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卷一·五帝本纪

黄帝,乃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这轩辕打小就与众不同,天赋卓绝,仿若神灵庇佑。别家孩童还在咿呀学语之时,他已然能口吐清晰言辞。稍长几岁,那脑子转得比辘轳还快,做事利落又漂亮,机灵劲儿十足,堪称“小机灵鬼”。待再长大些,性格愈发敦厚勤勉,行事一丝不苟。成年之后,更是聪慧过人,世间诸事皆能洞察秋毫,妥妥的智慧担当。

彼时,神农氏一族江河日下,势力渐微。各方诸侯蠢蠢欲动,相互攻伐,百姓苦不堪言,而神农氏却无力管束,只能干着急。轩辕瞧在眼里,急在心头,遂操练兵甲,组建军队,专去征讨那些不听号令、不来朝贡的诸侯。一番雷霆手段,诸侯们纷纷被其震慑,乖乖跑来俯首称臣,愿做他的追随者。

然而,有个叫蚩尤的家伙,简直坏到骨子里,残暴至极,无人能敌。还有那炎帝,也不安分守己,老想着欺压其他诸侯,逼得众诸侯纷纷投靠轩辕寻求庇护。轩辕哪能容忍这般行径,于是修养自身德行,整肃军队纪律,钻研五行之术,悉心种植五谷,安抚百姓生活,还仔细斟酌四方局势。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竟驯服了熊、罴、貔貅、貙、虎等凶猛野兽,带着它们在阪泉之野与炎帝展开大战。双方你来我往,激战三次,轩辕才终于将炎帝彻底制服,达成心愿。

蚩尤却仍不知收敛,公然违抗黄帝命令,肆意妄为。黄帝大怒,当即召集各路诸侯的兵马,在涿鹿之野与蚩尤展开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这一战,杀得昏天黑地,最终黄帝成功擒杀蚩尤。这下,诸侯们对黄帝佩服得五体投地,一致推举他为天子,取代神农氏,黄帝之名由此威震四方。

可天下总有一些不安分的势力,黄帝毫不手软,亲率大军征讨。每平定一处,便开山辟路,四处奔波,着实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堪称“超级大忙人”。

黄帝向东一直打到大海之滨,还登上丸山与泰山(岱宗),俯瞰辽阔山河;向西抵达空桐之地,登上鸡头山,领略别样风光;往南至长江之畔,登上熊山与湘山,感受江南风情;在北方追击荤粥部族,直至釜山,与各路诸侯在此验合符契。之后,黄帝将都城定在涿鹿山脚下。

黄帝一行时常迁徙,居无定所,走到哪儿,军队就驻扎到哪儿,以军队为坚实护卫。他给官员命名颇为独特,皆与云相关,其军队也因此被称作云师。黄帝还设立左右大监之职,命他们监察天下各个部落。在黄帝的精心治理下,各部落相处融洽,他祭祀鬼神山川的规模与次数也颇为可观。

后来,黄帝得一宝鼎,用以观测太阳运行,推算历法。他还提拔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贤能之士管理百姓。他遵循天地运行之道,探究阴阳变化之兆,思索生死奥秘,考量国家存亡之艰难。

黄帝带领众人按时播种各类谷物草木,悉心驯化鸟兽虫蛾,深入研究日月星辰的变化、水波的流动以及土石金玉的特性。他为此殚精竭虑,劳心劳力,还注重节约利用水、火、木材等物资。

因土德祥瑞降临,黄帝便被尊称为“黄帝”,仿佛是上天钦点的“土德代言人”。

黄帝育有二十五子,其中获得姓氏传承的有十四人。

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迎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嫘祖乃黄帝正室,为他生下两个儿子,且这两个儿子的后代日后皆统治天下。其一为玄嚣,即青阳,被分封至江水居住;另一为昌意,分封于若水。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下高阳,高阳颇具圣人之品德。后来黄帝驾崩,葬于桥山。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登上帝位,即帝颛顼。

