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中亚研究
——以粟特为例
薛正昌
一 粟特人背景
粟特人是操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一个古老民族,通用粟特文、摩尼文和古叙利亚文,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经营农业和畜牧业。两河流域位于现在的塔吉克斯塔、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五国腹地,克孜勒库姆沙漠横亘其间,粟特人就在宜农宜牧的阿姆河中游和泽拉夫善河流域一带定居。由于地处丝路要道,该地境内市镇众多,商贾云集,行旅纵横,孕育了发达的商业文化,粟特人利用丝路沿途诸商贸集镇开展各种商业活动。粟特人“善于商贾,诸夷交易多辏其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商业传统。“生子必以石蜜纳口中,明胶置掌内,欲其成长常甘言,掌持钱如胶之黏物。俗习胡书。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送之旁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到。”粟特人因其出众的商业才能而在古代中西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东西文明之间、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建立了传递信息的桥梁,成为沟通古代中国与中亚和西亚诸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纽带。在对外开放空前、国际交流频繁的唐代,粟特人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发挥了更为巨大的作用,对政治格局和文化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粟特人广泛从事丝路沿线物资、文化传播活动,东汉以来就见于中国史籍。《后汉书·西域传》称其为“粟弋”;《魏略·西戎传》记作“属繇”;《宋书·文帝纪》称作“肃特”。隋唐史籍统称粟特为“昭武九姓”,他们本为大月氏人,居于张掖郡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省高台县西南一带),因被匈奴所逼而迁居中亚,各自分邦建国,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毕等九姓,皆以昭武为姓。粟特和其他中亚民族共同从事丝路商贸活动,被统称为“昭武九姓胡”。
粟特商队在丝路沿线一些便于居住和贸易的地方定居下来,建立自己的商业聚落,留人居守经营,其他人继续前进开拓。在中原农耕地区形成聚落,草原游牧地区则成为部落。从十六国时期开始,这样的聚落在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蒙古高原等地广泛分布,尤以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地区的粟特聚落最为典型。南北朝时期,姑臧(今甘肃武威)等丝路沿途商贸重镇已经出现昭武九姓的移民聚落,成为其进行长途贩运和丝路贸易的中转站。到了唐代,碎叶、蒲昌海、西州、伊州、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凉州(今甘肃武威)、长安、蓝田、洛阳、关内道北部等地都出现了昭武九姓的商业聚落。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来居于鄯善,胡人来随者甚众,渐成聚落。石城镇镇将康拂躬及其弟地舍拔也在石城广招胡人,附者甚众。中古时期入华的粟特人并非都居于聚落,有的进入突厥汗国从事商业活动,有的因骁勇善战而在唐代各级军政机构出任军职。不论追随中原王朝将领南征北战,还是担任翻译参与外交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粟特的影响。这些粟特人因其出众的才能而脱离聚落的主体,逐步融入中原汉文化之中。
二 粟特人在固原
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宁夏固原城南陆续发掘了系列的墓葬群,后人称为北朝和隋唐墓地。1982年至1987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固原县南郊乡相继发掘隋唐时期墓葬9座,其中6座为中亚史姓家族墓,他们分别是隋朝正仪大夫、右将军、骠骑将军史射勿之墓,唐朝请大夫、平凉都督、骠骑将军史索严之墓,唐左亲卫史道洛之墓,唐司驭寺右十七监史铁棒之墓,唐游击将军、虢州刺史、直中书省史诃耽之墓,唐给事郎兰池正监史道徳之墓,这6座墓葬分别属于一个大家族中的两个家族。墓葬中出土的保存完好的墓志铭,记载了史姓家族的经历,尤其以墓葬群的形式出现,在全国考古发掘中也实属罕见,它见证了丝绸之路在固原的繁荣和固原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固原北朝和隋唐原州墓地出土的那些精美的玻璃器皿,鎏金银壶以及金银币等基本都是粟特人从东罗马帝国的领土上运到东亚的。粟特人早就出现在中原地区,尤其兴盛于北魏末、隋代和盛唐时期。因为北魏、北周之际正是粟特国家分裂、民族迁徙的又一个高潮。从文献记载和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址(石刻、考古等)来看,中西方的相互交往,大都是通过粟特人进行的,在发展东西转贩贸易上起着关键作用。在文化传播上,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粟特人作为媒介东传来的。汉文典籍中,称粟特诸城邦的首领均以昭武为姓。《北史·西域传》康国条说:“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新唐书·西域传》康国条,详列“枝庶分王”诸国是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昭武为氏的九国,“世谓九姓”。唐代昭武九姓胡——粟特人在原州的活动及定居,是伴随丝绸之路古文化遗址的陆续发掘而被世人发现的。
近20年固原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相互印证,已说明史姓家族在唐代的地位及其族属的渊源。史姓族属问题,涉及唐代原州境内的民族成分。既有利于研究唐代原州区域民族成分及其民族迁徙和融合,也更有利于人们认识少数民族在唐代的发展与流向。自史道德先祖入居原州,到史道德时止,史姓家族徙居固原至少120年。史道德家族在北魏时已入政为官,直到唐代。自北朝以来,他们就通过丝绸之路往来于中亚和中国之间。史姓家族主要成员早在北魏时已迁居固原,北周时已步入仕途,以族居的形式落籍固原。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即使进入仕途,也不会放弃经商。他们不仅在中国做官并经商,而且将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吸收,以籍贯为固原人的身份自居。据《墓志》载:史射勿自称这个家族就是平凉平高县人,即今固原人,他曾是北周隋朝的武将;史诃耽从隋朝开皇年间即入仕中原王朝,供职京师长安,在中书省任翻译。尤其是其妻康氏死后,续娶汉族张氏女为妻。他们从籍贯、民族成分和出仕等多个方面完全融入中国,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墓地出土的石床与石门等高规格的丧葬遗物,同样见证了史姓家族的贵族阶层和官僚身份。
