,老周在海边长椅上坐了一整天,看潮起潮落。一个卖椰子的老人跟他搭话:“老哥,一个人啊?“

“嗯,来找住的地方。“

“儿女呢?“

老周没说话。老人递给他一个椰子:“尝尝,甜的。“吸着清凉的椰汁,老周突然特别想念重庆的麻辣小面。

回老家的决定做得很突然。那天在菜市场,他看到有卖重庆小面的调料包,眼泪差点掉下来。收拾行李时,老周发现带来的降压药快吃完了。他这才惊觉,自己已经六十五岁了,不再是能随便折腾的年纪。

儿子来接站时,老周低着头不敢看他。没想到儿子一把抱住他:“爸,回家就好。“

那晚,老周久违地睡了个踏实觉。半夜起来喝水,发现儿子卧室还亮着灯。他听见儿子小声对儿媳说:“...以后多顺着爸的意思来,他高兴就行。“

老周站在黑暗里,鼻子发酸。他忽然明白,自己兜兜转转寻找的“家“,从来就不是某个地方。而是有人等你回来,有人记得你爱吃什么,有人担心你睡得好不好。

第二天早上,老周破天荒地进了厨房。他笨手笨脚地煎了三个荷包蛋,有两个糊了。儿子却吃得很香:“爸,您煎的蛋比外面卖的好吃。“

老周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餐桌上,暖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