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起太平洋:岛屿环礁穿行之见闻
- (澳)汤姆·巴姆福斯
- 3809字
- 2025-04-29 20:44:45
前言
从空中俯瞰,基里巴斯(Kiribati)非常壮观:一个太平洋天堂的形象,就像旅游册子和度假网站所宣传的那样。塔拉瓦(Tarawa)岛的主要环礁是一个薄薄的,细长条的L形象牙白沙滩,沿着沙滩排列着一片若隐若现的椰树林,周围是绿色和天蓝色的环礁湖水。它看起来就是一个蜜月旅行、冬季避寒、家庭冒险、远离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地方。
当飞机从万里无云的空中下降时,我梦想着从着陆跑道直奔大海,跳入它凉爽的、闪烁着色彩的水中。这样,先前在飞机和机场候机室里十二个小时令人窒息的空调冷气所带来的痛苦,就可以彻底地抛诸脑后,想必很多人都曾如此梦想。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叫丹·威尔逊(Dan Wilson)的英国学生在波兰与德国的边境上找了一份假日工作。当时正值气候和经济萎靡不振的严冬,在几乎山穷水尽之时,威尔逊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地给基里巴斯政府写了封信,他在信中建议他们任命自己为该国的桂冠诗人,并富有诗意地说明他会有所回报:
我想住在基里巴斯,
我认为这是我理想的国度,
为这里的人民写诗,
在椰子树下。
基里巴斯政府对此非常惊讶,尽管威尔逊的打油诗并不怎么吸引人,但基里巴斯政府还是接受了他的提议,让他如愿以偿,为他安排了一间小屋居住,而为了使他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太大的滋扰,其住处位于外岛(Outer Islands)[1]上的一个交通便利之地。
从空中看,塔拉瓦泻湖的海滩、棕榈树和晶莹剔透的海水使它看起来是在椰树下写诗的完美之地,但地面上的现实却并不如此理想。2009年我第一次访问塔拉瓦就发现一个有趣问题,它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部。基里巴斯的国土面积,包括领海部分,大约为澳大利亚的一半,是太平洋地区最大的“海洋之国”。然而,这个拥有十万人口的国家,其中的大多数人都从外岛大量拥向南塔拉瓦环礁去找工作。与太平洋其他岛国一样,该国人口最初分散在各个岛屿,但在1979年独立后的几年里,随着经济活动和国家资源集中到首都,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货币经济的引入以及职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从外岛至塔拉瓦的移民加速。实际上,整个太平洋地区都出现了类似的城市化现象,由于核试验、气候变化、拜金主义盛行、移民海外的可能性增加以及日益艰难而过时的农业生活,造成了各个地区岛民的传统生活模式逐渐衰落。在乡村种植山药和捕鱼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让位于在首都地区的商店购买方便面、芬达橙汁和肉罐头。这些商店通常由新近抵达的中国移民经营,反映出中国在这个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这给当地人带来一些地缘政治方面的担忧,甚至使得中国移民有时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诋毁。就像我在汤加的时候,不管需要什么东西,每当问起去哪里购买,总有人推荐我去“中国商店”,仿佛汤加首都数百家企业都是由中国人经营似的。在太平洋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和法属波利尼西亚,在那些被核试验影响的岛屿上,传统的生活和生计更是不再可能。
太平洋岛屿人口稠密的城市生活会额外带来令人担忧的问题。对于早先,特别是对那些住在环礁上的人来说,海洋是岛屿生活极好的清洁处。由于岛上人口稀少,废物、废水和排泄物一经产生会立即被太平洋的巨大洋流带走。而今在基里巴斯,由于大部分人口蜂拥到一块儿小环礁上,当地的生态平衡已经开始被打破,在水域较浅的海边尤其明显。在我访问期间,就目睹到那里的海水被污水污染。我被郑重提醒,不要吃鱼,以免被有毒鱼肉侵害。更令人震惊的是,原本太平洋各环礁国家所依赖的雨水,通过环礁岛中死珊瑚的缝隙渗透成了一个淡水透镜体[2],漂浮在海洋较重的咸水上。但是随着海平面上升和人口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不可预测的严重干旱已经开始改变透镜体水体中盐水和淡水平衡,其结果是现有的淡水资源正在变成咸水。随着人口的增加,为了满足生活需求,需要额外打井抽水,因而使这一问题更加复杂,人们的垃圾和污水重新排入环礁湖,有时也会排入淡水透镜体。据统计,到2014年,在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前总统艾诺特·汤(Anote Tong)执政时的基里巴斯政府,买下了远在2000多千米外的斐济土地,以满足将来迁徙定居的需要。
自从2009年我第一次访问后,基里巴斯为了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严重情况,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做了许多努力。不过,我所遇到的一位管理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国际援助官员,在面对周围倒塌的海堤和由于缺乏维护及持续的海洋压力而土崩瓦解的减灾项目的烂尾工程时说:“我们完全支持基里巴斯,但是私下我们也认识到,从长远来看,有尊严地移民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说气候变化、城市化和移民给太平洋地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那么该地区也因其创造性、韧性和独立性而引人注目。