帝颛顼高阳,身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性格沉稳坚毅,谋略过人,思维敏捷且行事条理清晰。他懂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顺应时节变化遵循天道,依据鬼神之理制定礼仪规范,调理四时之气教化百姓,以虔诚之心祭祀神灵。其统治疆域极为广阔,北至幽陵,南达交阯,西抵流沙,东到蟠木。但凡有生命的动物、静止的植物,大至神灵,小至精怪,只要是日月能照耀之处,无不归顺于他,乖乖听从号令。

帝颛顼有子名穷蝉。颛顼离世后,玄嚣之孙高辛登上帝位,即帝喾。

帝喾高辛,乃黄帝曾孙。高辛之父为蟜极,蟜极之父是玄嚣,玄嚣之父便是黄帝。自玄嚣至蟜极皆未能登上帝位,直至高辛才得以称帝。高辛乃颛顼之侄。

高辛生来便神奇非凡,刚出生便能自报姓名。他一心只为天下人谋福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耳聪目明,既能洞察远方之事,又能明察秋毫,关注细微之处。他顺应上天道义,深知百姓的急切需求。他仁爱且威严,施恩又守信,注重自身修养,故而天下人皆对他心悦诚服。他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物产,且懂得节制,安抚教导百姓,以利益引导教诲他们。他推算日月运行规律,按时迎送。他通晓鬼神之道,恭敬侍奉。他神色温和恭敬,品德高尚令人敬仰。他言行举止皆合乎时宜,穿着打扮仿若有德行的士人。帝喾秉持公正治理天下,但凡日月照耀、风雨所至之处,无不服从他的统治。

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下放勋;又娶娵訾氏之女,生下挚。帝喾驾崩后,挚继承帝位。然帝挚在位时,未能将国家治理好,其弟放勋遂登上皇位,即帝尧。

帝尧,即放勋,其仁爱如天般广阔无垠,智慧似神灵般高深莫测。靠近他,仿若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远远望去,他又如天上的云彩般令人心生舒适。他虽富有却不骄纵,地位尊贵却毫不懈怠。他头戴黄色冠冕,身着黑色衣裳,乘坐朱红色马车,驾驭着白色骏马。他能彰显美好德行,以之使九族亲密和睦。九族融洽之后,他又进一步明确百官职责,分辨善恶。百官善恶分明,天下各个部落亦能和谐共处。

于是,帝尧命羲氏、和氏,恭敬地顺应上天旨意,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谨慎地将时令节气告知百姓。又分别命羲仲,居住于郁夷之地的旸谷,让他恭敬地迎接日出,督促百姓在春天向东耕作。当昼夜时长相等,鸟星在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此时便确定为春分。此时,百姓纷纷分散至田野劳作,鸟兽也开始孕育繁殖。又任命羲叔,居住在南方交趾,督促百姓在夏天努力耕耘,恭敬地对待上天。当白昼最长之时,大火星在黄昏出现在正南方,即为夏至。此时,百姓忙于田间事务,鸟兽羽毛变得稀疏。又任命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让他恭敬地送别落日,督促百姓做好秋天的收获之事。当昼夜再次等长,虚星在黄昏出现在正南方,便是秋分。此时,百姓生活平和安逸,鸟兽开始长出新羽。又任命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都,督促百姓做好冬天的收藏工作。当白昼最短时,昴星在黄昏出现在正南方,即为冬至。此时,百姓待在温暖屋内,鸟兽皆长出细密绒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通过设置闰月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明确告诫百官,各项事业因此兴盛发展。

尧问道:“谁能顺应天时处理政务?”放齐答:“您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可堪此任。”尧却道:“唉!他愚顽又凶狠,不可用。”尧又问:“还有谁可以呢?”讙兜说:“共工广泛聚集民众,做了不少事,可任用。”尧说:“共工巧言令色,做事邪僻不正,表面恭敬,实则欺瞒上天,不可用。”

尧又道:“唉,四方诸侯之长啊,滔滔洪水漫天而来,浩浩荡荡包围大山,淹没丘陵,百姓忧愁不已,有谁能去治理呢?”众人皆言鲧可以。尧说:“鲧常违背命令,败坏同族声誉,不可用。”四方诸侯之长却说:“情况并非如此,不妨让他一试,不行再弃用也不迟。”尧于是听从建议任用了鲧。然而九年过去,治水仍毫无成效。

