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东拉西扯说啥呢
- 大汉:卫青叫我大姐夫
- 月麒麟
- 3124字
- 2025-04-20 18:30:43
平阳公主离开了。
但是,刘彻却坐在原地,有些闷闷不乐。
“先生是不是觉得,朕很没用?”
王阮有些惊讶。
他没想到,后世史书中堂堂的汉武大帝,竟然会问出这种,敏感少年才会有的挫败话语。
“陛下何出此言?”
于是,刘彻仰头叹息,神情变得越发郁闷起来。
“姑姑,阿姊,母亲,皇祖母,还有……她们都说,我是大汉的天子,万民的主君。”
“但为什么,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被人说幼稚,而且,我好像确实什么事也做不成。”
“朝事要皇祖母帮忙,家事要母亲和阿姊帮忙,就连现在生了病,也得先生来帮忙,朕觉得自己一点用都没有!”
王阮眨了眨眼,上下打量了一番,对面突然变得忧郁起来的贵族少年,心中一阵无语。
这是什么敏感叛逆期少年的剧本啊……
沉默片刻,出于对病人心理健康的关怀。
当然更重要的是,出于这次疫病的很多事情,还得靠这位少年皇帝的理由,王阮决定,得当一下心理引导师。
“咳咳,陛下可是因为,此前所推行的建元新政,被太皇太后不喜,所以才有了这般想法?”
王阮没记错的话。
现在这个时间,是刘彻一生当中,最为失意的时候。
虽然登基为帝,但是,上头却有一个太皇太后窦氏,死死的压着他。
在朝,他推行的建元新政,和窦氏的理念完全相悖,所以被迫宣告失败。
而在后宫当中,那位大名鼎鼎的陈皇后骄纵跋扈,仗着母家有功横行霸道。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想搞事业,被一杆子打死,想谈爱情,又被自己老婆打压。
怪不得要天天出去打猎,一点都不想回家!
“建元新政?”
听到这几个字,刘彻的眼神意外的亮了起来,道。
“如今外间,都是这般称呼朕的那些举措的?”
“他们也觉得,朕做的是对的?”
这话一出,王阮便明白了。
对于眼前的少年皇帝来说,事情的失败,并不是最挫败的。
最让他动摇的是,他不确信自己做的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就像初生牛犊一般,可以不怕老虎地撞上去,但是,却害怕自己证明不了自己。
这种情况,最适合心理疏导了。
“建元新政,是我自己的叫法,至于外间如何称呼,我倒是不知道。”
欲扬就要先抑。
虽然是要夸夸,但是,王阮上来却先浇了一盆冷水。
刘彻闻言,颇有几分失望.
不过,倒是也没有太过意外。
毕竟,他搞的那些举措,也就只持续了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被窦太后给废止了.
当时主持这些举措的大臣,也大多都被贬抑。
想也知道,如今不管是朝中还是普通百姓当中,认可这些举措的人,肯定不会太多。
“我记得先生之前说过,先生学儒?”
整理了一下心情,刘彻想起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很快又打起了精神。
王阮点头,言简意赅:“正是。”
“既然如此,那先生觉得,当今天下,应当用儒还是用黄老之学?”
刘彻直起了身子,语气微微有些急切。
这话问的就带有很强的倾向性。
毕竟,他都已经确认了王阮学儒,再问这句话,还可能有其他的答案吗?
心中知道对面的小皇帝,此时最需要的认可和鼓励,王阮也没有故意拿乔,而是道。
“自然是用儒!”
“为何?”
果不其然,刘彻脸上顿时浮起一丝激动之色,但是,却依然压制着心绪。
所以说,光是认可是不够的.
情绪价值既然要给,就得给够。
于是,王阮继续解释,道。
“昔者周用礼教,而有八百年社稷,其后秦用法家,得横扫六合,华夏重归一统。”
“至大汉太祖高皇帝定鼎,连年战乱,民生凋敝,百姓饱受秦法之苦,故以黄老之术休养生息,以至如今。”
“由此可见,儒,法,道各家之言,皆为治国之良策。”
搜肠刮肚,王阮总算是拽出了一番还算看得过去的文言.
不出意外的是,刘彻听了之后,脸色也慢慢认真起来,没有了刚刚的意气不平。
“看来先生果然博学,不过,既然先生方才说,治国当用儒,为何如今又说,儒,法,道各家之言,皆可治国?”
王阮答道:“陛下莫急,在下的话还没说完。”
“周以礼教而有八百年江山,却也同样有春秋战国百年动乱,秦以法家横扫六合,却也因严法而被推翻。”
“那么,如今大汉用黄老之术,便可一直安稳无忧吗?”
