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展望: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层论坛上的致辞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
在这气候宜人、瓜果飘香的美好时节,西北师范大学宾朋满座,召开“历史与展望: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层论坛,共同探讨华夏文明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关问题。在此,我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向今天到会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迄今已走过110余年的办学历程。在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学校虽数易其名,几经辗转,但始终砥砺前行,挺秀陇原。作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办学方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以及人才资源,尤其在华夏文明与文化研究方面具有独到的研究优势,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3年,国务院批准在甘肃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是我省继兰州新区之后,又一个摆到国家层面的战略平台。为配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出学校应有的贡献,由我校牵头,联合敦煌研究院、甘肃省社科院、读者出版集团、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天水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组建了“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已成为甘肃省第一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已推出一批卓有成效和有影响力的成果。同时,学校开始招收“华夏文明”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加大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第一大通道,甘肃是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路段。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烽燧、城址、驿站、渡口、关隘、墓葬、寺塔、石窟等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分布全境。同时,甘肃素有“彩陶之乡”“长城之省”“简牍之乡”“中国石窟艺术之乡”等美誉;敦煌文书被誉为“古代学术的海洋”;敦煌和新疆地区被季羡林先生誉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如此众多的美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
当今,文化建设成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文化资源成为新的发展动力。今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甘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通力协作,在兰州联合主办“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层论坛”。按照会议安排,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内,各位与会专家将围绕考古资料中所见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宗教、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向西开放等专题展开充分讨论和交流。同时,部分与会专家还将实地考察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文化遗址。我们相信,通过此次专题研讨和调研,必将进一步加深和推动对“丝绸之路”和“华夏文明”的认识和研究,对有关热点问题取得新的见解,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预祝此次会议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来宾在兰期间心情愉快、万事顺意!
谢谢大家!
(时任)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基
2014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