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东拉西扯说啥呢

平阳公主离开了。

但是,刘彻却坐在原地,有些闷闷不乐。

“先生是不是觉得,朕很没用?”

王阮有些惊讶。

他没想到,后世史书中堂堂的汉武大帝,竟然会问出这种,敏感少年才会有的挫败话语。

“陛下何出此言?”

于是,刘彻仰头叹息,神情变得越发郁闷起来。

“姑姑,阿姊,母亲,皇祖母,还有……她们都说,我是大汉的天子,万民的主君。”

“但为什么,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被人说幼稚,而且,我好像确实什么事也做不成。”

“朝事要皇祖母帮忙,家事要母亲和阿姊帮忙,就连现在生了病,也得先生来帮忙,朕觉得自己一点用都没有!”

王阮眨了眨眼,上下打量了一番,对面突然变得忧郁起来的贵族少年,心中一阵无语。

这是什么敏感叛逆期少年的剧本啊……

沉默片刻,出于对病人心理健康的关怀。

当然更重要的是,出于这次疫病的很多事情,还得靠这位少年皇帝的理由,王阮决定,得当一下心理引导师。

“咳咳,陛下可是因为,此前所推行的建元新政,被太皇太后不喜,所以才有了这般想法?”

王阮没记错的话。

现在这个时间,是刘彻一生当中,最为失意的时候。

虽然登基为帝,但是,上头却有一个太皇太后窦氏,死死的压着他。

在朝,他推行的建元新政,和窦氏的理念完全相悖,所以被迫宣告失败。

而在后宫当中,那位大名鼎鼎的陈皇后骄纵跋扈,仗着母家有功横行霸道。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想搞事业,被一杆子打死,想谈爱情,又被自己老婆打压。

怪不得要天天出去打猎,一点都不想回家!

“建元新政?”

听到这几个字,刘彻的眼神意外的亮了起来,道。

“如今外间,都是这般称呼朕的那些举措的?”

“他们也觉得,朕做的是对的?”

这话一出,王阮便明白了。

对于眼前的少年皇帝来说,事情的失败,并不是最挫败的。

最让他动摇的是,他不确信自己做的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就像初生牛犊一般,可以不怕老虎地撞上去,但是,却害怕自己证明不了自己。

这种情况,最适合心理疏导了。

“建元新政,是我自己的叫法,至于外间如何称呼,我倒是不知道。”

欲扬就要先抑。

虽然是要夸夸,但是,王阮上来却先浇了一盆冷水。

刘彻闻言,颇有几分失望.

不过,倒是也没有太过意外。

毕竟,他搞的那些举措,也就只持续了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被窦太后给废止了.

当时主持这些举措的大臣,也大多都被贬抑。

想也知道,如今不管是朝中还是普通百姓当中,认可这些举措的人,肯定不会太多。

“我记得先生之前说过,先生学儒?”

整理了一下心情,刘彻想起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很快又打起了精神。

王阮点头,言简意赅:“正是。”

“既然如此,那先生觉得,当今天下,应当用儒还是用黄老之学?”

刘彻直起了身子,语气微微有些急切。

这话问的就带有很强的倾向性。

毕竟,他都已经确认了王阮学儒,再问这句话,还可能有其他的答案吗?

心中知道对面的小皇帝,此时最需要的认可和鼓励,王阮也没有故意拿乔,而是道。

“自然是用儒!”

“为何?”

果不其然,刘彻脸上顿时浮起一丝激动之色,但是,却依然压制着心绪。

所以说,光是认可是不够的.

情绪价值既然要给,就得给够。

于是,王阮继续解释,道。

“昔者周用礼教,而有八百年社稷,其后秦用法家,得横扫六合,华夏重归一统。”

“至大汉太祖高皇帝定鼎,连年战乱,民生凋敝,百姓饱受秦法之苦,故以黄老之术休养生息,以至如今。”

“由此可见,儒,法,道各家之言,皆为治国之良策。”

搜肠刮肚,王阮总算是拽出了一番还算看得过去的文言.

不出意外的是,刘彻听了之后,脸色也慢慢认真起来,没有了刚刚的意气不平。

“看来先生果然博学,不过,既然先生方才说,治国当用儒,为何如今又说,儒,法,道各家之言,皆可治国?”

王阮答道:“陛下莫急,在下的话还没说完。”

“周以礼教而有八百年江山,却也同样有春秋战国百年动乱,秦以法家横扫六合,却也因严法而被推翻。”

“那么,如今大汉用黄老之术,便可一直安稳无忧吗?”

