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式耜位极人臣,有王者之香;终以死全其名节,不因困顿而改节,用兰花来形容是极恰当的。
然而如前文所述,《红楼梦》作者似乎并不赞赏兰花,就象他并不赞赏李纨这个人物一样。
李纨的形象,其实是东林党所推崇程朱理学的化身。
小说中李纨自幼“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丧夫之后“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李纨这种寡居守节,“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的形象,正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观念的现实典范。
《红楼梦》作者塑造李纨这个形象,应该有对程朱理学进行反思的意味。
李纨父亲对她的教导是“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女子无才便有德”。然而面对贾府日益衰落,《列女传》、《贤媛集》那些忠贞守节的道理救不了贾府,纺绩井臼也毫无用处。贾府的管理者需要贾探春那样“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的能力;更需要像凤姐一样有心机、有智谋,关键时刻狠得下心、拿得出雷霆手段。
南明历史上身居要职的大员,大多是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儒生,面对天崩地塌的大变局,熟读四书五经无法挽狂澜于既倒,精通诗赋文章不能扶大厦之将倾。如史可法、黄道周、何腾蛟、瞿式耜,他们都以死报君王,都死得轰轰烈烈、感天动地,但他们的牺牲,对于挽救危局却毫无裨益。
考较他们生前的行止,颇为迂腐、庸碌,甚至有些荒唐。他们对自身名节的珍惜,甚于对社稷安危的考量;对政治正确的坚持,多过随事变化的施为。
以困守扬州城的弘光朝首辅史可法为例,顾诚先生在《南明史》是这样评价的:
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大权旁落;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阁部的身份经营江北将近一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一筹莫展,毫无作为。直到清军主力南下,他所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变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劲旅,史可法驭将无能由此可见。
再如隆武、永历两朝的重臣,总督豫楚川黔军务的何腾蛟,表面上是辖制数十万大军的大员,但他的军队来路极其复杂,有被大西军赶到两湖的明军、有左良玉的旧部、有李自成旧部,其中鱼虫混杂,将领中不乏兵痞无赖,何腾蛟一介儒生,若不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没有高超的厚黑之术,没有狠辣的雷霆手段,如何辖制得了?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将何腾蛟扁得一文不值,笔者认为还是有失公允,何腾蛟种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表现,还是因为何腾蛟无力驾驭那些各自为政、但求自保的大小军阀。有如《红楼梦》对李纨理家的评价:“是个尚德不尚才的,未免逞纵了下人”。
隆武朝的首席大学士黄道周与施琅的故事,最能体现出迂执顽固的腐儒与随物变通的能吏之间的区别。
1645年七月,黄道周招募三千义军北伐,黄道周和新募的义兵都毫无作战经验,随行的军官施琅一眼便看出,这支杂乱无章的队伍毫无与清军对抗的可能,于是建议黄道周避短就长,只选少数精兵经小路潜入赣州,以首席大学士名义坐镇,调集湖广各地军队前来会师。但施琅位卑言轻,黄道周哪里听得进去?施琅见这支义军毫无前途,便径自返回福建。
正如施琅预见那样,黄道周以卵击石,不仅不能对清军造成任何威胁,自己被抓了不说,还白白搭进去几千人性命。
施琅后来成为郑成功旗下猛将,降清后又成为清军名将,其军事天赋毋庸置疑。黄道周眼光之短、嗅觉之钝,可见一斑。
史可法的庸碌无能、何腾蛟的驭下乏术、黄道周的顽固迂执,在瞿式耜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体现。
他作为永历朝首辅,不能消弥朝廷内斗,还支持楚党攻击、排挤堵胤锡;他在政治上缺乏长远战略眼光,不仅不能团结各路抗清力量,反而排挤大顺军旧部,在归附南明的大西军首领孙可望请封“秦王”这种小事上,一味坚持“政治正确”,使得大西军与朝廷间心存芥蒂。
瞿式耜最后在桂林坐困孤城、束手待毙,其气节固然可叹,但这种无谓的牺牲对改变局势毫无意义。与他的老师相比,“水太冷”故事中,钱谦益未赴死殉节或许也有更多考量,一死了之那南京满城百姓谁来照应?跳入水中,名节是保住了,但对挽救危局有任何用处吗?从钱谦益后来暗中支持抗清斗争的事实来看,忍辱负重、审时度势,将自己的才学、能力应用于更有价值的地方,才是更明智的做法。
对于南明历史上那些只图名节的愚忠行为,《红楼梦》在第三十六回借宝玉之口做了一番精彩的点评:
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对这段议论,脂批又点评道:“此一段议论文武之死,真真确确的非凡常可能道者”“死时当知大义,千古不磨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