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重温思想涌动的文化涛声

张德祥

读安裴智这本《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它把我带回到世纪之交的特定文化环境中,刚刚过去的一幕幕文化景观如在眼前,距今也仅十来年光景,但又有些恍若隔世。确实,这十来年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很快,尤其是互联网新媒体兴起之后,思想文化传媒领域的各种八卦层出不穷,耸人听闻、虚张声势,唯以“抓人”为目的的“标题党”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把人的精神带入了碎片化、感性化、粗鄙化,以阅读量、点赞量为衡量标准,“文章”也一惊一乍起来了,魂不守舍、装傻卖萌、瞒天过海。回过来读这本批评家、作家访谈集,文字是那样平静舒缓,似促膝而谈,娓娓道来,诚恳而真切。是的,这里的访谈,是谈思想,谈思考,谈艺术,谈文化,谈精神,谈问题,谈天道人伦意境,所以有一种纵深感、辽阔感,有一种灵性与觉悟。虽然这里的观点我未必全都认同,但每一位受访者的态度都是认真的,都是严肃思考后的表达。杂志与报纸,是阅读,是理性,是思考。杂志与报纸的出现,实际上伴随着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杂志与报纸的衰落,使与其相伴的心境与思维习惯也渐渐退场了。短短十来年,传媒发生了新变,电子传媒、数字化新媒体的兴起,视觉冲击力与听觉震撼力替代了静夜思,除了喧嚣与炫目,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些文字带来的平静与宽阔。因此,读《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回到过去的温馨,重温思想与文化的绵长与恒远。

现在媒体上流行明星访谈、真人秀、绯闻之类隐私爆料,很少看到对没有视觉听觉刺激力的作家、批评家的访谈。因为这种访谈没有收视率、点击率,更深的原因是这类访谈做起来难度很大。要访谈一个作家,就要熟悉他的作品;要访谈一位学者,就要熟悉他的学说。这就要求访谈者做大量的案头工作,要有充分的访谈准备,才能与受访者在一个平台上对话,最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与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是一种深入灵魂的访谈,是一次有准备的探险。采访者的水平决定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水平决定能否调动受访者的思维活力。我们在《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里看到的每一篇访谈,应当说,思想张力十足,精神饱满,充分调动了受访者的思想储藏与思维活力,尖锐、深刻、酣畅,实话实说而又新见迭出。就对世纪之交文艺界活跃人士的深入访谈而言,我还没有看到谁能与安裴智比肩。从这个意义来看,收集在这本书里的文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多侧面、多角度聚焦近20年来文艺思潮趋向。即使今天读来,涛声依旧,仍然能感受到当年思想涌动的拍岸激情与心灵旌旗的激扬。是的,我看到安裴智用学术智慧的钥匙打开了受访者的学术心灵,我看到的是真诚与坦荡,而不是今天的各种“秀”。

安裴智先后在北方与南方的两家大报做了20多年副刊编辑。后来,他又转行进入深圳特区的一所大学工作。这个访谈录里所收文章,大多是他在做副刊编辑时写成。我们知道,编辑记者是为他人作嫁衣,看起来是一个没有多少创造性的职业。实际上,只有真正从事过这个职业的人,尤其是具有敬业精神的编辑,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职业的重要与难度。副刊编辑是专家也是杂家,一个好的副刊编辑,不仅要知识扎实、文字功底好,更重要的是有见识与眼光,识文知人。在这一点上,安裴智当之无愧是难得的人才,这得益于他的学术修养。你看他对周汝昌先生的访谈,实际上就是忘年交的相知相惜:“周先生虽是一位以考证出名的、好像是钻故纸堆的‘红学泰斗’、古典文学专家,却也是一位有着曹雪芹、贾宝玉那种真性情与李贽所说‘童心’的才情学者。他是以一颗富有激情的诗人之心来解读《红楼梦》,因而他的红学随笔是他与曹雪芹、贾宝玉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我以为他对周汝昌先生的访谈是建立在深悟周先生的人品性情与红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是一种轻松自如的对话,也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对话。你再看他就“张爱玲现象”对张红萍的访谈,是我看到的对张爱玲现象解读最中肯、最到位、最妥帖的一篇文章,不管市面上流行什么奇谈怪论,学者自有自己的定力与灼见。

实际上,这本集子里的每篇访谈,都有其独特的思想闪光之处。而这些,都离不开访谈者灵锐的新闻敏感与犀利的学术洞察能力,能在那样一种日日剧变的历史语境与文艺潮流中,找对风向标,切中访谈之要害,提炼出一些有学术含量的访谈话题,切中肯綮,这需要一种学术眼光与知识结构。访谈包含了提问与回答两个部分,如果访谈者所提问题妥当、有学术水准,专家回答起来也会十分精辟,从而体现学术价值,这是一个良性互动。如美学家王朝闻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艺生态与美学研究,以唯物辩证法的审美观来观照与解析现实中的审美现象和艺术实例,话锋所指,直击20世纪90年代偏离文艺发展规律的诸种怪现象,痛击艺苑时弊,揭示美学真谛,铮铮良言有铁板铜琶金石之声,启人心智,催人警醒。再如,俄罗斯文学专家蓝英年在接受访谈时,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世界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的文学思想与精神追求作出了独到的阐释,认为“他那巨大的道德勇气,他对人的尊严、对人性的呼唤,对专制制度的痛恶,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这都是他的作品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贡献。也可以说,索尔仁尼琴是人类尊严和不屈精神的代名词。”这样的分析与论断无疑是振聋发聩的,对于中国学界重新认识与评价俄罗斯“潜流文学”与流亡文学,看清长期以来被尘埃蒙蔽的历史真相,无疑是一剂清醒之良药。再如,著名作家莫言、曹文轩、李锐、杨黎光等谈文学创作,文化批评家郑培凯、张柠、马相武、阎晶明等谈非遗保护、昆曲传承、文化共享、“韩流”入侵、狼图腾现象;文学批评家白烨、李敬泽、李建军等人谈“80后创作”、文学批评与区域性青年作家群的崛起等,都是一种新闻性与学术性的交融与共鸣,有真知灼见。可以说,接受文化访谈的30位人物,大多是国内一流的学者、作家,他们对文艺创作与文学研究的看法代表着当下中国文学艺术中最珍贵的声音,这使得文集中28篇文化访谈文章颇有一定的学术深度与时代特点,显示了一种广阔的研究视野与理论立场。学人作家对15年来中国文化艺术思潮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梳理、解读,闪耀着思想光芒,是非常珍贵的一笔文化资源。这些波澜起伏的文化思潮的学术访谈,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学人与作家艺术家丰富而深刻的心灵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从文学到影视,从戏曲到书法,从建筑到陶瓷,从园林到茶艺,从古典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真可谓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从访谈的专家类型之多、流派之多、跨越时间之长,说安裴智是个杂家也不为过。作为曾经做了21年的报纸副刊编辑,安裴智是个热心人,视野开阔,知识博杂,结交广泛。28篇文化访谈传递着真、善、美的永恒诗意,为读者提供了丰富、深刻、典雅的精神食粮。读此书,就似与诸多方家面对面、心照心,享受一次文化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开卷有益。

2016年10月1日于山西东陈翟村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当代电视》杂志主编,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著名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