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林黛玉·可怜咏絮才(5)美中不足今方信

  • 红楼密码
  • 洪思
  • 2567字
  • 2025-04-05 08:41:19

第五回开头,薛宝钗入贾府以来第一段描写宝钗的文字,其实是在描写皇太极与朱由检的对峙关系,若不留意便会被作者瞒过: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这段文字的隐喻,容我一一解析出来。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别个”是说迎春、探春、惜春,“三春”隐喻南明,是说朱由检是合理合法、毫无争议的大明道统继承人,与南明诸帝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是指皇太极称帝了,与朱由检在道统上形成竞争关系。朱由检登基是1627年,皇太极称帝是1636年,所以小说中黛玉先到、宝钗后来。

“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说的是皇太极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仁孝宽惠,廓然有大度”,为满清崛起奠定良好基础。

“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是说崇祯时期,有不少边将纷纷投降清军。由于长期欠饷,很多守边将士形同乞丐,为图生存,边军投降清军成为常见之事,加之军队内派系斗争,相互倾轧,让将领们离心离德。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是崇祯早期投靠清军的边将,后来为成为清军重要将领,被称为清初“三顺王”,他们将红夷大炮的技术、骑步兵协同作战的战术传到给清军,大大增强了清军战斗力。崇祯后期则有洪承畴、祖大寿等一批将领在松锦之战后投降清军。

“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朱由检在北京城破前,发出“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的感叹,始终认为明朝灭亡,全部都是朝臣们的责任。

“人多谓黛玉所不及”“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这是说朱由检不及皇太极。朱由检是个私德极好的君子,但是个极其失败、毫无政治智慧的政治家,而皇太极却是不多见的政治天才,二者可谓天渊之别。

“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这句道出了朱由检悲剧的根由。

朱由检一向自视甚高,他的哥哥临终前说他可为尧舜,他迅速铲除阉党,朝野上下颂其为尧舜,他自己也就真的信了。

据《三垣笔记》记载,朱由检与朝臣谈论时,常说要效法尧舜,有一次朝臣把他比作汉文帝,朱由检说汉文帝只能算中等的皇帝。又有一次辅臣提到了唐太宗,崇祯帝说:“唐太宗扫荡群雄,我自愧没有那样的才能;但要说到闺门无序,家法败坏,我还羞于与他相提并论呢。”

笔者在思考怎么评价朱由检得失之时,突然想到有一个绝佳的参照物--可以用朱由检和张居正做对比,就知道朱由检为什么失败得如此彻底了。

二人的共同特点是掌握了最高权力,乾纲独断。

二人都是铁腕统治--朱由检杀起人来毫不心慈手软,他在位十七年,杀了十一个总督,十二个个巡抚,逼死两个阁臣、流放两个阁臣,崇祯十二年因清军入塞劫掠,崇祯一怒之下就杀了三十六个官员。

二人面对的是相同的政治体制,相似的官场生态。二人都是为了明朝中兴呕心沥血、兢兢业业。

朱由检的私德还好于张居正,朱由检生活俭朴,张居正却极为奢华,出行时要坐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内带仆童、卧室、客厅。

但与张居正比较,朱由检的缺点就太明显了。

张居正二十三岁中进士,二甲第九名,绝对是少年天才。朱由检却只是一个学习刻苦但资质平庸的亲王。

张居正授庶吉士,受到专业的政治培训,他的导师还是名相徐阶。朱由检十七岁仓促登基,此前可能从未想过自己要做皇帝,也未接受过专业培训。

张居正大权独揽之前,已经在职场摸爬滚打二十五年,在内阁也已历练了五年。他透彻理解这个庞大帝国的运行原理,了解行政系统每个细节。对于险恶官场,官员们怀的什么鬼胎,玩的什么猫腻,他洞若明镜。

朱由检对这些都一无所知。

张居正门生故吏遍及朝野,做起事来能与老师同心同德。朱由检登基时在朝廷内没有任何根基,内阁都是靠抓阄选出来的。

面对庞大复杂的国家机器,张居正尚且不能完全驾驭,一个毫无政治经验、满脑子政治正确的少年,独揽大权、乾纲独断,那么必然结果就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如果他是个碌碌无为、无心政事的庸君,明朝败亡得还不至于如此迅速,偏偏朱由检又是个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狂。

本来朱由检正确做法应该是请个有经验的高手操盘,自己在旁边加油助威、观战学习就好,而这位皇帝偏偏要亲自上阵,还以为自己是超一流高手,孤高自诩,听不进别人的劝谏和指导。

崇祯一朝内阁人员变动极为频繁,十七年间换了五十个阁臣,而明朝二百八十多年历史,阁臣总数共不超过三百人。在崇祯辅政时间最长的是温体仁,在内阁呆了八年之久。温体仁之所以能受到朱由检赏识,一个重要原因是温体仁是一个优秀称职的秘书,从不对朱由检指手画脚,朱由检向他询问兵饷事宜时,他都说自己只是凭借文章获得提拔,对军事一无所知,请皇帝亲自裁决。

杨嗣昌也是朱由检最为倚重的大臣,除了个人确有能力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善于揣摩朱由检的意图,从不触皇帝的逆鳞,敢于主动说出皇帝想说又不便出口的意见。

从朱由检的用人好恶,就可以看出其孤高自诩、刚愎自用的性格。

朱由检还有一个特点是做错了事情从不反思、不承认错误,总是把责任推诿给别人。每次危机过后,朱由检便要滥杀大臣,以至于到后来朱由检问计于百官时,没有人敢提出意见,因为谁出的主意,一旦出了问题崇祯一定会来找这个人的麻烦。

皇太极曾将朱由检称为“城中痴儿”,在皇太极这样老辣的政治家眼中,朱由检的政策措施定然是幼稚可笑的。

于是复盘朱由检十七年的施政措施,几乎全是臭棋。

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偏偏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这便是他悲剧的根源。

《终身误》中有一句:“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笔者认为,这句的意思是明朝遗民往往把朱由检视为完美君主,将其悲剧结局解释为数运不济或者佞臣误国,但细细追寻历史踪迹,会发现朱由检并非完美,他的失败主要是由其“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格缺陷造成。

林黛玉的花签是芙蓉,花签上写的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意思是莫要怨恨东风摧残红颜,而应该自嗟自叹。作者的用意或许是:不要怨恨起义军或清军摧残了江山,不要委过于朝臣,失败是朱由检自己造成,不要埋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