尧说:“唉!四方诸侯之长啊,我在位已七十年,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呢?”诸侯之长答道:“我们德行鄙陋,不配登上帝位。”尧说:“那就把所有贵族亲戚以及那些被疏远、隐居民间的贤能之人都举荐出来吧。”众人皆对尧说:“民间有个尚未娶妻的男子,叫虞舜。”尧说:“哦,我也听闻过他。他究竟如何呢?”诸侯之长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愚顽,母亲泼辣无理,弟弟傲慢无礼,而舜却能用孝顺与他们和睦相处,不断感化他们,使其不至于作恶。”尧说:“那我就考验考验他。”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通过女儿来观察舜的德行。舜让两个妻子放下身段,住在妫水弯曲处,遵守媳妇的礼节。尧对此十分满意,便派舜谨慎推行五种伦理道德,百姓皆能听从。接着舜又参与百官事务管理,百官都能按时处理好各项事务。舜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庄重和睦,诸侯和远方宾客都对他敬重有加。尧派舜进入山林川泽,即便遇到暴风雷雨,舜也不会迷失方向。尧认定舜有圣德,召见舜说:“你谋划周全,建议皆有成效,已过三年。你可登上帝位了。”舜以自身德行不够为由推辞,内心实则不愿接受。正月初一,舜在尧的太庙接受禅让帝位。文祖,便是尧的太祖。

此时帝尧年事已高,便命舜代行天子政务,以观察上天旨意。舜于是观察北斗七星,校正七种政事。接着舜向上帝祭祀,向天地四时之神祭祀,遥祭山川之神,对各方神灵皆一一祭祀。他收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信圭,挑选良辰吉日,召见四方诸侯之长,将信圭颁发给他们。这年二月,舜前往东方巡视,到达泰山,举行烧柴祭天仪式,按等级遥祭各地山川。接着召见东方各部落首领,校正时节月份,确定日期,统一音律、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制定五种礼仪,规定诸侯用五种玉璧、三种彩色丝帛、两种活牲畜、一只死牲畜作为朝见礼物。五种礼仪用品,礼仪结束后皆需归还。五月,舜到南方巡视;八月,到西方巡视;十一月,到北方巡视,所到之处礼仪皆与东方巡视时相同。回来后,到父庙和祖庙祭祀,用一头牛作祭品。每五年巡视一次,各部落首领每四年朝见一次。舜向诸侯们普遍宣告想法,明确考察他们的功绩,依据功绩赏赐车马服饰。他划分出十二个州,疏通河道。用图像画出常用刑罚,用流放宽减五种刑罚,用鞭刑作为官府刑罚,用木板打作为学校刑罚,用铜作赎罪刑罚。因过失或天灾犯罪可赦免,坚持作恶、屡教不改者则施以刑罚。务必谨慎啊,使用刑罚一定要慎重!

讙兜举荐共工,尧虽觉不行但仍让共工担任工师之职,共工果然胡作非为。四方诸侯之长举荐鲧治理洪水,尧认为不可,诸侯之长坚持请求试用,试用后毫无成效,百姓深受其害。三苗部族在江淮、荆州一带多次作乱。此时舜巡视归来向尧报告,请求将共工流放到幽陵,让他去改变北狄风俗;把讙兜流放到崇山,改变南蛮风俗;把三苗迁到三危,改变西戎风俗;把鲧处死在羽山,改变东夷风俗。这四人受到惩罚后,天下人皆心悦诚服。

尧在位七十年得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还向上天举荐了舜。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去世。百姓悲痛万分,仿若失去父母。三年之内,天下各地无人奏乐,以此怀念尧。尧深知儿子丹朱不成器,不能将天下交予他,于是权衡再三把天下传给舜。把天下传给舜,天下人皆能受益而丹朱会痛苦;传给丹朱,天下人皆痛苦而只有丹朱得利。尧说:“终究不能让天下人受苦而使一人得利。”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尧去世后,守丧三年期满,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南河的南岸。然而来朝见天子的诸侯不去朝拜丹朱却去朝拜舜,有诉讼之事的人不去找丹朱却去找舜,歌颂的人不歌颂丹朱却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啊!”然后才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即帝舜。

