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武昌太守夏少明》一首 西晋 陸機

題解:會稽夏少明,名靖,曾爲武昌太守、豫章太守,此贈少明官武昌太守之作。首先,讚美夏之德行政績,堪當帝命。其次,寫赴任之所武昌的地理位置,并抒發了作者國破家亡之感。最後,表達了友人離去的不舍之情。此首逯欽立輯入《先秦漢魏晋南北朝詩·晋詩》卷五。

穆穆君子,明德允迪。[1]拊翼負海,飜飛上國。[2]天子命之,曾是在服[3]。西踰崤黽,北臨河曲。(其一)

爾政既均,爾化既淳。[4]舊汙孔脩,德以振人。[5]雍雍鳴鶴,亦聞于天。[6]釋厥緇衣,爰集崇賢。[7](其二)

羽儀既奮,令問不已[8]。慶雲烟煴,鴻漸載起。[9]峨峨紫闥,俟戾侯止。[10]彤管有煒,納言崇祉。[11](其三)

既考爾工,將胙爾庸。[12]大君有命[13],俾守于東。允文允武,威靈以隆。[14]之子于邁,介夫在戎[15](其四)

悠悠武昌,在江之隈。[16]吴未喪師,爲蕃爲畿[17]。惟此惠君,人胥攸希[18]。弈弈重光,照爾繡衣。[19](其五)

人道靡常,高會難期。[20]之子于遠,曷云歸哉[21]?心乎愛矣,永言懷之。瞻彼江介[22],惟用作詩。(其六)

【注釋】

[1]明德:俊德。《詩·大雅·皇矣》:“帝遷明德,串夷載路。”毛詩傳:“徙就文王之德也。”允迪:誠蹈前賢之德。《尚書·皋陶謨》:“允迪厥德,謨明弼諧。”孔安國傳:“迪,蹈。厥,其也,其古人也。言人君當信蹈行古人之德。”

[2]拊:通“撫”,拍,擊。陶淵明《挽歌詩》:“嬌兒索父啼,良友拊我哭。”上國:晋。《左傳·昭公十四年》:“夏楚子使然丹簡上國之兵于宗丘,且撫其民。”杜預注:“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

[3]服:王畿以外之地,此指武昌。《尚書·皋陶謨》:“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劉運好《陸士衡文集校注》:“此二句言受天子之命,乃去武昌牧守。”

[4]政均:政治公平。《周禮·地官·司徒》:“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職,均人民、牛馬、車輦之力政。”化淳:教化使風俗淳樸。《大戴禮·五帝德》:“故死生之説,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故教化淳。”

[5]舊汙:習染不良之風氣。《尚書·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孔安國傳:“言其餘人久染汙俗,本無噁心,皆與更新,一無所問。”振:救助。《尚書·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6]雍雍:同“雝雝”,鳥鳴和諧。亦聞于天,喻聲名遠揚。《詩·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7]緇衣:黑布衣,閒居之服。《詩·鄭風·緇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爲兮。”鄭玄箋:“緇衣者,居私朝之服也。天子之朝服皮弁服也。”崇賢:宫殿東門。泛指宫殿。張衡《東京賦》:“崇賢抗義,聲于金商。”薛綜注:“崇賢,東門名也。”

[8]令問:美善之名。史岑《出師頌》:“傳子傳孫,顯顯令問。”李周翰注:“令,善也。人有積善,則天下相問者皆稱其善,故曰令問也。”

[9]慶雲:瑞雲。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是以不别荊棘者,慶雲之惠也。”劉良注:“慶雲,瑞雲也。”烟煴:元氣,天地未分混沌之氣。班固《東都賦》:“皇歡浹,群臣醉,降烟煴,調元氣。”張銑注:“烟煴,即元氣也。”鴻漸:水鳥由下而升飛。《易·漸》:“鴻漸於幹,小子厲,有言,無咎。”此指仕進。謝瞻《于安城答靈運》:“綢繆結風徽,烟煴吐芳訊。鴻漸隨事變,靈臺與年峻。”李善注:“鴻漸,以喻仕進。”

[10]峨峨:盛壯。《詩·大雅·棫樸》:“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毛詩傳:“峨峨,盛壯也。”紫闥:紫微宫,指帝宫。曹植《求通親表》:“注心皇極,結情紫闥。”俟:當爲“侯”。侯:指武昌太守夏少明。“侯戾侯止”,化自《詩·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戾止:來到。《詩·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毛詩傳:“戾,來。止,至也。”

[11]彤管有煒,出自《詩·邶風·静女》:“静女其孌,遺我彤管。彤管有煒,悦懌女美。”毛詩傳:“既有静德,又有美色,又能遺我以古人之法,可以配人君也。古者後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記過,其罪殺之。煒:赤貌也。”納言:掌出納王命之官。《尚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孔安國傳:“綱言,喉舌之官。聽下言,納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

[12]考:考核。《尚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工:官。《尚書·堯典》:“允釐百工,庶績鹹熙。”孔安國傳:“工,官。”胙:賞賜。《左傳·隱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爾庸:爾之功績。《詩·大雅·崧高》:“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謝人,以作爾庸。”鄭玄箋:“庸,功也。”

[13]大君:國君。《易·師》:“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14]允文允武:修文信武。《詩·魯頌·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鄭玄箋:“僖公信文矣,爲修泮宫也;信武矣,爲伐淮夷也。”威靈:聖德。揚雄《長楊賦》:“今樂遠出,以露威靈。”劉良注:“暴露聖德也。”

[15]介夫:武士。《禮記·檀弓下》:“陽門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鄭玄箋:“介夫,甲衛士。”在戎:持兵器隨行。

[16]悠悠:遠貌。《詩·鄘風·載馳》:“載馬悠悠,言至於漕。”毛詩傳:“悠悠,遠貌。”隈:河水彎曲地。

[17]蕃:通“藩”,屏障。《詩·大雅·崧高》:“四國于蕃,四方于宣。”

[18]胥:有才智之官吏。《周禮·天官·塚宰》:“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19]弈弈:疑爲“奕奕”,光明。張衡《東京賦》:“六玄虬之奕奕,齊騰驤而沛艾。”薛綜注:“奕奕,光明。”重光:承前帝之業而再顯輝煌,指惠帝。鍾會《檄蜀文》:“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業。”李周翰注:“文帝既明,而烈祖又明,故曰重光。”繡衣:官服。《後漢紀·孝元皇帝紀》:“禁父字翁孺,武帝時爲繡衣御史,捕逐群盗。”

[20]人道:人生興衰聚散之道。《易·繫辭下》:“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高會:盛會。《後漢紀·後漢孝順皇帝紀》:“飲酒高會,不以爲慮。”

[21]曷:《説文》:“曷何也。”

[22]江介:江邊。《楚辭·九章·涉江》:“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