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内部讨论

盛夏的蝉鸣尚未抵达最高亢的阶段,京州市教育考试院的保密会议室里,空气却早已凝滞得如同固化的树脂,带着一股无形的压力。

烟灰缸里已经堆积了不少烟蒂,但此刻无人再有心思点燃新的,只有缭绕的、淡淡的烟草味昭示着此地之前的焦灼。

坐在主位的是谢明,高考组组长,两鬓微霜,眼神锐利,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厚重的红木桌面。

他面前摊开的是一份被标记为“绝密”的文件袋,里面装着的东西,足以在整个教育界乃至全国掀起一场十二级的风暴。

“各位,情况大家都清楚了。”谢明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面对未知时的审慎。

“苏凡同学的试卷,经过我们多轮、多角度、动用了最高权限的技术手段和人力排查,确认无任何作弊痕迹。监控录像、网络追踪、考场环境还原……所有能想到的环节,我们都查了,结果是,清白。”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的几位核心成员。左手边是李卫,语文阅卷组组长,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老教授。

此刻,他的眉头也紧锁着,手里捏着一份打印出来的作文扫描件,正是苏凡的那篇满分作文。

“不仅仅是清白。”李卫扶了扶眼镜,语气中带着学者特有的严谨和一丝难以置信的惊叹。

“谢组长,各位,我负责语文阅卷多年,见过太多所谓的‘天才’,但苏凡……他的卷子,不仅仅是答案全对,那种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尤其是作文,立意之深远,逻辑之严密,文笔之老练,完全超出了一个十八岁高中生应有的范畴。

数学、理综、英语,其他组的反馈也是一样,完美,毫无瑕疵的完美。七百五十分,一分未扣。”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细微的抽气声。七百五十分,这个数字在高考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理论上的满分,却像是神话传说,从未照进现实。

“问题就在这里。”谢明接过话头,指尖在文件袋上点了点,“按照惯例,高考结束后,我们会向全社会公布总分前三名的成绩和姓名,这是为了彰显公平,激励后学。但是,苏凡这个情况……太特殊了。”

“是啊,”一位负责安全工作的同志沉声道,“七百五十分,一旦公布,这个孩子会立刻被推到风口浪尖。媒体的围追堵截,社会各界的过度关注,甚至可能引来一些别有用心的……

这对他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弊大于利。我们之前的拜访,大家也都看到了,那孩子虽然谈吐不凡,在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这些问题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理解力,但终究还是个学生。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分数,毁了一个可能的天才。”

那次拜访,是谢明力排众议后决定的。

在确认苏凡没有作弊后,他对这个凭空出现的“妖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也带着一丝最后的疑虑。他亲自带队,加上李卫和苏凡的班主任王雨,以及两位便衣的安全部人员,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敲开了苏凡租住的那个老旧小区的房门。

他们原以为会看到一个书呆子,或者是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怪才。但开门的苏凡,干净清爽,眼神平静,甚至带着点恰到好处的疏离。

面对他们这些“不速之客”,没有惊慌,也没有过分的殷勤。

当谢明引入高等数学的某些概念时,苏凡虽然没有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证明”,但他提出的几个问题,却直指核心,让同行的数学专家都暗暗心惊。他就像一块海绵,看似普通,却能吸收和理解远超同龄人的知识。

那次拜访,彻底打消了谢明等人心中最后一丝疑虑。这不是作弊,这是一个无法用常理揣度的天才。

“我同意老张的意见。”李卫放下作文,“保护性处理,是目前最稳妥的办法。这孩子就像一块璞玉,需要的是安静的环境去雕琢,而不是聚光灯下的炙烤。”

“可是,不公布前三名,这与我们一直坚持的透明化原则相悖,会不会引起社会上的猜测和质疑?”另一位委员提出了担忧。

谢明手指停止了敲击,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如鹰:“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如果我们因为墨守成规,而可能伤害到一个百年难遇的人才,那才是真正的失职!透明化是为了公平,但极端情况下的保护,同样是为了更高层次的公平——为国家保护未来的栋梁。”

他的话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我决定,”谢明一字一顿,“苏凡同学的成绩,不进入公开排名,不向社会公布。对外,我们只公布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成绩。相关的所有原始评分记录、调查报告,全部封存,列为最高机密。”

他看向众人:“这个决定,需要大家共同承担责任。有没有异议?”

短暂的沉默后,是整齐划一的低声回应:“没有异议。”

“好。”谢明点头,“但是,我们必须告知他所在的学校——杭大附中。他们有权知道自己培养出了怎样一位学生。

这件事,由我亲自联系杭大附中的赵校长。李卫教授,王雨老师那边,也需要你侧面做一些工作,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但务必强调保密纪律,尤其是关于我们这次会议的决定,一个字都不能透露给苏凡本人,也绝对不能外传。”

“明白。”李卫郑重地点头。他知道,这个消息对杭大附中,对那位兢兢业业的王雨老师,将是怎样的一颗重磅炸弹。

“那就这样定了。”谢明站起身,“散会。记住,今天会议的内容,出了这扇门,就彻底忘掉。对外统一口径:今年的最高分考生因个人原因,不参与公开排名。”

众人陆续离开,沉重的气氛随着他们的脚步慢慢散去,但那份关于“750分”的震撼,却在每个人心头萦绕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