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封建时期华侨华人研究
- 向大有
- 3706字
- 2025-04-24 17:55:35
第二节 移民越南概述
一 移民与侨民
中越两国在漫长历史的交融交往中,有着长期的密切的血缘交融和人脉相融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着全面的相互影响,这是国与国的关系中十分特殊和罕见的。中华民族向交趾、安南、越南迁徙的历史,可上溯至秦汉时期,早在越南独立之前,已有大批中原人移居交趾地区。越南自主独立建国之后,产生了国与国之间的侨民。在越南“中国侨民”的出现,应该始于宋代,以越南丁部领建立独立封建国家为起点,一直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各个历史时期,华侨华人移居越南的情况,既有史籍记载者,更有史籍未记载者。古代华人移居越南后,其中一部分已在不同程度上同当地越族居民融合,成为越南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古时代,“南蛮诸夷”与中原移民混居杂处,经历千百年来漫长的血缘、文化、习俗的融合和繁衍,衍化为越汉族的融合体。综观中国民族流动的历史有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北方中原人由北往南迁徙,与当地族群一起,共同开发繁荣当地经济与文化,在融合中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而中原人在南迁到交趾地区却出现反向融合现象,许多中原汉人被当地越族所融合,成为当地越族的一部分。
(一)秦汉至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移民,属于中国版图之内地区之间的移民,主要是中原汉人向岭南交趾移迁,特别是秦汉两朝,为了统一国土,多次大规模向岭南交趾动用重兵,而且长期戍兵驻守,逐渐成为当地居民,是行政强制方式下带有军事性的移民,这是秦汉两代移民岭南交趾的重要特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后,相继征服岭南,开始向岭南(含交趾、象郡——今越南北部)移民。秦王朝发配50万大军和10多万“罪人”驻岭南,成为首批中原南下的居民。《资治通鉴》卷十五《汉纪七》曰:“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说明秦代往岭南的徙民是大量的。公元前207年,赵佗(河北真定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越国”,自称为王。在今越南北部设交趾郡、九真郡。届时中原地区有大批人士移民“南越”。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略取“南越国”政权。路博德率楼船之师10万众,灭“南越”后,留守其地,成为移民。随后,中原汉人大量移民到南越交趾地区,这些汉人定居者,包括驻军、朝廷官员、流亡者和平民百姓。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天下大乱,大批中原的士大夫官宦世族,数千人南迁岭南避难。后来又将许多罪犯流放于交趾。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四十七年)时,交趾地区爆发“二征起义”。糜冷县(现越南永福省河西地区)雒将之女,征侧、征贰姐妹,因姐姐丈夫被交趾太守苏定所杀,她俩揭竿而起,反对东汉王朝,自立为王,攻占许多城池。公元41年(东汉建武四十八年),东汉朝廷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将“征氏姐妹”之乱平定。在此期间,3万余汉人驻军都定居交趾,许多人与越女通婚。一些贵族和后裔也定居交趾,其后代也在三四代之间与越族人通婚,他们的混血后代,都以母系的种族为身份,成为越族人。古籍《水经·温水注》载:“《山海经》曰:在郁水南也。郁水又南,自寿泠县注于海。昔马文渊积石为塘,达于象浦,建金标为南极之界。”俞益期《笺》曰:“马文渊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有遗兵十余家不反,居寿泠岸南,而对铜柱。悉姓马,自婚姻,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号曰马流。言语饮食,尚与华同。山川移易,铜柱今复在海中,正赖此民以识故处也。”《林邑记》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土人以之流寓,号曰马流,世称汉子孙也。”《新唐书·南蛮传》则指出:“又有西屠夷,盖(马)援返,留不去者才十户,隋末滋衍至三百,皆姓马,俗以其寓,故号马流。”东汉末年,三国混战,大批中原人往交趾避难,投奔苍梧士燮门下的名士、游宦、朝臣、学者就有百数十人之众。当时中原大批知识分子,均寄寓交趾,由于他们都是携家带口,而且往往出现全村人的集团式避难,所以人数众多。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六个汉族政权,史家称为“六朝”。当时,中原变乱,内地居民大批移居交趾。《水经注》记载,早在南朝宋元嘉初年(424)就有任朝廷大司马、奋威将军的徐闻人阮谦之率军出征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征讨胜利后,其手下的家丁和兵卒有很多人在当地落户。唐朝期间,特别在黄巢之乱后,向交趾、安南移民人数进一步增多,其中包括一些学士文人。
(二)宋元时期
