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神女(求收藏!推荐!追读!月票!)
- 西游:开局拜师太上老君
- 姑妄言芝
- 2053字
- 2025-04-25 13:02:49
这咒语是请李长生的丁丑神将的,李长生编写给他们。
李长生写下文字后,将那咒语交给了陈老三。
李长生笑道:“若是还有剑仙找你麻烦,你爷孙就闭目凝神,念动此咒语,不要外传了。”
有了这请丁丑神将的律令,李长生给这咒语设了有效时间,约莫是三月以内,这样也就免的李长生整日跟在身边。
陈老三疑惑地接过那纸张,他看第一眼脸色就微变,越看下去,面色惊讶越浓,最后已经是满脸不可思议之色。
联想起那日疑似灶君的老者,朝着这道长作揖行礼,陈老三已经是完全确信,眼前这位定然是了不得的神仙。
“多谢先生,我陈家没齿难忘。”陈老三收起那张纸,身体站直,朝着李长生恭恭敬敬,行了叩拜之礼。
陈老三将自己儿子,儿媳的那两柄飞剑以及玉佩都奉上给李长生。
“先生,这些宝物与我家,只有害处并无益处,我家九儿想要成为剑仙,走这一条路太过凶险,倒不如一生一世成为凡人好,我全部都奉送给先生。”
李长生摇了摇头说道:“这两柄飞剑与我无用,你家留着此物,只会招来祸患,倒不如彻底埋了。至于这块玉佩。”
李长生见过那块玉佩,但见上面刻满祥云,瑞雨之纹,中间刻着两行字:
“二人隔江兮望断水,一岁除夕兮万物新。”
陈老三说道:“这是我那儿子与儿媳在一座山洞中寻得的,据他们说那山洞是一位隐士高人的洞府,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个秘宝。传说得了此物,便可以向一位神明祈求许愿。”
陈老三在滔滔不绝的叙述,陈九却是半个字也没有听清楚。
陈九在一旁用灼灼目光望向杨戬,接着又望向李长生,他准备做一个决定,这个决定或可改变他的一生。
他突然跪倒在李长生面前,说道:“先生,陈九愿拜先生为师,哪怕先生不愿意收留,陈九也愿意随侍在先生左右,愿终生服侍先生。”
陈老三听闻自己这孙子要拜师,心中不由生出了一个光亮有这样的师父,可比成为劳什子剑仙强太多了。
李长生摇了摇头,说道:“我未有收徒的打算。”现在收了一个杨戬为徒,李长生感觉都有些教不过来。
听到李长生拒绝,陈老三原本希冀的脸上,有些暗淡了。
陈九哀求道:“先生,弟子诚心志礼,愿请先生收留。”见到陈九脸上的苦苦哀求之意,李长生想起了自己求道之时,跪拜老君的恳求之意。
“这样,我也不拒绝你,我给你一晚上的时间,这玉佩上的两行字,日光破晓时,你如果参悟出来,我便收你为徒。否则,你我无缘。”
陈九望向那玉佩,死死记住那玉佩上的两行字。
这一夜,陈九苦思冥想那两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块玉佩,陈老三有时候也会取出来看看,但是总也看不出来。
应离庭与绾青到了子时,双双跪在茶肆门口,禀告一切都已处理停当,李长生便放他二人离去。
……
第二日,当阳光透过窗栅,射进房中的时候,一夜未睡的陈九,满面灰败。他苦思冥想了一夜,终是无所得。
“陈九,参悟不出来那两句话的意思。”陈九将玉佩高举过头,交给了李长生。
李长生接过玉佩,说道:“那说明你我无缘了。”
李长生与杨戬飘然而去,陈九站在破败的茶肆门口,只感觉昨晚的一切都是一场梦似的。
待得李长生骑在白驴上,沿着山道往上的时候。李长生问道:“二郎,你可知道那两句诗的意思?”
杨戬昨晚也是一夜苦想,但同样也是没有头绪。他想着,我既然已经是拜在师父门下,师父总不能因为我没参悟便是将我刚出去。
杨戬硬着头皮道:“徒儿也没有想出来。那两句诗难不成真有玄机?”
李长生悠悠说道:“那是两个字谜,‘二人隔江兮望断水’,江断水为工,二人隔江,则是一个‘巫’字。‘一岁除夕兮万物新’,岁除去夕则是一个‘山”字,山为天地变换之见证。两个字合起来就是……。”
“巫山!”杨戬脱口而出道,眼中异彩流转:“师父,您昨晚便想到了么?个中玄机,您一见便堪破了!”
李长生从怀中取出那玉佩,但见上面祥云与瑞雨纹路,隐隐成一个人形。
“妾在巫山之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巫山云雨便是来源于这位神明,巫山神女。
李长生确信:“这玉佩与巫山神女有关。这位巫山神女只在先秦古籍中有所载,极为低调,有传言其为天帝之女,有传言其为西王母之女……”
李长生虽不明白其到底为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巫山神女位格极高。其极为擅长行云布雨。
“天庭地位之所以尊崇,便是来源于对风雨的掌控。未来不管进哪一部,习得此法都有莫大裨益。
师父那天突然与我聊起,未来想要进哪一部。又说蜀地于我有一机缘,难道指的是让我来找巫山神女学艺。学习行云布雨之法?”
“也有可能不是这个意思,机缘另有所指。”李长生胡思乱想:“如果真是如此,师父为何不直言。这些大人物行为处事,都喜欢绕圈子。
说起来杨戬的娘亲云华天女,也是云,这位巫山神女也是代表着云,也真是巧了。”
李长生心想:“等把代师父收徒尹喜后,便去巫山走一趟,看看是否可寻摸到机缘。”
李长生拉着杨戬,架起云头,便是往东行去,目标便是一百二十里外的锦城。
锦城是蜀地数一数二的大城。
蜀地的蚕桑业极为发达,这里有着大量的丝绸布帛交易。
锦城街道上,商贩吆喝声此起彼伏,挑夫,车马络绎不绝,市井相连,烟火万家,极为热闹繁华。
锦城因为地处交通要道,商队通过金牛道,五尺道与中原相通。这里的蜀布与玉石漆器远销南赡部洲各地。
进了锦城,李长生便是找路人,询问青羊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