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中老年读者
- 年代文?不,我要成为香江大亨!
- 山上一顽石
- 2154字
- 2025-03-29 08:00:18
凌晨5点,报社雇佣的送报员,胯下的自行车,驮着一摞摞的报纸,驶往香江各处。
今日的《东方日报》,按照刘志远的意见,全部免费送给香江各地的报摊,然后由报摊的老板,以0.2港元的价格,出售给读者。
如此操作的原因也很简单,激发报摊老板的积极性。
刘志远当初提出想法时,沈宝新被震惊的目瞪口呆。
其中的好处,他没有思考便想明白了。
出售其他的报纸,每份只能获得一两分钱的提成。
但《东方日报》就不一样了,卖出去的钱都归报摊老板所有。
啧啧啧!老板的计策真够奸诈……。咳咳!应该说是“精妙”。
沈宝新心虚地抬头看了一眼老板。
……
早上6点半,旺角的一处街口。
瘸腿的报摊老板,正在整理报摊上的报纸。
“叮铃铃”的车铃声响起,一位青年骑着自行车停在报摊前。
“阿伯,来新报纸了!你这边要吗?”
老板随手指了指报摊的一角。
“放那吧!”
送报青年将车后的一摞报纸,精准地扔在了报摊的一角。
“阿伯,新报纸叫《东方日报》,每份定价0.2港元。
但因为报社新开业,社长承诺前三天的报纸,免费送给报摊的老板。”
一听是免费,瘸腿老板惊讶地转身。
“阿达,你说新报纸免费送?”
“对,《东方日报》承诺,三天内的报纸免费送。
报摊的老板将报纸对外出售时,所获得的收益,《东方日报》也不参与分成。
三天后,《东方日报》恢复正常发行。”
瘸腿老板,一听便清楚其中的布局。
“《东方日报》的老板还真够精明的,这不就是鼓励我们推销他的报纸吗?”
送报青年笑了笑。
“阿伯,难道你不乐意吗?每卖出一份报纸,你可是能赚2毛哦?”
瘸腿老板挺直腰板。
“我当然,恩,会向顾客推销。只是这《东方日报》的质量怎么样?别把我的招牌砸了。”
送报青年,整理好车后的报纸。
“我先前抽空看了一遍。内容怎么说呢?感觉特别合我的心意。
尤其是最后连载的小说《庆余年》,我差点因此耽误送报。”
瘸腿老板将信将疑地抽出一份报纸。
……
九龙天星码头的一个报摊。
“叮铃铃”
“老板,你这边要报纸吗?《东方日报》,新创刊的报纸。”送报的阿成停下自行车,询问报摊老板。
“哦?《东方日报》?什么派的?左还是右?”报摊老板热情上前询问。
阿成摇头说:“既不是左也不是右,我读后感觉像是香江派!”
“香江派?有这个派别?”报摊老板惊疑不定。
阿成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这是我的叫法,因为我在阅读完《东方日报》后发现,他所有的新闻都是站在普通香江市民的立场上撰写的,跟香江其他的报纸不太一样。”
送报老板诧异地接过报纸,从中抽出一份,决定先睹为快。
……
如此场景,在香江各处的报摊同时上演。
许多报摊老板在看完《东方日报》后,立即便被其吸引。
有的因为《东方日报》没有刻意进行政治宣传,有的因为报纸是站在普通香江市民的立场,有的则被连载小说《庆余年》给吸引。
……
上午9点41分,北角的《东方日报》。
刘志远起床完成洗漱后,直接来到了办公室。
“沈主编,首印的5000份全部销售出去了吗?”
沈宝新将头从办公桌上抬起,脸上疲倦中带着喜悦。
“老板,首印的5000份全部销售一空。一个小时前,我向印刷车间追加印刷了3000份,现在应该也送到了各地的报摊。”
对于报社的发行量,刘志远没有太大的反应。毕竟他还不知道8000份的发行量,对香江来说意味着什么。
“难怪刚才楼下有一阵车铃声。”刘志远抱怨了一句,然后才扭头询问,“沈主编,你说《东方日报》今天的发行量能有多少?”
刘志远相信沈宝新在报业摸爬滚打多年,应该能预测出大致的数据。
沈宝新果然没有让刘志远失望,他先是拧眉一会儿,然后才缓缓开口。
“依照我的从业经验,早上7点到9点的发行量,应该可以占到全天的70%左右。
我们一早上发出去8000份,按照我的估算,今天的发行量应该能够到达10000份。”
说到这里,沈宝新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他满脸惊喜地抬头。
“老板,我们极有可能打破香江有史以来最快达到10000发行量的记录,以及创刊版便突破10000份发行量的记录。”
刘志远对打破记录没有兴趣,他转移话题。
“沈主编,香江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其每天的发行量大概有多少?”
“发行量最大的一定是《星岛日报》,听说它每天的发行量应该有3万份。”
“3万份?”刘志远摸了摸下巴,叹息道,“我们还任重道远呢?”
前世相同定位的《东方日报》,其发行量常常是第二发行量《明报》的两倍左右。
主要原因便是因为《东方日报》内容通俗,不像《明报》内容老练。
按照这番逻辑,《星岛日报》每日发行量有3万份,《东方日报》的极限应该是6万份。
但《东方日报》现在预估也才1万份,可不是任重道远吗?
“看来得继续想办法增加《东方日报》对读者的吸引力。”刘志远心想。
于是,在处理报社业务之余,刘志远开始思索。
报纸的新闻质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他便将目光转向对销量促进较大的小说板块。
《庆余年》的内容就决定了,它的受众是年轻读者。
但是,目前的香江社会,有钱有精力购买报纸的,很多都是中老年人群。
那自己要不要再拿出一本小说,专门吸引中老年读者呢?
思考一番,刘志远抬头看向对面办公桌的沈宝新,将自己的分析说了一遍。
“所以,沈主编,你说我们要不要连载一本针对中老年读者的小说?”
沈宝新摸了摸下巴。
“老板,印刷机经过改造,印刷成本下降到了0.13港元,可以说是大幅下降。
所以,《东方日报》再增加部分版面,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而且中老年读者人群也确实多,他们还是香江社会的中坚力量,影响力巨大。
《东方日报》作为全年龄段的报纸,的确需要一本适合中老年读者的小说。”