许是前两个例子有些触目惊心,让刘彻顿时皱起了眉头。
“先生是说,我大汉会因黄老之术,而步此后尘?”
这话问出来,刘彻自己都感到一阵荒唐。
于是,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他开始怀疑,面前的阮先生到底靠不靠谱。
要知道,黄老之术,重在休养生息,温和柔平。
这样的国策,怎么会导致社稷倾覆呢?
王阮自然听出了刘彻话中的质疑。
于是,他微微一笑,反问道。
“既然如此,那陛下为何要弃黄老而用儒术呢?”
“总不能是因为新晋登基,要故意改弦更张,做出些成绩,证明自己比父祖更厉害?”
“那当然……不是。”
刘彻前半句话还声音正常,后半句话就偏过头去,声音有些没有底气。
你最好说的是真的……
王阮一阵扶额。
他这句话,原本只是想为接下来要说的做铺垫。
却不曾想,刘彻自己这么一副心虚的样子。
所以,所谓建元新政的这一通折腾,真就是一个少年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搞出来的故意改革?
将这个想法丢到脑后,王阮没有忘了,自己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给眼前这个叛逆期少年做心理治疗。
“黄老之术,用于休养生息,恢复民力,自然是上上之策,但是,也仅止于此了。”
“陛下方才说,黄老之术,会让大汉步周秦后尘,在下觉得,未必没有可能。”
刘彻顿时一惊,连忙正色道:“为何?”
王阮想了想,决定用实例来解释。
“陛下可还记得七国之乱?”
“自然记得。”
刘彻点了点头,眉头拧了起来。
“此事我虽不曾亲历,但是,也听父皇说起过。”
“那时父皇重用晁错,意图削藩,结果引起了诸王起兵反叛。”
“幸得周亚夫将军骁勇与皇叔梁王竭力相助,才能迅速平定此乱。”
身份决定立场。
作为皇帝,刘彻虽然没有亲历过这场叛乱,但是,对于这种诸侯王胆敢反抗朝廷的举动,此刻提起,他也难免面露冷色。
王阮却摇了摇头:“据我所知,这场叛乱的平定,朝廷打的十分艰难,可对?”
刘彻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但是,却仍然点了点头。
虽然他不想承认,可事实如此,也遮掩不了。
尽管说起来轻描淡写,可其实当初的七国之乱,实在是凶险的很。
不仅他的父亲孝景皇帝,被迫杀死了晁错,期间更是数次曾派大臣试图和谈。
甚至于到了最后,如果不是皇叔梁王始终站在朝廷这边,竭力拖住了叛军主力,如今坐在皇位上的到底是谁,恐怕就说不准了。
“黄老之术,重在休养生息,恢复民力,数十年以来,大汉的国力可谓蒸蒸日上,一扫立国初年凋敝之景象。”
王阮小小的夸赞了一下,很快就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那么既然国力正盛,为何平叛却打的如此艰难,不知陛下可曾想过?”
刘彻一愣,倒真是有些被问住了。
他回忆起一些老臣时常对他提起,说太祖高皇帝刚刚立国之时,连出行时的四匹白马都凑不齐,百姓亦是穷困潦倒,民生凋敝。
再看现在,朝廷府库充足,长乐宫和未央宫翻修都不止几遍了,也没有捉襟见肘的状况出现。
可为何大汉的国力变强了,平定一个七国之乱,却反而变得如此艰难呢?
“还请先生教我!”
刘彻直起身子,肃然而拜。
作为皇帝,他非常清楚,有些时候,能够洞察问题,甚至要比能够解决问题,要更加重要。
单凭眼前的这位阮先生,能够敏锐的提出这个问题,就可看出,对方绝不只是一个医道大家,也定是一个治国之才。
王阮倒是坦然受礼,没有半点不好意思。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接下来的话,对于眼前的刘彻来说,要比这一礼重的多。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可这恢复的民力,全都是朝廷的吗?”
简单的一句话,仿若惊雷一般,在刘彻的耳边炸响,让他心中产生出种种明悟。
一时之间,他的神色也变得有些激动起来。
“先生的意思是?”
“陛下可以设想一个情景。”
“两军对战,战力相同的情况下,我有一千人,对方有一百人,一旦开战,对方必败无疑。”
王阮微微一笑,还是决定用例子的方式来解释。
“可若是提高规模,我有三千,对方有两千一百人,那么二者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我虽仍然占优,对方却也有了一搏之力。”
“要是再进一步,我有一万,对方有九千一百人,那么此时开战,胜负恐就成了五五之数,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