南塔拉瓦可能过于拥挤,但基里巴斯——就像许多太平洋岛国一样——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它是一个富有活力、社会稳定、财政管理良好的国家,在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岛屿和环礁上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这些小小岛国,像基里巴斯、图瓦卢(Tuvalu)、斐济(Fiji)与马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在气候变化、环境可持续性、核裁军、世界海洋的未来等最紧迫、棘手、复杂的全球性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表明它们的信心,这些所谓的微型国家,比如只有11000人口的图瓦卢,拒绝以人口和土地面积为意见重要性的衡量标准。他们信奉祖先无畏的远洋精神,更愿意被称为“大洋洲国家”。尽管有殖民主义、核试验、资源开发和大国争夺的经历,但语言、习俗和认同仍然被保留下来,并往往成为各种形式抵抗的基础支撑。马绍尔群岛制造独木舟的古老艺术之复兴和布干维尔(Bougainville)革命[3],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采矿造成的环境破坏的一种反应,是岛民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式,尽管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当传统的太平洋社会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时候,迁移到城市的人们见证了这一地区更新以及更具活力的城市文化新发展。
这本书是对当代太平洋地区问题思考的结晶。它成书的基础是我的个人旅行经历,以及2008—2019年,作为一名救援人员参与该地区救灾工作的观察与思考。虽然书中大部分故事是基于我独立旅行的经历,但有些故事也反映了我在自然灾害结束后的善后工作中所处的环境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有些时候,除了一些我能直接接触到的,比如一个国家的官场、非政府组织(NGO)以及复杂的援助和紧急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国家的其他方面,我对许多以前工作过的地方做了重访。有时候,我也会访问一些我从未去过的地方,那里的岛民虽然与我素昧平生,但都为人热情、慷慨,不仅分享给我许多他们的故事,还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做客。我并没有试图去访问太平洋上所有的国家、岛屿或社区。相反,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城市里度过,走相对平坦的路。我的目标是捕捉这个地区的当代性与变动性,而非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查、记录偏远地区的社会状况。
2014年,当我第一次考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参加了当时的澳大利亚外交部部长在堪培拉(Canberra)的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宣布了一种“新的援助模式”,以代替之前广受赞誉的援助计划,即将援助削减到历史最低水平,服务于狭隘的澳大利亚在太平洋上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他大言不惭地鼓吹,考虑到太平洋海平面上升可能带来的影响,“新援助模式”将“在经济上涨的浪潮中托起所有船只”。这时候我知道我已经为这本书找到了一个好标题。这本书将从岛民自我权益视角去展示一个复杂、古老及不断变化的社会,而不是描述一个在经济、环境及战略发展等体制上需要外部引领的落后地区。
在这个演讲之前,我对太平洋地区生活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在澳大利亚墨尔本(Melbourne)的一个国际援助机构工作时获得的。因此,我倾向于通过官方校准,国际发展机构通用的语言来认识这一地区。这往往是一种技术术语、军事用语和20世纪90年代商学院修辞体的奇怪组合。“背景噪声”一词有时被用来描述可能干扰援助项目正常运作的历史、政治、个性和文化。尽管这些援助项目很重要,但我感兴趣的是太平洋地区以自己方式生活的社会。在这里,我开始意识到,在援助和发展项目工作之外,我面对的是覆盖地球表面1/3面积的巨大空间,这里有无数的新奇等待我去经历、体验。
这本书就是关于“背景噪声”的。我筛选掉了很多关于援助和发展的讨论,因为这些是我上一本书《深领域:来自救援前线的报道》(Deep Field:Dispatches From the Frontlines of Aid Relief)中讨论的主题。相反,这本书的内容则更加轻松:沟通、种族、殖民、气候变化、核试验、抵抗运动、文化保护、城市生活、美味的烤猪,快乐的黄昏泛舟。
我希望书中的故事——来自11个国家,写于不同的时间和不同背景——能够描绘出整个太平洋地区的真实样态。太平洋上有25000个岛屿,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形成了许多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本书不可避免地有详有略。本书不是通过一次旅行写就的,而是基于十多年间的多次访问、互动和对话而形成的,其中很多极具个性化的描述,这导致它在本质上带有我个人性的偏见与偏好。不过,通过我与岛民不期而遇的接触,书中描绘、记录了我不断尝试认识与深入理解这个地区的努力过程。
人们有时常说,太平洋之于当代世界,就像地中海之于古欧洲人,大西洋之于20世纪。那么,阅读这本《潮起太平洋——岛屿环礁穿行之见闻》就是一次进入太平洋所代表的未来世界的旅程。
[1] 外岛,也被称为装饰岛,是主地图上围绕主岛的许多较小岛屿的统称。
[2] 岛屿达到一定的面积,埋藏于岛屿下不深,不在大范围内上下层面稳定延伸的地下水,由于这种地下淡水的含水层呈透镜体状分布(像凸透镜形状,水平为主分布),故叫作浅层地下淡水透镜体。——译者注
[3] 布干维尔革命是指1990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干维尔岛“革命军”宣布脱离巴布亚新几内亚,成立“布干维尔共和国”的事件。——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