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又不是第一次考公,洒洒水啦
- 穿越成苏轼,快乐种田享受生活
- 林珈橙
- 2054字
- 2025-03-29 22:16:33
嘉祐二年,春。
天刚破晓,礼部贡院门口早已是人头攒动。
林羽和苏辙在一众考生的簇拥下,大步踏进了考场。
对于经历过无数次国考和省考的林羽而言,这样的场面,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
想当年,行测是林羽的弱项,直到最后一次省考人品大爆发,行测突破了60分,才成功上岸。
而申论,一直是林羽的长项。
这古代考公务员,没有行测,就只有申论——写文章。
而在穿越之后,林羽也继承了苏轼的文人属性。
什么毛笔字,什么诗赋、策论,一切不在话下。
坐定之后,林羽只瞄了一眼题目,就如文曲星下凡,笔尖在答纸上飞快舞动。
这次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当其他考生都还在咬文嚼字的时候,林羽已经洋洋洒洒写满了一张纸,包括那句“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大人,再给我一次机会吧,大人……”
突然,一阵喧嚣传来,原来是一个考生考试作弊,被巡察官当场抓住。
十年寒窗苦读,付之一炬。
当这考生被官差拎小鸡一样从林羽面前经过的时候,林羽诧异地发现,这考生的发须都已经白了。
这哪只是十年阿,起码要三十年阿,为了一个功名,一辈子几乎什么都没干。
见此情形,林羽唏嘘不已。回想21世纪,公务员考试设置了35岁的门槛,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
“当——”,一声清脆而厚重的铜锣声响起,考试终于结束了。
虽然早就完成了答卷,但林羽一直规规矩矩地坐在原位上。
因为按照规定,任何人不准提前离场。
为什么?
怕枪手!怕试卷被泄密,怕对考生造成不公!
从古至今,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都藏着无数考生的心酸和汗水,还有那不可见人的暗中勾搭。
“怎么样?”一出考场,苏辙就迫不及待地找到了林羽。
“还好吧,没什么特别的。”林羽可是考场老手了,在弟弟苏辙面前凡尔赛了一把。
“你考得怎么样?”林羽反问道。
“多少还是有些紧张。”苏辙可是第一次参加科举,说不紧张,那是假的。
“不用紧张,我还不知道你的本事嘛,肯定可以高中的!”林羽拍了拍苏辙的肩膀:“考好了就不要多想了,现在该放松放松了!”
“放松?”苏辙的脸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哈哈,跟我走吧。”
林羽带着苏辙,在汴京的大街上闲逛了起来。
十字大街上,人潮如织,各种商铺鳞次栉比,街边,各类摊位星罗棋布。
“哇,运气不错啊!”
“哈哈哈……店家,我要再来一次!”
不远处,一群人挤成一团,个个兴奋得跟斗鸡似的。
林羽拉着苏辙,也好奇地围了上去。
有热闹不看,人生多无趣啊。
只见人群中间,是一个地摊。
摆了十几件各式各样的商品,有水果、扇子、猪肉等等,还有一块用精致盒子装着的玉佩。
一个妇人手中握着六枚铜钱,嘴巴里念念有词。
紧接着,妇人深吸一口气,用力将手中的铜钱撒在了地上的土罐内。
“有字有镘,没有了啊。”店家笑着将铜钱收了回来。
“唉,差一点点。”妇人捶了下自己的额头,一脸的懊悔。
林羽一眼就看明白了,这不就是比手气吗。
“店家,这个玩法叫什么,怎么玩的阿?”林羽饶有兴致地问道。
“关扑阿,你没玩过?十文钱一次,你要扑哪个?”
“要搞那个玉佩,怎么个说道?”林羽的眼底,已经露出了一丝兴奋。
“六个铜钱,都要字面朝上。”店家把铜钱递到了林羽的手中。
“兄长,要是爹知道,恐怕不好吧。”一旁的苏辙提醒道。
“哎,你不说我不说,爹不会知道的。”林羽掏出十文钱,接过了店家递过来的六个铜钱。
“你看着,我肯定可以把那个玉佩给弄到手。”
说罢,林羽双眼紧盯着玉佩,将六个铜钱紧攥手中,用力吹了一口气之后,便往土罐里一丢。
“乒乒乓乓,”几声闷响之后,六个铜钱齐刷刷地躺在了土罐内。
“有了!真有了!”围观的人群顿时沸腾,显得比林羽还要激动。
六个铜钱,全都是字面朝上。
“兄长,你这手气还真不错阿。”苏辙是真没想到,林羽竟然一次就中的。
店家摇了摇头,将玉佩双手递到林羽的手中。
“拿去吧。”
“店家,这个能不能折现阿?”对于林羽而言,玩这个就是图个乐呵,这玉佩,还真没什么用。
“可以阿,一两银子,折不折?”店家暗淡的脸上,忽然浮上一层亮光。
林羽没有丝毫犹豫:“折!”
拿到银子之后,林羽拉着苏辙,便钻进了街旁的一家酒肆。
一般情况下,酒肆里一顿饭钱要一钱银子,而此时,林羽手中的一两银子,足可以敞开了吃。
“伙计,把好吃好喝的,都端上来。”林羽爽声叫道。
“兄长,为何如此畅快?”林羽的表现,把苏辙看得云里雾里。
“庆祝阿,你我兄弟二人同登进士,还不应该好好庆祝庆祝!”
林羽虽然人文知识一般,但还是知道,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第一次科举考试,就都双双上了皇榜。
“兄长,不可自得,这还没放榜呢。”苏辙小声提醒道。
“咦,这放不放榜有什么重要的,一切结果,早已命中注定。”
说罢,林羽便拉着苏辙大口吃喝起来,还又特意点了一只美味无穷的烧鸡。
贡院内。
被糊名的试卷摆在欧阳修和梅尧臣的面前。
“圣俞兄,你看,这位考生答的好阿,这文风清新洒脱,让人耳目一新阿!”欧阳修看见林羽的答卷,忍不住跟梅尧臣分享。
梅尧臣接过一看,也是喜上眉梢,“不错,真的不错!放眼我大宋万千考生之中,能写得出这样文章的,恐怕也只有那些自幼饱读诗书、博闻强识,将经史子集烂熟于心,且有着独特见解与斐然文采之人。”
“阿嚏!”谁在背后议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