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人设危机,写作班风云起
- 重生93年,靠前世记忆逆天改命
- 燕返归来
- 1438字
- 2025-04-16 14:02:07
南山镇的春风,吹得人心也暖和不少。
林浩带回了第一笔稿费,买了一口崭新的煤气灶,还托人从城里捎了台二手电视。林母眼睛都笑成了一条缝,嘴里念叨着:“浩子你长大了,真出息了。”
可还没高兴几天,一场风暴就从天而降。
—
一篇匿名举报文章,在江东市的《民声热线》栏目上登出:
《农村少年林浩,公益背后暗藏代写链条》
“青苗计划”变味,“善人”自收酬劳
文章指控林浩以公益为幌子,操控作文代写、暗中收钱,还引述所谓“知情人”的话,说他幕后雇佣他人写稿,炒作人设,欺骗社会资源。
一时间,坊间舆论哗然。
“不会吧?我还捐过钱呢!”
“就说呢,哪有那么清高的孩子。”
“年纪轻轻就知道玩套路,不简单啊……”
镇上的人开始私下议论。
村口卖菜的李婶也忍不住嘀咕:“这林浩是不是有点心机哟?我家孩子还参加了他的作文班呢。”
—
林母气得脸色煞白,手指发颤:“这……这是造谣啊!”
林浩眼神冷如冰霜。他拿起那张剪报,一字一字看完,眼底燃起一簇火。
“是王长根,他动手了。”
—
果然,镇教办有人开始“例行审查”青苗计划账目,还有记者突然出现在学校门口,想要采访林浩和受助学生。
林浩没有回避,而是主动在镇校操场召开了一场“公开答疑”。
他把捐款清单、印刷发票、收支明细,全都摊在一张桌子上:“谁想看,谁就来看。账目每一分都公开,欢迎监督。”
一名记者拍下他坚定的脸,忍不住低声说:“这孩子有胆量,比我们很多官还坦率。”
—
但风波还没停下。
那篇恶意文章已被人转投省内几家媒体,同时开始在教育圈小范围扩散。
林浩意识到,自己的名声,正站在风口浪尖。
他需要一个“新的身份”去突破当前困局——
不能再只是“受害者”,他必须主动出击,打出更大的旗号。
—
就在这时,一个陌生人找上门来。
那人西装革履,开着一辆棕红色的老款桑塔纳,一看就是城里来头不小的人。
他自我介绍道:“我姓黄,是‘望川文化’的一名合伙人。我们是一家新兴文化培训公司,专注于青少年写作培养。”
“我们看到你的报道,也看了你的作文,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想资助你,在南山镇开办第一个‘乡村写作实验班’。”
林浩警惕:“资助条件呢?”
“由你负责教学、课程设计,我们提供场地设备、宣传和运营支持。你不需要拿一分钱。”
林浩低声反问:“你们图什么?”
黄先生微微一笑:“你有才华,我们要故事。你的经历,未来可以成为我们宣传品牌、扩展业务的窗口。你红了,我们就红了。”
林浩沉默良久。
他清楚,这是资本伸出的第一只手,温和,但冷静。
他最终点头:“我同意试试,但所有课程我自己来写,不能虚假包装。”
黄先生一笑:“我们欣赏的,就是你这股子倔劲儿。”
—
一个星期后,南山镇小学边上,一块新木牌挂上:
“望川—林浩写作公益课堂”
几十个孩子坐在教室里,眼神发亮,笔尖轻响。林浩站在讲台上,第一次用系统之外的方式,掌握自己的力量。
而那份《民声热线》的黑稿,随着实地采访视频的流出,被网友一一击破,反被嘲笑为“蹭流量的假新闻”。
林浩再次翻身——
这一次,他不是靠哭诉,不是靠同情,而是靠行动,靠“真东西”。
—
夜晚,他坐在灯下修改课程提纲。
桌上是一堆散乱的草稿纸,写着“写实派与感性笔调结合”“构建角色与细节联动”等专业术语。
门口突然响起敲门声。
他打开门,是村里的老支书。
“浩子,你娘让我给你送饭,她说你今晚别饿着了。”
林浩接过饭盒,鼻尖一酸:“谢谢陈爷爷。”
老支书看着他,忽然感慨:“你知道吗,镇上那些人,这两天都在改口了。他们说——‘这小子,是块真金,不怕火炼。’”
林浩握紧了饭盒。
他知道,自己赢了第一场硬仗。
但真正的斗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