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王朱常淓是万历皇帝的侄子、崇祯皇帝的堂叔。
甲申之难后,留都南京仍然具备完整的行政系统,当务之急便是推立一位新君。选立新君的首要标准,自然是与崇祯皇帝血缘上的亲疏关系。
南京官员考虑的新君人选有五,按照亲疏顺序分别为:崇祯的叔叔朱常浩、朱常润和朱常瀛,堂兄朱由崧、堂叔朱常淓。虽然瑞王朱常浩、桂王朱常瀛和惠王朱常润与崇祯血缘最近,但都远在广西或四川,远水救不了近渴。
于是福王朱由崧就成为首选之人,本不该有异议。
但节外生枝,远在数十年前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阴魂不散,在南明刚刚开局时,就引发了一场影响深刻的政治斗争。
福王朱由崧的奶奶郑贵妃是万历皇帝的宠妃,万历后期的历史,便是一部东林党与郑贵妃之间昏天黑地的斗争史,号称明末三大案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便是东林党与郑贵妃的激烈交锋。
这场斗争以郑贵妃失败告终,但余波未尽。
南京政权拥立新君问题上,掌握话语权的是史可法为代表的东林党人,东林党担心与福王的奶奶郑贵妃结怨太深,福王称帝后东林党会遭到清算,便竭力贬低福王,称其有“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不可立之事,极力抵制福王。
他们推出的新君人选便是潞王朱常淓。
朱常淓有“贤王”之誉,东林党提出应当“立贤不立亲”。南京朝廷话事权掌握在东林党手中,拥立潞王本不是难事。
此时阮大铖的密友,时任凤阳总督的马士英,看到了政治投机机会。他联合江北四镇总兵在凤阳皇陵前立誓拥立福王,带领兵马护送朱由崧赴南京,依靠军事集团平息了迎立之争。马士英也就成了拥立弘光皇帝的首功之臣,入阁成为首席大学士。
于是潞王与皇权第一次擦肩而过。
这场迎立之争对弘光政权影响极坏。江北四镇军阀依仗定策之功,骄横跋扈,对朝廷颁布的诏书不合己意便弃之不理,朝廷没有能力控制军队,军队反而时常干预朝廷的决策。另一方面马士英掌握朝权后,东林党的死敌阮大铖得以复出,便又掀起了昏天黑地的党争之祸。这两条便是弘光朝迅速覆灭的根由。
一年后南京沦陷,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又拥立身在杭州的朱常淓监国,黄道周更是建议朱常淓尽快登基称帝。但是朱常淓在已经暗中投靠清廷的陈洪范怂恿之下,决意开城投降。
这是潞王第二次与皇权擦肩而过。
南明的君王可以概况为四帝、十一监国,简单说“监国”就是临时皇帝、代理皇帝,这四帝十一监国中,大多继承了老朱家“君王死社稷”的传统,要么是政权崩溃后被俘,要么是以身殉国,像潞王这样主动投降清军的反倒属于另类。
朱常淓投降后来到北京,对清廷极尽谄媚,上书清廷“幸际王师南下救民水火”,要“结草衔环”“举家焚顶”以颂清廷“圣寿无疆”。但这种谄媚的态度毫无用处,清廷终以“谋不轨”为由将朱常淓同福王(弘光帝)、晋王、秦王等九个藩王一同斩杀,时年39岁。
了解潞王的人生经历后,我们再来看妙玉的判词、判曲,与潞王的际遇颇为相符: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这是说潞王慕仙好佛,欲出世,终不能出世。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可怜贵为宗室,还是投降了满清,极尽谄媚最后还是落得个身首异处。
再看《红楼梦组曲·世难容》中的词句: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朱由淓琴棋书画无一不精,造诣极深。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这都是在形容潞王做王爷时期,潜心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文玩收藏,又一心慕仙好佛的经历。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一次说他投靠满清,极尽谄媚还落得个身首异处。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与公子(贾宝玉,喻皇权)两次失之交臂。
再看妙玉的图谶是“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这固然是在表达“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但“潞”字读作“路”也读作“落”,在训估学中,路、潞、落三字属于“音近义通”的典型案例,即古书中三个字没有明显区别,常相互替用,所以这个图谶实际是以“落”扣“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妙玉送刘姥姥的成窑杯,明末时一只已价值数百两白银,绝不可能轻易送人。潞王喜欢收藏古玩,但他经常上当受骗,高价买来赝品,他自己也喜欢仿制古玩。送成窑杯这个情节,应该是妙玉明知这个杯子为赝品,才送给刘姥姥,作者以此戏谑潞王收藏多为赝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