许是前两个例子有些触目惊心,让刘彻顿时皱起了眉头。

“先生是说,我大汉会因黄老之术,而步此后尘?”

这话问出来,刘彻自己都感到一阵荒唐。

于是,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他开始怀疑,面前的阮先生到底靠不靠谱。

要知道,黄老之术,重在休养生息,温和柔平。

这样的国策,怎么会导致社稷倾覆呢?

王阮自然听出了刘彻话中的质疑。

于是,他微微一笑,反问道。

“既然如此,那陛下为何要弃黄老而用儒术呢?”

“总不能是因为新晋登基,要故意改弦更张,做出些成绩,证明自己比父祖更厉害?”

“那当然……不是。”

刘彻前半句话还声音正常,后半句话就偏过头去,声音有些没有底气。

你最好说的是真的……

王阮一阵扶额。

他这句话,原本只是想为接下来要说的做铺垫。

却不曾想,刘彻自己这么一副心虚的样子。

所以,所谓建元新政的这一通折腾,真就是一个少年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搞出来的故意改革?

将这个想法丢到脑后,王阮没有忘了,自己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给眼前这个叛逆期少年做心理治疗。

“黄老之术,用于休养生息,恢复民力,自然是上上之策,但是,也仅止于此了。”

“陛下方才说,黄老之术,会让大汉步周秦后尘,在下觉得,未必没有可能。”

刘彻顿时一惊,连忙正色道:“为何?”

王阮想了想,决定用实例来解释。

“陛下可还记得七国之乱?”

“自然记得。”

刘彻点了点头,眉头拧了起来。

“此事我虽不曾亲历,但是,也听父皇说起过。”

“那时父皇重用晁错,意图削藩,结果引起了诸王起兵反叛。”

“幸得周亚夫将军骁勇与皇叔梁王竭力相助,才能迅速平定此乱。”

身份决定立场。

作为皇帝,刘彻虽然没有亲历过这场叛乱,但是,对于这种诸侯王胆敢反抗朝廷的举动,此刻提起,他也难免面露冷色。

王阮却摇了摇头:“据我所知,这场叛乱的平定,朝廷打的十分艰难,可对?”

刘彻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但是,却仍然点了点头。

虽然他不想承认,可事实如此,也遮掩不了。

尽管说起来轻描淡写,可其实当初的七国之乱,实在是凶险的很。

不仅他的父亲孝景皇帝,被迫杀死了晁错,期间更是数次曾派大臣试图和谈。

甚至于到了最后,如果不是皇叔梁王始终站在朝廷这边,竭力拖住了叛军主力,如今坐在皇位上的到底是谁,恐怕就说不准了。

“黄老之术,重在休养生息,恢复民力,数十年以来,大汉的国力可谓蒸蒸日上,一扫立国初年凋敝之景象。”

王阮小小的夸赞了一下,很快就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那么既然国力正盛,为何平叛却打的如此艰难,不知陛下可曾想过?”

刘彻一愣,倒真是有些被问住了。

他回忆起一些老臣时常对他提起,说太祖高皇帝刚刚立国之时,连出行时的四匹白马都凑不齐,百姓亦是穷困潦倒,民生凋敝。

再看现在,朝廷府库充足,长乐宫和未央宫翻修都不止几遍了,也没有捉襟见肘的状况出现。

可为何大汉的国力变强了,平定一个七国之乱,却反而变得如此艰难呢?

“还请先生教我!”

刘彻直起身子,肃然而拜。

作为皇帝,他非常清楚,有些时候,能够洞察问题,甚至要比能够解决问题,要更加重要。

单凭眼前的这位阮先生,能够敏锐的提出这个问题,就可看出,对方绝不只是一个医道大家,也定是一个治国之才。

王阮倒是坦然受礼,没有半点不好意思。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接下来的话,对于眼前的刘彻来说,要比这一礼重的多。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可这恢复的民力,全都是朝廷的吗?”

简单的一句话,仿若惊雷一般,在刘彻的耳边炸响,让他心中产生出种种明悟。

一时之间,他的神色也变得有些激动起来。

“先生的意思是?”

“陛下可以设想一个情景。”

“两军对战,战力相同的情况下,我有一千人,对方有一百人,一旦开战,对方必败无疑。”

王阮微微一笑,还是决定用例子的方式来解释。

“可若是提高规模,我有三千,对方有两千一百人,那么二者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我虽仍然占优,对方却也有了一搏之力。”

“要是再进一步,我有一万,对方有九千一百人,那么此时开战,胜负恐就成了五五之数,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