虞舜,名重华。重华之父为瞽叟,瞽叟之父是桥牛,桥牛之父叫句望,句望之父为敬康,敬康之父乃穷蝉,穷蝉之父是帝颛顼,颛顼之父为昌意:从昌意到舜已是七代。从穷蝉直至帝舜,地位皆卑微,皆是平民百姓。

舜的父亲瞽叟是盲人,舜的母亲去世后,瞽叟再娶,生下儿子象,象傲慢无礼。瞽叟偏爱后妻之子,常想杀死舜,舜总是巧妙躲避逃走;若犯小错,舜就会被惩罚。但舜依旧恭顺侍奉父亲、后母和弟弟,一天比一天更加忠厚谨慎,从不松懈。

舜是冀州人。他曾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捕鱼,在黄河岸边制作陶器,在寿丘制作各种家用器物,在负夏做买卖。舜的父亲瞽叟愚顽,后母泼辣无理,弟弟象傲慢,他们都想杀死舜。舜却恭顺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对弟弟也友爱仁慈。他们想杀舜时,总是找不到机会;而当他们需要舜时,舜又常常在身边。

舜二十岁因孝顺闻名。三十岁时,帝尧询问谁可重用,四方诸侯之长皆推荐虞舜,称他可以。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观察他的内在品德,又让九个儿子与舜共处,观察他的外在为人。舜住在妫水弯曲处,家中行为愈发严谨。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出身尊贵就对舜的亲属傲慢无礼,很守媳妇规矩。尧的九个儿子也变得更加淳厚。舜在历山耕种时,历山之人皆互相谦让田界;在雷泽捕鱼时,雷泽之人都互相谦让居住之地;在黄河岸边制作陶器时,那里出产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一年后,他居住之地成为村落,两年后变成城镇,三年后便成了都市。尧于是赏赐舜细葛布衣服,送给他琴,为他修筑粮仓,还赐予牛羊。瞽叟仍想杀死舜,让舜爬到粮仓顶涂抹仓顶,瞽叟却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舜就用两个斗笠护住身体从上面跳下,逃走了,才没被烧死。后来瞽叟又让舜去挖井,舜挖井时,在旁边挖了个隐藏暗道以便从旁边出来。舜挖到深处后,瞽叟和象一起往井里填土,想把井填实埋了舜,舜却从隐藏暗道逃出,又躲过一劫。瞽叟和象以为舜已死,十分高兴。象说:“这主意本就是我出的。”象和父母商量分舜的东西,说:“舜的妻子,即尧的两个女儿,还有那把琴,我要了。牛羊和粮仓就给父母吧。”象于是住进舜的房子,弹着舜的琴。这时舜回来了去见象。象大吃一惊,很不高兴,说:“我正想念你,想得心里烦闷呢!”舜说:“哦,你这样想就差不多了!”舜仍然侍奉瞽叟,疼爱弟弟,比以前更加恭谨。于是尧就试着让舜推行五种伦理道德和管理百官事务,舜都做得极为出色。

从前高阳氏有八个有才能的儿子,世人皆从他们那里获得益处,称他们为“八恺”。高辛氏也有八个有才能的儿子,世人称他们为“八元”。这十六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皆能保持先人的美德,未辱没家族名声。到了尧的时代,尧未能举荐他们。舜举荐“八恺”,让他们担任管理土地的官职,掌管各项事务,他们处理得井井有条。舜又举荐“八元”,让他们到四方传播五种伦理道德,使得做父亲的有道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兄长的友爱,做弟弟的恭敬,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社会安定。

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埋没道义,包庇奸贼,喜好作恶,天下人称他为“浑沌”。少皞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诋毁诚信,憎恶忠诚,粉饰恶言,天下人称他为“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无法教导,不懂好话,天下人称他为“梼杌”。这三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都让人们忧虑。到了尧的时代,尧未能除掉他们。缙云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贪图吃喝,追求财物,天下人称他为“饕餮”。天下人都厌恶他,将他与前面三个凶人相提并论。舜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时,舜把那四个臭名昭著的恶人家族一股脑儿流放到四方偏远之地,美其名曰让他们去对付妖魔鬼怪。嘿,这还真奇了,打这以后,明堂四门那叫一个畅通无阻,大伙都感慨,好像世间恶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啦!

