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调式的兴替

格列高利歌曲有八种调式,包含四种正调式和四种副调式,统称为教会调式或中古调式(下表中的黑体字母表示“结音”,即主音):

figure_0019_0009

Ⅰ,Ⅲ,Ⅴ,Ⅶ是正调式,Ⅱ,Ⅳ,Ⅵ,Ⅷ是副调式。八种调式的音域都是八度,但正调式的最低音和最高音是“结音”(即主音),而副调式的最低音和最高音是调式中的第五音。正调式和副调式的区别,只要看一看下面两首德国民歌,就马上可以分辨出来了:

《离别爱人》(十七世纪)

figure_0019_0009

《好同伴》(十九世纪,西尔歇作曲)

figure_0020_0010

两首民歌都是F大调,音域都是一个八度;但《离别爱人》的最低音和最高音都是主音,而《好同伴》的最低音和最高音都是音阶的第五音。如果按照中古调式的概念来看这两首民歌,《离别爱人》就是大调的正调式,而《好同伴》则是大调的副调式。

八种调式大约成立于十一世纪,但先有正调式,后有副调式;四种正调式据说在安布罗斯歌曲时代已经存在了。“多里亚”“弗里基亚”“利地亚”“混合利地亚”等调名,是借用了古希腊调式的名称,但旋法和次序恰恰和古希腊调式相反:古希腊调式是下行的,而中古调式是上行的;四种古希腊正调式分别自高而低,以e,d,c,b为主音,而四种同名的中古调式则分别自低而高,以d,e,f,g为主音。据说,八种中古调式各有其不同的感情色彩:多里亚是庄严的,下多里亚是悲哀的(《愤怒之日》常用这两种调式);弗里基亚是欢快的,下弗里基亚是和谐的(《我颂赞你,上帝》常用这两种调式);利地亚是温柔的(英国诗人弥尔顿有“沉浸在温柔的利地亚曲调里”的诗句),下利地亚是虔诚的;混合利地亚是优美的,下混合利地亚是幽雅的。调式色彩的概念,也和调式的名称一样来源于古希腊。尽管中世纪的多里亚和古希腊的多里亚实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调式,却都被认为具有庄严的特性;所以古代斯巴达人用多里亚的音乐来培养少年儿童的尚武精神,而中世纪的僧侣则用多里亚的圣歌来歌颂上帝。

八种中古调式是建立在d,e,f,g四个结音上的。调式有八种,每种调式却只有一个调。直到十六世纪,才由瑞士音乐理论家格拉瑞安加上了以a为结音的伊奥利亚和下伊奥利亚调式,以及以c为结音的爱奥尼亚和下爱奥尼亚调式,成为第九至第十二调式。八种调式既不能移调,也不能转调或作任何半音变化,但唱歌的人总觉得有些音程唱起来很别扭,例如,在多里亚和利地亚调式里经常碰到的f—b是个增四度,唱起来很不入调,要把b音唱低半音或把f音唱高半音才觉舒服。又如多里亚调式收束时从c进入d,混合利地亚调式收束时从f进入g都是全音,不如利地亚调式收束时用半音从e进入f那样自然;于是多里亚的第七音c和混合利地亚的第七音f也都唱高了半音。另外,以d,e,f,g为结音的八种调式有时也移到别的调上演唱,例如弗里基亚调式移低五度就要遇到降b,移低四度就要遇到升f。这种变化半音和移调的唱法,是为教会的清规戒律所不许的,当时被称为“假音乐”;但唱歌的人都能心领神会,虽然谱上没有把降记号和升记号写出来,大家还是心照不宣,照唱不误,反倒觉得在谱上标明变化半音的记号是多余的了。所以当时有人称这种记号为“驴子的记号”,意思是:笨得像驴子一样的人,才需要这种记号。“假音乐”这个名称是含有贬义的,但它不仅为转调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古调式演变为今天的大小调体系铺平了道路。多里亚因常常降低第六音而渐渐变成小调,利地亚因常常降低第四音、混合利地亚因常常升高第七音而都渐渐变成大调。到了十七世纪,大小调体系已经确立,它取代中古调式而成为近世欧洲音乐的调式基础。出现于十六世纪的伊奥利亚和爱奥尼亚,则是大小调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