中国宋代时越南独立建国,从此开始,是越南华侨逐渐出现的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相对发达,造船及海上交通的发展,对越贸易往来的增加,中国人南迁越南逐渐增多。一些商人移居越南从事贸易。加上其他众多原因,许多汉、壮、傣等族移民,便在越南当地定居下来,成为越南历史上第一代华人、华侨。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越南李朝“大举入侵,攻陷钦、廉、邕州,兵民死者十万余口,掳妇女小弱者七八万口”,“俘三州人而还”[4],李朝仅“送民211人”而返,而掳俘的众多军民,遭扣留于越。后来,宋朝皇帝赵匡胤,两次攻打越南,被反击而退,一些宋军士卒,民夫百姓,又滞留未归,定居在越南。南宋末年,中原动荡,大批南宋遗臣遗民落难到越南。《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记载:“宝符二年(1274)冬十月,宋人来附。先是,宋国偏居江南,元人往往侵伐,至是,以海船三十艘装载财物及妻子,浮海来箩葛原。至十二日引赴京,安置于街媾坊。”郑思肖《心史》载:宋亡,“诸文武臣流寓海外,或仕占城,或婿交趾,或别流远国”。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载:“真腊唐人之为水手者,到其国中,不着衣裳,且米粮易求,妇女易得,屋室易办,器用易足,买卖易为,往往皆逃逸于彼。”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闽人附海舶者,必厚遇,因命之官,咨以决事。”流落海外的遗民还有士大夫,如流寓安南占城的有:左丞相陈宜中,吏部尚书陈仲微,参知政事曾渊子等四百人之多。[5]宋末将领张世杰也率余部官兵及百姓,乘舰船百多艘,移居交趾、占城、真腊等处。[6]上述史书所记,箩葛原、街媾坊、占城和交趾,均属今越南地域,说明,南宋末年,迁徙越南者甚众。“1274年的那次,估计有两三千人之众。”[7]“宋代舰船,少则载百多人,多则载五六百,从乘坐百多艘船看,当时移居印度支那的军队和百姓,当有数以万计。”[8]此外,元代朝廷,先后三次出兵越南,均不胜而返,一些士卒和随征人员,征战未归,流落越南。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越南华侨华人大量增加的时期。更多的中国商人、农民、工人和渔民,迁徙越南,显现经济性移民高潮的特点。公元1405—1433年,明成祖时期,郑和率两万多人的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航行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在海外首站登陆地点,均为占城,为中国人去越南经商和定居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公元1406年,明成祖出兵越南有80万之众。[9]从广西、云南入越平乱,并在越南屯田种地,开矿采珠。不少华裔商人搬迁到越南从商。到明宣宗时,放弃越南,撤军回国,但是,许多士兵、随员以及农户、矿工、商人等,在当地成家立业,留居越南不返,继续在当地从事农业、开矿、商业等行业,成为华侨华人。明朝时期,在越南的华裔商人,聚集在沿海市镇从事商业贸易。到明朝中叶,中越两国互舶贸易极盛,广东、福建、广西人士赴越南经商者日渐增多。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长官——卓汉凡林加(Johan van Linga)在1642年记述,会安市当时有约5000名华裔商人迁成徙家。1661年(顺治十八年),清廷于东南沿海实施立界。1678年(康熙十七年),又强行迁界,使郑成功所属商舶远航东京、广南及日本等地贸易,不少江南商人寓居越南。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越南的高潮。公元1671年,广东雷州人莫玖,率千余人至越南。公元1679年,明朝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及高雷廉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士卒3000余人到越南。公元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清朝将领孙士毅率师平定安南,进入安南的清军约2万人,“士马还者不及半”,许多人流落安南境内。这一时期,移居越南的还有许多矿工、商人、农民等,成为越南华侨华人。很多华侨华人参加越南的西山起义,其“忠义军”“和义军”以及“海上华人武装”,均为华人组成的。在越南著名的抗法武装——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是由原籍广西、广东的汉、壮等民族华侨华人组成的。公元1840—1868年,因太平天国运动及少数民族起义失败,有约10万壮、瑶、苗族从广西迁入越南及东南亚地区。[10]值得关注的是:广西、广东、云南、贵州以及海南等地,许多壮、傣、瑶、苗、彝、布依等少数民族居民,先后成批迁居越南,成为居住在越南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民族性移民增多是明清时期移民越南的又一重要特点。明清时期,政局动乱,人祸天灾,民不聊生,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族民众纷纷离乡别井,迁徙越南。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地缘环境和族缘关系,明清时期成为西南地区各族居民大规模移迁越南的最高潮时期。有义不事清者、反清抗法者、开辟矿山者、开垦荒原者、经商贸易者、少数民族迁徙者等,多股移民洪流朝向越南。史书称广南国“自明季……士民流寓彼境者以亿万计”[11]。这一记述,虽有夸大之嫌,但也由此可见,明清两朝迁居越南的华侨华人,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