舜这人呐,胆儿也大,敢孤身闯进深山老林。有一回碰着狂风暴雨,换别人早晕头转向了,可舜跟装了导航似的,稳稳当当不迷路。尧一看,心里彻底踏实了,认定舜就是那个能托付天下的不二人选。

后来尧年纪越来越大,精力跟不上了,就把舜叫过来,说:“舜啊,这天子的活儿你先替我干着,顺便到各地去视察视察。”算起来,舜被大伙推举出来做事都二十年了,到这会儿才正式代理天子政务。舜这一代就是八年,尧老爷子就去世了。舜也是个实诚人,守孝三年期满,麻溜地要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天下百姓不乐意啊,都一门心思拥护舜。

再瞧瞧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这些人,打尧那时候就被推举出来准备任用了,只是一直没明确各自具体干啥活儿。

舜这人做事挺讲究,先跑到祖庙,跟四方诸侯的老大们一起商量大事。他打开明堂四门,宣布各种政策教化,好让自己把四方的情况摸得透透的。接着,他吩咐十二州的长官好好评议尧帝的功德,大力推行淳厚的道德风尚,离那些喜欢拍马屁、耍心眼的小人远远的。嘿,你还别说,这么一搞,四方的蛮夷部族都乖乖顺服了。

有一天,舜把诸侯们召集起来,问道:“大伙说说,谁能鼓足干劲,把尧帝的事业干得更出彩,来给我当助手呢?”众人异口同声:“伯禹当司空,准能把尧帝的事业发扬光大!”舜一听,点头称是:“嗯,好!禹啊,这平定水土的重任就交给你了,可得给我好好干!”禹这人也实在,赶紧跪拜叩头,一个劲儿地要把这差事让给后稷、契和皋陶。舜摆摆手说:“行了行了,别推了,就你上吧。”

转头舜又对弃说:“弃啊,百姓都快饿肚子了,你就担任后稷这官职,赶紧去组织播种各种谷物,可不能让大伙饿着。”

接着对契说:“契,现在百姓之间关系不咋融洽,五种伦理关系乱糟糟的,你担任司徒,可要恭恭敬敬地推行五种伦理道德教化,记住,得宽厚温和些。”

又对皋陶说:“皋陶啊,蛮夷老是来侵扰咱们华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你担任司法官,这五刑可得用得恰到好处。罪行轻的、重的,分别在不同地方执行;五种流放也得有个标准,根据远近安排不同地方。只有判得公正严明,百姓才会信服。”

舜又问:“谁能把我的各项工程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呢?”大家都说倕行,舜便任命倕为共工。

再问:“谁能管好山下的草木鸟兽呢?”众人推荐益,舜就任命益为掌管山泽的虞官。益也是个谦虚的主,赶忙跪拜叩头,想把这职位让给大臣朱虎、熊罴。舜笑着说:“别让了,你们一块儿干,肯定能干好。”于是让朱虎、熊罴给益当助手。

舜接着叹气说:“唉!四方诸侯之长啊,谁能掌管好祭祀天地、祖先和百神的三种礼仪呢?”大家一致推举伯夷。舜说:“唉!伯夷啊,任命你为秩宗,早晚都得恭恭敬敬地主持祭祀,为人要正直,祭祀仪式务必做到清静、整洁。”伯夷也客气,要让给夔和龙。舜说:“行吧。任命夔为典乐官,去教导那些贵族子弟,要让他们为人正直又温和,宽厚还严谨,刚强但不暴虐,简约却不傲慢。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乐声高低得和歌的内容配合,音律得跟乐声和谐,八种乐器的声音都得和谐,可不能互相干扰,这样才能让神和人都和和美美。”夔一听,兴奋地说:“好嘞!我敲击石磬,保准能让各种兽类都跟着跳舞。”