出土的文物有墓志、金戒指、萨珊银币、铜镜、鎏金桃花形花饰、金带扣、玉钗、东罗马金币仿制品、壁画、玻璃碗、蓝色圆宝石印章等大量珍贵文物。壁画艺术价值极高,蓝宝石印章属萨珊王朝时期工艺品,颇具艺术价值。最引文化界、学术界关注的还是罗马金币、萨珊银币、陶俑、玻璃器、鎏金铜制装饰等,影响最大的是金币和陶俑。陶俑分为武士俑和镇墓兽两大类,镇墓兽又分为人面与兽面两类造型,神态逼真,生机勃勃,周身施有精美的色彩,包括金箔和银箔,装饰十分华丽。
从墓葬文化看史姓家族,就反映出他们的华化程度与对多元文化的吸纳。它留给我们的是多维视角:墓道的形制,既有天井,也有长斜坡道。记载和反映墓主人身份的“墓志铭”每个墓地都有。墓志铭由盖与志石两部分构成,志盖造型为盝顶式,盖上面刻有非常精美的篆体文字,反映着那个时代书法艺术与审美特点。盖外围装饰图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四神”、青龙、天马、十二生肖等,这些文化符号雕刻在墓志铭盖上的不同位置,莲花瓣、卷草纹、忍冬等图案,制作得同样精致。粟特人的名字完全汉化,除姓名外,有的还拥有“字号”。从文化特征上,已经无法看出他们的身份是中亚人。
三 粟特人在灵州
唐朝统一全国后,分布在国内的粟特聚落逐步变成乡里一级基层组织机构,民众被人为分散。昭武九姓居住最为集中的是河套地区南部,这里因地处丝绸之路北段要道而出现了密集的商业集镇。对唐代政治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分布在灵、夏二州南境的六胡州的九姓胡人。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击败东突厥颉利可汗,受突厥压迫的昭武九姓部落随之入塞,唐朝在宁夏北部地区设置了一些羁縻州进行安置。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正式在今内蒙古南部和宁夏北部地区设置鲁、丽、塞、含、伊、契六个昭武九姓羁縻州,史称“六胡州”。此后,这里成为昭武九姓在内地的重要聚居区与商贸集散地,对当地民族关系与经贸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朝在开元初年频繁调整六胡州地区行政区划,破坏了其原有社会结构,加之地方官员横征暴敛,终酿成反唐之事。《旧唐书·玄宗纪上》记载了对六胡州产生深远影响的这次武装叛乱,从相关记载来看,内迁的粟特人数量众多,分布相对集中。粟特因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对祆教的坚定信仰而未能完全适应南迁后的江南风俗,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族居的生活与风俗习惯,孕育着新的反抗与斗争。这一切迫使唐朝于开元二十六年将河南、江淮等地的粟特民众迁回六胡州故地,重新设置宥州进行安置。通过对目前出土的大量唐代墓志的整理与研究,在入华的外来民族中,粟特或其后裔人数远胜波斯、天竺、吐火罗和新罗等,这皆源于数百年间大批粟特人因经商、从政、从戎等原因大量入仕中原王朝。
四 中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外交格局的确定,使丝绸之路再次从国家层面上得到了关注。西部的开发开放,是中国向欧亚大陆战略西进的地缘战略依托,也是我国边疆长治久安的战略需求,对于增强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能力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
无论向西发展战略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倡议,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化,文化是纽带。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东进西出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丝路文化。丝路文化的鲜明特点是其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务实性。做丝路文章,实施向西开放的战略,必须秉承丝路文化的特点,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面对目前的大机遇,宁夏向西开放的前提是,必须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即突出地域优势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立足本土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突出和加强宁夏历史文化的研究,拓展内涵,让宁夏地域文化(文化资源)走出去,将人文遗产与自然山水文化推向丝路文化覆盖的地方。当然,也包括地方学者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过程中,宁夏获准设立内陆型经济特区,无论区位优势还是丝绸之路在宁夏的历史积淀,都将成为国家“向西开放”层面上的重要支点,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中转站。“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带状合作区域,这实际上是欧亚大陆空间所生活的各国进行互利合作的网络”[1]。“打通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这是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十字合作的世界空间,要充分认识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未来的重要意义。丝绸之路为中国对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而当下意义上对丝路的理解要超越历史,要进一步挖掘丝绸之路的当代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经济与文化协作的特殊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
(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
[1]邢广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地缘格局》,《光明日报》2014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