舜又对龙说:“龙啊,我最讨厌那些爱进谗言、没道义、爱弄虚作假的人,他们把我的百姓吓得不轻。任命你为纳言官,早晚负责传达我的命令,一定要做到真实可信。”

最后,舜语重心长地对这二十二个人说:“唉!你们呐,可要恭恭敬敬地履行职责,好好辅佐我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舜还定下规矩,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考三次后决定官员是升职还是降职。就这么着,不管远的近的,各项事业都搞得红红火火。同时,舜还把三苗部族分别迁到不同地方,省得他们闹事。

这二十二个人也真给力,个个都干出了大成绩:皋陶当大理,断案那叫一个公平,百姓对他的判决心服口服,都觉得合情合理;伯夷主持礼仪,上上下下的人都变得谦逊有礼,见面都客客气气的;垂担任工师,各种工匠在他带领下都做出了超棒的东西;益当虞官,把山林湖泽开发得妥妥当当;弃担任后稷,各种谷物都按时茁壮成长,丰收那是常有的事;契担任司徒,百姓之间关系越来越亲密和睦;龙负责接待宾客,远方的人都慕名而来归附;十二州的长官施行德政,整个九州之内,没谁敢违抗命令。这其中,禹的功劳那是最大的,他开山辟路,疏通大湖,治理大河,划定九州疆界,让各州都按规矩进贡,一点差错都没有。当时的国土纵横五千里,一直延伸到远方荒凉之地。南边安抚了交阯、北发,西边搞定了戎族、析枝、渠廋、氐、羌,北边镇住了山戎、发、息慎,东边收服了长夷、鸟夷,四海之内的人都对帝舜的功德感恩戴德。禹还创作了《九招》乐曲,好家伙,这曲子一响,奇珍异物都冒出来了,凤凰都飞来翩翩起舞,那场面,老壮观了!天下清明的德政,就是从虞帝舜这儿开始的。

舜二十岁就因为孝顺出了名,三十岁被尧推举出来,五十岁代理天子事务,五十八岁时尧去世,六十一岁正式接替尧登上天子之位。他在位三十九年,有一次到南方巡视,结果在苍梧的郊野去世了,最后埋葬在长江南岸的九疑山,也就是零陵。舜当了天子后,也没忘本,车上插着天子的旗帜,恭恭敬敬地去朝见父亲瞽叟,完全遵守做儿子的礼节。他还封弟弟象为诸侯。可惜舜的儿子商均不成气候,于是舜早早地向上天举荐了禹。十七年后舜去世,守孝三年期满,禹也学着舜让帝位给尧的儿子那一套,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可诸侯们都铁了心归附禹,没办法,禹这才登上天子之位。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都有自己的封地,用来供奉祖先的祭祀。他们穿着祖先传下来的服饰,礼乐制度也和以前一样。他们以宾客的身份朝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下属,就为了表示不敢独占帝位。

从黄帝到舜、禹,他们都是同一个姓,不过国号不一样,就是为了显摆各自的光明德行。所以黄帝号有熊,帝颛顼号高阳,帝喾号高辛,帝尧号陶唐,帝舜号有虞。帝禹号夏后,还另外分出了氏,姓姒氏。契是商的始祖,姓子氏。弃是周的始祖,姓姬氏。

太史公说:学者们大多爱聊五帝的事儿,可这都过去老久了。《尚书》只记载了尧以后的事儿;诸子百家虽说也谈黄帝,可文字不太正规,士大夫们讲起来也含糊。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有些儒生还不愿意传授学习。我呢,往西去过空桐,往北经过涿鹿,往东到过海边,往南在江淮上乘过船,所到之处,当地的老人们都各自讲着黄帝、尧、舜的事儿,各地的风俗教化差别可大了。不过,和古代文献记载能对上的说法,就比较靠谱。我看《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解释挺明白的,只是人们没深入研究,其实里面的内容是有根据的。《尚书》残缺老长时间了,缺失的内容在其他著作里倒经常能看到。要不是好学又爱琢磨,真正领会其中意思,还真没法跟那些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讲清楚。我把这些材料综合整理、分析编排,挑出那些文辞最规范的,写成了这篇本纪,作为全书的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